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陝西省商洛市轄下行政區域]

商州[陝西省商洛市轄下行政區域]
商州[陝西省商洛市轄下行政區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商州區,是陝西省商洛市轄區的建制。其前身是商州市、商縣、商州、洛州、上洛侯國、上洛縣、上雒、上鄀、鄀方。 其政府、治所所在地分別在今州城和商州古上洛(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地處陝西省東南部的秦嶺南坡,西鄰西安,東通鄂豫,全區轄30個鄉鎮辦事處,轄域面積2672平方公里,全區總人口56.62萬(2016年),是商洛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7000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西周為若方國,春秋時為上鄀、上雒(晉、魏)、秦、漢、隋唐宋均有上洛建制。 全區宜林地500萬畝,林木覆蓋面積200萬畝,草坡可利用面積61萬畝,以核桃、柿子、板栗等為主的經濟樹160多種,“商州核桃”、“孝義柿餅”在中國久負盛名。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藥用菌產量名列全省前茅。全區野生中藥材多達140餘種,是陝西省天麻、桔梗、黃芪、二花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全區已探明的礦產有金、銀、鉛、鋅、鉬等21種,產地65處;水資源蘊藏量646萬千瓦;野生動物50餘種,其中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12種。 2017年12月,被評選為首批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區 。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信息

簡介

商州老君山商州老君山

商州歷史悠久,古有商鞅封邑、四皓隱居、闖王屯兵,是革命戰爭年代鄂豫陝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商州區交通便捷,是西北與東南的交通要道,312國道、福銀高速、滬陝高速和西南鐵路貫通全境;商州區生態環境優美,生物資源豐實,森林覆蓋率58.7%,是一片山綠水清的土地;商州文化底蘊深厚,既有北方之粗獷,又兼南國之靈秀,商於古道自古到今曾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不朽詩篇。商州區地處陝西東南部,秦嶺南麓,丹江源頭。面積2672平方公里,人口54萬人,轄30個鄉鎮、辦事處,409個行政村,是商洛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是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試點示範區,又是國家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商州區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生態環境優美,境內350餘處自然、人文景觀多姿多彩。全區宜林地500萬畝,其中有林地200多萬畝。有核桃、柿子、板栗等經濟樹種160多種,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藥用菌產量居全省前列。中藥材多達140餘種,是陝西省天麻、桔梗、二花、黃芪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

社會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初步形成了以中藥材、桃核、板栗、蔬菜、烤菸、食用菌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以醫藥化工、礦產開發、建築建材、食品加工為主的四大工業體系,以生態旅遊、餐飲服務、勞務開發為主的第三產業,以道路交通、流域治理、扶貧開發、城鎮建設等為主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十五”末全區完成生產總值17.01億元,年均增長10.9%,順利實現了翻一番經濟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我們將積極實施“生態立區、工業強區、產業富區、科技興區、開放活區”五大戰略,強力推進“穩定農業調結構、主攻工業上項目、強化基礎抓三產、改善環境爭投入”四項工作重點,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突破發展,力爭全區生產總值達到43億元,實現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四個翻一番的目標,為建設小康商州、和諧商州奠定堅實基礎。

農業

近年來,商州區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載體,依託種植、畜牧、旅遊等重點生態產業開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著力打造國道沿線百里“綠色長廊”。至2003年,全區建立了劉灣中藥材示範園、楊峪河丹參、張村桔梗等18個無公害藥源基地,劉灣大蒜、沙河子胡蘿蔔、楊峪河雙孢菇等6個無公害蔬菜、食用菌基地,孝義、沙河子、牧護關、大荊等9個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全區發展中藥材10萬畝,總產值達1億元;蔬菜6.5萬畝,總產值達7875萬元;食用菌袋料栽培550萬袋,天麻200萬平方米,總產值達5300萬元;高農業,健康發展肉、蛋、奶類產量分別達到17800噸、5000噸、900噸,畜牧總產值達1.1億元。同時,以牧護關避暑山莊等生態旅遊項目為龍頭,促進當地紫豆角、水雜果等天然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目前,“商山桔梗”“孝義黃芩”“商州天麻”、“孝義柿餅”、“黑龍口白條肉”、“黑龍口豆腐”、“大荊畜禽”等農產品已在省內外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

