商業垃圾

商業垃圾

商業垃圾是指城市商業營業活動中產生的垃圾,包括各類包裝材料和容器。商業垃圾中有相當一部分垃圾通過銷售活動轉入居民生活垃圾。為了節約資源和減少塑廢物,各國都十分重視食品和飲料包裝容器的回收和利用,甚至法令規定禁止使用不可回收的容器出售啤酒和飲料。另外,在商業經營過程中消耗的票據、證券、宣傳品以及因過期、變質、損壞而失去商品價值和政策性強制銷毀的商品均可視為商業垃圾。

(圖)商業垃圾商業垃圾

闡釋

文化與商業聯繫起來就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文化因為商業而失去特色,而有些文化則因為商業由平淡變得突兀,前者讓人惋惜,後者讓人唾棄。惋惜歸惋惜,費力又受窮的生活你我一樣不想要。呼籲挽救沒落的文化的人不少,但多數人不過是隔岸觀火喊喊口號而已,包括在這裡站著打字不腰疼的我。唾棄歸唾棄,該紅的照樣紅。比如XX姐姐什麼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女的一下子變得無人不知,沒有商業這座橋,誰辦得到?文化的商業性對人類的影回響該不小於文藝復興吧。不能單純的說商業化不好,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區別只是反映的內容及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人們對文化能夠最大限度的各取所需這是一大進步。可惜這種進步給了文化垃圾很好的機會,這些垃圾偽裝成大眾文化來污染視。

引發爭議

從2009年年初起,米高美公司的經典卡通片《貓和老鼠》被精明的商家陸續配上了各種方言的配音,Tom和Jerry這對可愛、滑稽的對頭操著四川話、陝西話、東北話、河南話等獨具特色的方言追逐打鬧,使本來就精彩好看的卡通片又增加了新的賣點,一時間各地音像市場掀起了一場方言版的《貓和老鼠》熱,被專業人士戲稱為“鬧貓”。

進入6月份,操著山東方言的Tom和Terry也粉墨登場,這回這對歡喜冤家變成了“齊國的耗子”和“魯國的貓”,他們說著地道的膠東話開著山東人自己的玩笑,您要是光聽這配音準以為是兩個山東老鄉在打架。

面對這些講著各地方言的貓和老鼠們,各界反應不一,有人認為這是純粹為了商業目的而生產的“文化垃圾”;有人則認為這是代表著平民意識的一種“先鋒文化”。

目的

為了適應市場

山東版”《貓和老鼠》的出品人鮑先生,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截了當:“逼急了,是為了適應市場競爭。這兩年的音像業利潤很薄,像方言版《貓和老鼠》這樣能賺錢的項目已經很久沒有碰到了”。的確,較早策劃方言版《貓和老鼠》的四川方面通過“鬧貓”賺到了大錢,短短几個月銷售量高達20萬套,銷售額近2000萬元,而且據專家估計其最終銷售量可能達100萬套。

由此可見,巨額利潤是商家“鬧貓”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從發行角度來看,說方言版《貓和老鼠》是一種純粹的商業運作行為並不冤枉。 

滿足觀眾好奇心

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是廣大觀眾,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個喜歡看《貓和老鼠》的觀眾,詢問他們對待方言版的態度。山師大的大學生李先生說:“讓這么有名的《貓和老鼠》說方言很逗,感覺美國卡通片變化很大,變成了活生生的我們身邊的東西,很親切。”音像店的售貨員王小姐說:“這種方言化的東西挺少見的,看起來覺得特別新鮮、好玩。”山師附小的一位老師則指出:“這種東西大人看還行,孩子看不太好,一是孩子還是應該學習國語,二是裡面有些逗人笑的段子不適合講給孩子。”

通過採訪記者發現,大多數觀眾看方言版的《貓和老鼠》都是抱著一種休閒娛樂的輕鬆心態,誰也沒把這件事情看得太重,觀眾普遍都認為看這些卡通片滿足了自己的某種好奇心,很好玩。

尊重方言表達權

方言版《貓和老鼠》興起的背後是否還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一些專業人士,山大影視專業的一位研究生說“在中國,由於種種原因老百姓在很長一個時期里對電影、電視都保持了一種仰視的態度,因此電影、電視在當代中國文化中形成了一種高高在上的正統地位,而國語在一定意義上正是這一地位的組成部分,電影、電視裡的人就應該說國語,因為國語代表的是高雅和正統,與此相對應的是方言成了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的象徵。而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包括方言配音在內的方言影視藝術的興起表現了中國社會一種強勁的平民意識的覺醒,老百姓不再簡單地認可國語的正統地位,而是逐漸認識到方言作為一種平民最熟悉的語言擁有和國語平等的文化表達權利。這可能才是方言版《貓和老鼠》興盛背後深層的文化內涵。”