藥業

商州地處秦嶺腹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中草藥最佳適生地。境內現有野生中藥材800餘種,掛牌出售140餘種,素有“天然藥庫”之稱,是陝西天麻、桔梗、二花、黃芪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近年來,商州大力實施“產業強區”戰略,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中藥材生產,全區中藥材產業初具規模。2003年,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產量3.5萬噸,產值1億元,比2000年分別增長25%、13倍和16%。建成了劉灣百畝中藥材示範園,楊峪河丹參基地,大趙峪梁鋪、白楊店唐寨子、於塬3個千畝黃姜基地,大荊硯川千畝丹參基地,孝義千畝黃芪、千畝板蘭根基地,張村千畝桔梗基地等18個有一定規模的藥源基地。黃姜、丹參、天麻、桔梗、黃芪、柴胡、板蘭根、黃芩、丹皮、白朮、二花、五味子、山茱萸等13個骨幹品種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丹參已於2003年通過國家級GAP認證,柴胡、桔梗、黃芩GAP項目開發正在爭取國家認證。全區成立了10箇中藥材產業協會,在藥農培訓、中藥材推銷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物產

商州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商州地處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秦嶺的腹地,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山清水秀,風光迷人,大雲寺、仙娥湖、秦王山、靜泉山、硯池河溶洞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多姿多彩,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會集勝游之地。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三游商州,由衷發出了“我有商州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間”的詠嘆。商州近省城而未染塵囂,處深閨而不衍靚麗,是大自然賜予的天然“氧吧”。目前,國家已把該區確定為全國生態建設試點示範區,國家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商州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全區宜林地500萬畝,林木覆蓋面積200萬畝,草坡可利用面積61萬畝,以核桃、柿子、板栗等為主的經濟樹160多種,“商州核桃”、“孝義柿餅”在全國久負盛名。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藥用菌產量名列全省前茅。全區野生中藥材多達140餘種,是陝西省天麻、桔梗、黃芪、二花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全區目前已探明的礦產有金、銀、鉛、鋅、鉬等21種,產地65處;水資源蘊藏量646萬千瓦;野生動物50餘種,其中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12種。

行政區劃

商州區轄4個街道、16個鎮、10個鄉:城關街道、大趙峪街道陳塬街道劉灣街道、孝義鎮、夜村鎮白楊店鎮、張村鎮、沙河子鎮、楊峪河鎮金陵寺鎮、黑山鎮、楊斜鎮麻街鎮黑龍口鎮牧護關鎮、大荊鎮、腰市鎮、板橋鎮、北寬坪鎮、上官坊鄉硯池河鄉麻池河鄉閻村鄉、三岔河鄉、紅門河鄉西荊鄉李廟鄉蒲峪鄉、龍王廟鄉。

行政區劃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北周置商州,1913年改縣。據《太平寰宇記》:“取古商於之地為名。”1987年設市。2001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94號):撤銷商洛地區和縣級商州市,設立地級商洛市。商洛市設立商州區,以原縣級商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商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南大街。轄:城關鎮、夜村鎮、金陵寺鎮、大荊鎮、黑龍口鎮、楊斜鎮、北寬坪鄉、碾子凹鄉、廣東坪鄉、韓子坪鄉、大河面鄉、黑山鄉、上官坊鄉、閻村鄉、藥王坪鄉、硯池河鄉、松樹嘴鄉、兩岔口鄉、孝義鄉、張墹鄉、兩水寺鄉、白楊店鄉、會峪鄉、鐵爐子鄉、牧護關鄉、火神廟鄉、引龍寺鄉、三岔河鄉、韓峪川鄉、肖塬鄉、紅門河鄉、麻街鄉、三十里舖鄉、土門庵鄉、管家坪鄉、仁治鄉、陳塬鄉、劉灣鄉、楊峪河鄉、硯川鄉、腰市鄉、馬角山鄉、李廟鄉、西荊鄉、東峪鄉、沙河子鄉、張村鄉、梁鋪鄉、三賢鄉、西墹鄉、看山寺鄉、板橋鄉、水道河鄉、龍王廟鄉、郭村鄉、蒲峪鄉、麻池河鄉、林岔河鄉、東嶽廟鄉、牛槽鄉。2000年,商州區轄4個街道、13個鎮、1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30883人,其中:城關街道79055人、大趙峪街道18096人、陳塬街道14421人、劉灣街道17688人、孝義鎮14376人、夜村鎮16699人、白楊店鎮19170人、張村鎮16296人、沙河子鎮16495人、揚斜鎮11626人、麻街鎮16826人、黑龍口鎮20157人、牧護關鎮9789人、大荊鎮27994人、腰市鎮17056人、板橋鎮14332人、北寬坪鎮10675人、西澗鄉10244人、三十里舖鄉5778人、上官坊鄉7007人、硯池河鄉3741人、松樹嘴鄉6714人、麻池河鄉11838人、牛槽鄉6377人、東嶽廟鄉4621人、閻村鄉6321人、三岔河鄉13836人、紅門河鄉8933人、西荊鄉13024人、李廟鄉11916人、馬角山鄉3902人、蒲峪鄉5714人、龍王廟鄉6693人、大河面鄉4447人。

地理環境

地質

商州境內地層除奧陶、志留系外,從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元古界分布於商州腹部地區及北部邊緣地帶。以中酸—中基性火山岩為主,間夾矽質硫酸鹽岩、變質石英砂岩、片岩、礫岩等,為商州有色金屬礦藏的主要賦存層位。

中生界三迭系分布在看山寺—大河面一帶的斷陷帶內,岩性為砂岩、頁岩、炭質板岩及中酸性凝灰岩,局部夾有劣質煤線;侏羅—白堊系,分布於金陵寺鎮至大趙峪一帶,以砂礫岩為主夾灰岩、炭質頁岩及煤線。

新生界第三係為紅色砂礫岩,主要分布於大荊、李廟、腰市、郭村以及城區沿丹江兩岸至夜村一帶。第四係為亞粘土、砂礫層所組成。

地貌

商州區商州區

商州地貌是東秦嶺山地地貌的組成部分,是一個結構複雜的以中、低山為主體的土石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市最高點秦王山海拔2087米,最低處兩岔口劉一村南灣海拔543米,相對高差1544米。

境內主要山系,西北有秦嶺主脊通過,北有蟒嶺橫亘,南有流嶺逶迤,中有熊耳雄踞,構成了北、西、南三面高崇,向丹江河谷傾斜的趨勢。登高遠眺,由丹江河谷向兩側山脊地貌呈層狀起伏。

山嶺交錯、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與地質構造和岩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北部及西部是比較古老而堅硬的岩層地區,山勢巍峨陡峻,不少地方出現懸崖峭壁;南部是質堅而脆的岩層地區,節理髮育,地勢突兀。黑山、北寬坪等地是花崗岩分布區,流沙嚴重,山勢渾圓,狀若饅頭。丹江沿岸和大荊、腰市兩處凹陷盆地分布的雜色砂礫岩,為丘陵地帶,山勢低矮和緩,岩石風化強烈,水土流失比較嚴重。丹江及主要支流南秦河、金陵寺河、大荊河、腰

2

市河沿岸為河流堆積區,地面平坦,地勢開闊,土地肥沃,為傳統的主要農耕區之一。

溝大、溝多、溝深、石多、土薄的嶺谷地貌,使商州農耕地分布零散,低產田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難度大,給發展農業生產帶來困難。但山大、山多亦為發展林、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土壤

由於受山地地形高差變化的影響,以垂直分布為主,兼有以丹江河谷為中心的東西向條帶分布規律。垂直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地,樺木林地,華山松及櫟類混交林地多為棕壤。腳坡墾殖後為石碴土,兩山之間的溝谷底部為淤土或潮土。海拔1000~1300米的油松與櫟類林下,是粗骨性褐土向粗骨性棕壤的過渡地帶,河道兩側為淤土、潮土或少量水稻土。海拔700~1000米為褐土地帶,坡地多為褐土性土,塬地為淋溶褐土。海拔543~700米多為淤土、潮土和水稻土。由於地形切割破碎,人為經濟活動程度不一,垂直分布規律無絕對高程界限,呈犬牙交錯狀分布。條帶分布丹江自西北流向東南,形成全市最大的川道谷地。沿丹江兩岸,由成土母質河流沖積物發育形成一條淤土帶。川道人口密集,在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下,淤土發育成不同土種,以村莊為中心向四周呈現出水平分布的規律。近村土壤多因施用有機肥,精耕細作,土壤肥力高且顏色發黑。稍遠則肥力降低,顏色發紅或發黃。更遠則為肥力瘠薄的紅沙土或淤沙土。

氣候

商州地處中緯度,西北有秦嶺天然屏障,冷空氣不易侵入,向著東南開口的山川地形,有利於暖濕氣流伸進,因而形成了暖溫帶南緣過渡帶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其特點是一年四季分明,冬春長,夏秋短,水熱同季,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旱澇風雹災害多。受山地地貌影響,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遞減。多年平均氣溫東南高,西北低。降水垂直差異顯著,川道少于山地,高山多於低山。多年平均降水由東南及中部河谷川道向四周山區明顯遞增,具有顯著的山地主體氣候特徵。