形式新穎而已

方言版的《貓和老鼠》既不是一無是處的“商業垃圾”,也不是身擔重任的“文化先鋒”,這兩種說法未免都過於沉重。正如大多數觀眾對它所持的態度還是支持和寬容一樣,記者也覺得方言版的《貓和老鼠》不過是一種新鮮的娛樂形式而已,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強調每一種娛樂形式都能寓教於樂,同時也不需要對一切文化現象都作微言大義式的考證。娛樂有一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博人一笑,正是這一笑使我們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得到了最好的休息和放鬆,這可能才是廣大觀眾喜歡方言版《貓和老鼠》的原因所在吧。

不管我們對方言版的《貓和老鼠》如何評價,這種對經典的改編還必須以遵守法律為前提,儘管大多數出版商都認為《貓和老鼠》已經公開著作權,但是法律專家還是提醒人們注意:著作權涉及多方面的權利,非常複雜,以《貓和老鼠》為例,發表時的黑白畫面是一項權利,變成彩色後又是一項權利,每次內容變化權利都隨之變動,所以想要證明是否侵權,必須提供大量資料作為證據,由此可見《貓和老鼠》的方言配音版可能還要面臨某些法律方面的問題。

影響

商業垃圾文化蠶食兒童心靈

英國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說,英國孩子們正“淹沒”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商品中。商業活動中的垃圾文化正蠶食兒童心靈,讓孩子們的童年變得越來越商品化。

環境物質化

英國兒童權益機構“兒童社區”展開了一項全國性調查,了解兒童童年生活狀況,最終匯總為一份名為《商品化童年》的報告。坎特伯雷大主教羅恩·威廉士認為,這是一份及時而細緻的報告。威廉士和調查贊助者都對調查結果表示擔憂,因為調查發現,物慾橫流的商品社會增加了孩子們的壓力和沮喪感,減少他們的自尊心。

英國《每日電訊報》2006年援引報告內容說,孩子們生活在商品社會中的結果是,10名3歲的孩子裡,有7個孩子認識麥當勞的商標,卻不知道自己姓什麼。而10歲左右的孩子“認識300至400個品牌,這個數字可能是他們認識的野生鳥類的20倍”。

報告說,英國孩子生活環境的物質化程度比美國還高,居世界首位。

“國內的政治和社會輿論要求我們為孩子們做一些事,以保護他們不受商品推銷和商業壓力的影響。”威廉士說。

服飾成人化

報告說,孩子們甚至還常常收到與他們年齡不符的性暗示,如他們應該打扮成什麼樣子,或他們應該擁有什麼東西。

蘇·帕爾默是一名作家,也曾做過學校校長。她說,現在孩子們的衣服完全是成人服裝的款式,而且很暴露。

報告還援引作家蘇珊·林耐的話說,女歌手“穿得就像男性所幻想的十幾歲、迷音樂的少女,唱著中年男子寫的關於性的歌”,而這些歌曲的市場目標是孩子。

報告舉例說,“布拉茨秘密約會”禮盒將潛在市場客戶定位為12歲左右的女孩。禮盒包括香檳杯和“許多約會時使用的配飾”。在英國,甚至一些12歲以下的女孩也想擁有這樣的禮盒。去年英國售出約100萬個這種禮盒和“永遠的鑽石”禮盒,後者由人造毛衣服和裝飾著亮片的牛仔褲組成,這兩種禮盒據說是小女孩們現在過聖誕節的必備品。

來自美國的一名評論家說,禮盒裡的東西流露著性感意味,佩戴禮盒裡的飾品出門,看上去“好像鋼管舞演員在去男士夜總會的路上”。

價值觀衝突

商業社會所傳遞的信息使一些孩子和他們家長的價值觀產生衝突。商家“為了盈利而尋找孩子情感上的弱點”,想方設法迫使家長為孩子掏錢,這妨礙了家長教育孩子。

報告舉例說,“沃爾瑪”連鎖超市為推銷聖誕禮品想出一個“高招”,即在超市網站的玩具分類里,超市“鼓勵”孩子在網上挑選他們喜歡的聖誕禮物,並輸入他們父母的電子郵件地址。這樣,孩子的購物清單將被通知給他們父母,“沃爾瑪”表示可以“幫助孩子向父母索要禮物”。

對於此事,“沃爾瑪”發言人的說法是:“孩子們幾百年來一直在寫想要的聖誕禮物清單。我們不過是將傳統方式變得現代。”

是誰在塑造孩子的性格?父母、監護人、朋友、家庭、教師、社區工作人員,還是為了利益、花費數十億英鎊宣傳產品從而改變孩子思想的大群心理學家、市場專家和廣告商?孩子能在成為消費者前先作孩子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