資源

動物

商州區商州區

商州區自然地理結構具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兩個地帶邊緣地區的特點。在動物區系組成上,既有南方種類,也有北方種類,以北方種類為主。同時,境內地質結構複雜,植物種類較多,為多種動物生存提供了複雜的生活條件。據記載,境內野生動物有50種。國家公布的一類、二類、三類保護動物,在境內有金錢豹、青羊、羚羊、紅角鴇、大鯢、水獺、錦雞、金雕、林麝、山貓、岩羊、老鷹、鷂子、灰鷺、梅花鹿等。

獸類

人工飼養動物主要有牛、羊、豬、馬、驢、狗、貓、貂、兔等。野生動物主要要木蝟(刺蝟)、草兔、狼、狐、黃鼬、獾、水獺、豹子、野豬、狍子(黃羊、野羊、羊鹿子)林麝、青羊、黑熊、豺、花面狸、豹貓、蝙蝠、豪豬、草鹿、麂子、艾虎、岩松鼠、中華鼢鼠、巢鼠、黑線鼠、大林姬鼠、橙足鼯鼠、紅白鼯鼠等。

禽類

家禽主要有雞、鵝、鴨、鴿子。野禽有環頸雉、錦雞、長尾雉、珠頸斑鳩、豆雁、扇尾沙雉、鳶、灰喜鵲、喜鵲、紅隼、貓頭鷹、家燕、啄木鳥、麻雀、山雀、翠鳥、烏鴉、小嘴烏鴉、提壺鳥、伯勞鳥、布穀鳥、杜鵑、黃鸝、鵪鶉、鷳。此外還有鶴、鸛、鷺鷥等水鳥。

昆蟲類

境內昆蟲種類較多,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農作物害蟲小麥吸漿蟲、小麥潛葉蟲、麥稈蠅、麥水蠅、金龜甲、叩頭甲、麥莖葉甲、麥皮薊馬、麥蚜、麥莖谷蛾、麥葉蜂、螻蛄、麥蜘蛛、玉米螟、地老虎、粘蟲、玉米鵝、玉米蟓、稻苞蟲、稻眼蝶、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葉蟬、稻葉蟓子、稻蝗、馬鈴薯莖蛾、苷薯麥蛾、豆莢螟、大豆食心蟲、大豆卷葉螟、豆天蛾、豆蚜、菜青蟲、菜螟、斜紋夜蛾、銀紋夜蛾、菜蚜、蕪莆葉蜂,黃守瓜、黃條跳甲、猿葉蟲、種蠅。

農作物益蟲瓢蟲、食蚜蠅、草蜻蛉、蚜寄生蟎、步行蟲、稻田蜘蛛、赤眼蜂。

人(畜)體昆蟲虱類、跳蚤、臭蟲、蚊類、蠅類、虻、蠓等。此外還有螞蟻、蜂類、蟬類等昆蟲。

植物

商州區商州區

境內木本植物共有259種。草本植物發現的有820種,採集鑑定標本249種,分屬58科。由於山地的影響,氣候條件沿垂直方向變化。隨著高度的增加,植被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形成明顯的植被垂直分帶。商州的植被分帶(區),可分為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區,(海拔1200米以下),低中山針闊葉混交林帶(海拔1200-1800米),中(高)山樺木林帶(海拔1800米以上)。

糧食作物3大類,20種,234個品種。

禾穀類玉米、小麥、水稻、大麥、穀子、糜子、高粱、蕎麥、洋麥。

豆類大豆、小豆、扁豆、蔓豆、綠豆、豌豆、豇豆、黑豆。

經濟作物油菜、蓖麻、大麻、芝麻、苧麻、花生、向日葵、菸葉、甜菜、荏子、仁罕、甜瓜、茴香、藿香、蘆葦、黃花菜等。

蔬菜作物洋蔥、春花白、夏花白、西紅柿、黃瓜、辣椒、梅豆、南瓜、西戎蘆、芹菜、香菜、韭菜、萵筍、菜花、冬瓜、筍瓜、絲瓜、葫蘆、大白菜、白蘿蔔、大蔥、秋花白、蔓青、蓮菜、芥菜、熱蘿蔔、苤藍、茭白、大頭菜、油白菜、胡蘿蔔、大蒜、菠菜、黑油菜、大青菜、刀豆、山藥等。

經濟樹核桃、柿子、板栗、漆樹、蘋果、梨、桃、杏、葡萄、櫻桃、獼猴桃、花椒、李梅等。

灌木藤木類馬桑、酸棗、胡頹子、沙棘、錦雞兒、榛子、黃櫨、苦木、馬皇梢、荊條、忍冬、柴穗槐、五味子、葛藤、南蛇藤、二花、衛茅等。

藥用植物桔梗、白朮、黃芪、紅參、沙參、半夏、當歸、生地、遠志、白芍、瓜蔞、天麻、茵陳、蒲公英、地丁、金銀花、白芨等。

草本植物鐵桿蒿、白茅、牡羊草、黃菅草、野菊、茵陳等。

菌類木耳、銀耳、蘑菇、香菇、平菇等。

礦產

商州區漫長的地質史中,經歷了多次滄海桑田的變化,海水進退、生物繁衍,複雜的褶皺和斷裂活動伴隨著岩漿的侵入,構成了多樣的成礦條件。已經查明的礦產有21種,產地65處;其中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鋁、鋅、銻、鎢、鉬、金、銀共10種,產地42處;非金屬礦產有煤、螢石、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花崗石、石膏、黃鐵礦、透閃石、蛭石、粘土等11種,產地23處。商州的礦產資源,非金屬礦產占相對優勢。在非金屬礦產中,建築材料用礦又占絕對優勢,其儲量大,前景可觀。

銅礦

主要有兩水寺和三十里舖礦點,礦體較大,品位較高。兩礦礦石儲量為26.08萬噸,金屬儲量2437.27噸。

鉛鋅礦

主要有道岔溝礦床和龍王廟銀廠溝礦點。道岔溝鉛鋅礦為一多金屬礦床,除鉛鋅外還有黃鐵磁鐵礦、黃銅礦、毒沙、砷黝銅礦、水針鐵礦以及鉛礬,並伴生有金、銀等。經多次普查,鉛鋅金屬儲量78.16萬噸,金523.5公斤,銀56.7噸,硫6.7萬噸,為一中型工業礦床。

螢石礦

主體分布於松樹嘴、麻池河赤水峪一帶。主要有玉石坡礦床和祠堂溝、曹灣、拉雞廟、赤水峪等礦點。

石灰岩

主要有金陵寺鎮水泥灰岩和大趙峪灰岩,儲量約500萬噸。東溝垴礦體質量較好,優質礦石。

大理石、花崗石

經多年地質勘探,已知商州大理石、花崗石資源有21個品種,主要分布於黑山至楊斜、大荊至腰市、北寬坪至韓子坪等地段。其中,黑山至楊斜一帶屬花崗石礦,主要品種有黑山花、秦玉紅、菊花青等,經地質初探圈定礦體采儲量有1500萬立方米。大荊至腰市屬大理石礦,主要品種為玫瑰紅、馬角灰、奶油、魚鱗石等,礦體儲量500萬立方米。北寬坪至韓子坪一帶屬大理石礦,主要有蛇紋石化大理石、冰花石、肉紅、雪花白等品種,礦體儲量100萬立方米以上。

透閃石礦

位於韓子坪分水嶺,已圈定7個礦體,總儲量500萬噸。

蛭石礦

位於楊斜至管坪一帶,礦帶長度3000多米,厚度1-2米。

地表水

水系商州境內河網密度為0.69-1.28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11條;10平方公里的以上的72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條。

境內河流分屬丹江、金錢河、灞河流域。丹江流域面積占全市面積的83.9%,金錢河流域占13.1%,灞河流域占3%。

丹江水系

丹江,一名州河,亦稱丹水,為長江二級支流,發源於境內西北部的鳳凰山南麓。由西北方向蛇行東去貫穿全境,境內長度87.5公里,流域面積2242平方公里。

丹江多年平均徑流4.48億立方米,徑流模數6.3立方/秒平方公里,平均流量8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1520立方/秒。丹江年徑流量多集中在5-10月,占總徑流量的40%-65%,最小流量在1—3月,占10%左右。多年平均含沙量5.67公斤/立方米,平均輸沙率為42.3公斤/秒,年平均輸沙量134萬噸,侵蝕模數1390噸/平方公里。

丹江主要支流有:

南秦河又名乳水、楚水,是丹江一級支流,境內第二大河,發源於西部東嶽廟鄉雞冠嶺,流向由西向東,流程48公里,至劉灣鄉匯入丹江。流域面積575.9平方公里,海撥702-1577.6米,總落差875.6米,平均比降0.83%。主要支流有林岔河、石道峪、赤水峪、石龍灣河、金陵寺河、劉峪河。南秦河谷除南秦水庫至埡口一段較窄外,其餘均較寬闊平坦,村舍農田分布兩岸,是境內的川道地區之一,人稱南秦川。

泉水

境內泉水較多,歷史有記載和新發現的主要泉水如下:

花園泉在城內西南角,即今蓮湖公園所在地。日湧水量為1678-2316米。

龍王泉在城西關龍王廟,有泉湧出,其水色清味美,可與江南惠泉相媲美。清順治年間知州張道混曾於此立碑讚頌,並號曰甘雨泉,今碑無存。

文泉在城北上寺坡(原啟秀閣前)。近閣原有二泉,東名“少峪”,西名“西平”。今均無跡可尋。

慈泉在城西大雲寺(下寺廟)南,今稱水泉巷。水源旺盛,其味甘美。

牛斜泉在成西牛斜村。有泉兩處,其水最盛,湧水量一為4.959立方米/秒,一為8.583立方米/秒。

姚澗泉在市衛生紙廠東側。今泉水甚小。

郝家泉在城東0.5公里處。當地民眾以其引水灌園。

侯塬泉在南秦嶺南側侯塬村,南秦河一級階地上。湧水量為3.124立方米/秒。

陳澗泉在東龍山東澗村南,水極旺,涌不竭。

拉林子泉在沙河子拉林村,丹江一級階地上。湧水量2.243立方米/秒。

白澗底泉在沙河子白澗底村,丹江一級階地上。湧水量1.25升/秒。

李家塬泉在白楊店李家塬公路旁,湧水量大,色清味美。

夜村泉夜村街南,丹江一級階地上。湧水量1.25升/秒。

泉山泉在腰市鄉泉山有泉水20餘處。最旺的泉水有3處:一在上寺,一在玉皇廟後,一在寇村。以寇村較為有名,山腳石上有一天然窟窿,水流十分旺盛。周圍民眾多汲此水飲用,味極甘美。腰市舊時被稱為“泉村“,即由此泉而得名。

李廟泉在李廟鄉政府東側。泉自平地湧出,水流旺盛。南流數百米進入黃川河,供附近村民淘洗之用。

泉源泉韓峪川鄉泉源村有泉數處,均泉水清冽。鄉政府向北數十米處,有一泉從山腰出,久瀉不涸。

魚官泉在楊十萬山下,有穴大如斗,泉水從中湧出流入大河。

地下水

據1981年陝西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隊對商丹盆地的地下水文地質勘察資料,境內地下水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孔隙裂水和結晶岩類裂隙水3種類型。鬆散岩類孔隙水,即第四系沙卵石孔隙中的潛水,主要分布在丹江及其主要支流兩岸的河漫灘及一級階地,水量豐富,是境內可供開採的地下水源;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主要是第三系砂礫岩孔隙裂中存在的地下水,分布於丹江河谷兩側及大荊、腰市一帶砂礫岩所組成的丘陵地區,範圍較廣,但水量很少;結晶岩裂隙水,分布在其餘的廣大地區,水量不大。

實際勘察顯示,河漫灘最為富水,單孔湧水量大部分地區大於1000立方米/日。一級階地富水性不如河漫灘,且變化不大,單孔湧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0-100立方米/日,部分地區為100-441立方米/日。二、三、四級階地,雖屬河谷部分,但因其位置較高,基岩被切穿出露,存水條件差,只有局部基石低凹處含水,水位埋深多在15米以上,含水層極薄,在開採利用上幾乎沒有價值。

境內地下水富水地段有:南秦河兩岸楊峪河到劉灣段,面積約為4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埋深0.71-0.67米,含水層厚度13.5米,單孔最大湧水量790.72立方米/日,單井湧水量1194.91-2130.71立方米/日;城區至沙河子段,面積27.88平方公里,水位埋深0.16-8.24米,含水層厚度8.57-11.24米,單孔最大湧水量6571.31立方米/日,單井日湧水量3886.7立方米。在地質斷裂帶附近,如具有水利的補給條件,可相對富水,日湧水量68.6立方米/日。據測量,商丹盆地、丹江兩岸地下水總量為2017萬立方米/年。

境內地下水為無色、無臭、無味,水色透明,水溫13-19度。水的化學類型主要有重碳酸鈣型、重碳酸鈉型、重碳酸鈉鈣型,礦化度0.14-0.616克/升,屬溶濾作用形成的低礦化淡水,符合工農生產、生活用水標準。

交通

商州境內通航河流唯丹江。據記載,唐廣德初,“河運不通,漕輓由漢沔至商山,達京師。”“於時周鄭路塞,東南貢賦之入,漕漢江,轉商山。”可見當時長安的糧食供應,除依靠運河外,漢水至商山一線亦為重要通道,所以唐代稱此路為“貢道”,是唐京城與東南各地的一條交通運輸動脈。唐人對商山道上的綱運情況載述頗多。明、清兩代,丹江水運更形繁盛。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由華山南及雲、貴、兩廣考察,即於龍駒寨覓舟而下。

康熙三十三年(1694),“以關中、西鳳飢,將襄陽存倉米二十萬石由丹水運至商州,轉運西安減糶濟民。命學士德珠、楚督丁思孔、襄鎮殷化行董其事,造舟浚流,二月六日自襄裝發,三月杪達龍駒寨即轉遞,四月初抵西安開糶。會時和麥登谷價驟平,流散者悉歸,始報罷。

計自襄陽府城溯漢江,歷谷城、光化至均州之小江口,二百八十里。入小江口經河南內鄉境至淅川一百六十里。又百五里至淅屬之荊紫關。又百一十五里竹林關。百一十里龍駒寨。自襄迄寨水路凡八百七十餘里,其間多支河流入,其灘之險而可名者一百三十有奇。

1990年3月,政府決定,將312國道穿過市區部分移于丹江北岸二道沙堤,稱為過境路。工程於1990年4月開工,按國家二級公路標準修築。

省道商州市境內省道包括洪箭公路(商州段)和商沙公路(商州段)。商州段全長75.9公里。

洪箭公路起自商州洪門河、蒲峪鄉,經洛南縣城,至陝西、河南兩省交界的箭桿嶺,全長110公里。商州段30.3公里(洪門河—葡萄嶺)。

民國27年(1938)自黑龍口迤東洪門河至洛南縣城段通車,初稱商(縣)洛(南)公路,後改稱黑(龍口)洛(南)公路,為長坪公路支線。民國33年(1944),國民黨三十六集團軍駐守洛南箭桿嶺,為保證軍事運輸,國民黨政府投資400萬元,組織軍工興築,使黑洛公路展至箭桿嶺。因系軍用臨時專線,線型不順,路窄坡陡彎急,加之長期失修失養,至解放初已許久不通汽車。

1955年,商縣、洛南兩縣先將洪門河至洛南段修復通車。1956~1957年商縣段兩次進行整修,其中紅土嶺盤坡公路120米,縱坡由13%降至4%~5%,使路況有了較大改觀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對洪門河至洛南縣城段(49.85公里)進行大的改建,投工30萬個,投資65萬元(商縣段50萬元),完成土方量20萬立方米,路基加寬到8米,路面鋪以砂石,最大縱坡降至9%,平曲線最小半徑加至15米,基本達到三級公路標準。1973年6月試鋪渣油。1987年全線均整修為黑色渣油路面。1990年日交通流量755車次。

商沙公路又名商向公路。起點商州丹江橋北端,中經山陽、鎮安、柞水3縣,終於寧陝縣向陽街(即沙溝,也稱廣貨街),全長313.7公里,商州段45.6公里(丹江橋-下官坊),為新中國成立後商洛地區修建的第一條幹線公路。

1956年4月17日,商(縣)山(陽)段簡易公路開始施工,同年12月10日完工。國家投資34萬元,民工建勤折價28萬元,投工35萬個。完成土石方67萬立方米,修建橋涵72道。1959年11月10日至1960年4月15日,商縣段按六級甲簡易公路標準改建,新線改經三十里舖、岔子嶺、殿嶺、沙河灣、安武至下官坊,與舊線投合,全程67.1公里。

公交

1路東龍駕校-商洛學院(西校區)(25站)

2路中心廣場-比亞迪廠(18站)

3路金鳳路站-金陵寺鎮站(7站)

5路金鳳路站-夜村鎮站(9站)

6路車管所-收費站(13站)

8路商洛學院站-楊峪河鎮站(18站)

9路楊台站-劉灣站(14站)

10路水庫站-靜泉山(16站)

11路比亞迪廠-仙娥湖(22站)

12路商洛國際會議中心-商洛職業技術學院(17站)

15路商洛汽車站-商洛職業技術學院

16路環城南路建成開通

17路設計:四皓街辦(華陽區)至望江樓廣場

旅遊線路仙娥湖站-靜泉山(9站)

政治

行政機構

行政機構

區政府工作部門 直屬事業機構 省駐商單位 鎮辦
政府辦 審計局 農業局 招商局 工商商州分局 城關辦事處 大荊鎮 金陵寺鎮
發改局 財政局 林業局 旅遊局 環保局 劉灣辦事處 腰市鎮 麻池河鎮
教體局 人社局 文廣局 供銷社 氣象局 大趙峪辦事處 西荊鎮 楊斜鎮
科技局 住建局 衛生局 紅十字會 國土商州分局 陳塬辦事處 麻街鎮 硯池河鎮
經貿局 市容管理局 計生局 質監商州分局 北寬坪鎮 三岔河鎮 黑山鎮
監察局 信訪局 統計局 國稅局 夜村鎮 黑龍口鎮 閆村鎮
民政局 交通運輸局 安監局 地稅局 沙河子鎮 牧護關鎮 上官坊鎮
司法局 水務局 扶貧局 公安商州分局 板橋鎮 楊峪河鎮

主要領導

區委書記:張盈安

區長:張國瑜

常務副區長:賈建剛

副區長:楊長江,李崇軍,崔孝栓,王昕,明道煜,樊永生。

教育

明清時期,兒童啟蒙教育分家塾、私塾兩類。家塾,是在家中僱請教師教育子弟或由家中有文化者自任導師,訓誨子弟,有時也吸收親友子女為學子。1904年岳保長在今蒲峪鄉岳村創建里仁中學(蒲峪九年制學校)。學子人數一般為3~5人,多則7~8人。商州家塾載於志書的有明代的周正、南鏜和劉征壁3家。明末清初,城內巨商“逢源合”、“致和昌”和仇大順等家中設有家塾。私塾,是由地方士紳出資創立,或提拔公款營造,大多以鄉村廟宇、祠堂為校舍,清末較為流行。

商縣城內設私塾的地方有大清觀、東背街致和昌院內、西關老爺廟、西背街牛家祠堂、南街大成殿和背街半芥園等。村鎮私塾也有不少,大荊鎮有後村、青橋、孟村、口前、湘子殿、施王村、白嶺村7所私塾。三賢鄉有東陳秀里、棗園、楊巷、張塬和郭墹私塾。其中東陳秀里塾學創辦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經清至民國初年,為商州塾學創辦較早,歷時最長的塾學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頒布“廢科舉、興學堂”令。次年,商州國小堂開始創立。民國初年,由於國小堂和農村初級國小發展緩慢,私塾依然存在。直至民國25年(1936)前後,城鄉國小陸續成立,私塾才逐漸被廢除或改良。

教改試驗始於1960年。當年,教研人員在進行“中國小八年制”試驗的龍駒中學、進行“國小五年一貫制”試驗的城關國小和龍駒寨西關國小蹲點,指導、研究試驗工作。1975年在城關等4所國小進行“三算”(珠算、口算、筆算)試驗教學,後推廣到全縣8區、41個公社、47所國小、76個教學班。1979年在縣城東街國小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改革試驗,在全縣各校開展。1980年,在商縣中學進行語文教改,在城關、大荊國小進行語文“雙基”、“作文程式”,各年級語文、數學年段“過關”試驗。同年11月,縣上召開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研討會,城關國小介紹“三類課文”教學試驗情況,改變了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講的多、提問多、板書多和學生讀的少、思維少、練習少的現象。1984年後,分別在一些鄉(鎮)中學、國小和教學班進行國小高年級語文、數學“單元備課教學”、“初三幾何過三關”、“國小數學套用題教法改革”以及國中物理、英語教學試驗等10餘種項目的試驗。有些試驗取得成果,在全市或部分區、鄉、學校推廣套用。

教研室還開展學科競賽,優質課賽講活動,組織觀摩教學,組織論文交流。創辦《商州教壇》刊物,1973~1990年,共辦381期,促進了全市的教學教研活動。

文化

戲劇

商州區商州區

商洛花鼓俗稱“花鼓子”、“鑼鼓戲”。起源於湖北、安徽等省。清鹹豐年間傳入商洛,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形成別具特色的商洛花鼓。商州為其形成、流布的中心地域。

秦腔是以秦聲為聲腔體系的一種歌舞戲。因為用梆子擊節,所以又叫“梆子戲”,或叫“桄桄子”、“亂彈”等。

該劇種唱腔樸素、明快、粗獷、豪放、激烈、昂揚,氣勢雄渾,字字真切,剛柔相濟,迂迴悠蕩,感染力強。其表演程式融文學、音樂、舞蹈與技藝於一爐,即唱、做、念、打渾然一體。臉譜講究莊重、大方、乾淨、生動和美觀。其圖案壯麗,寓意明確,性格突出,格調豪放明快。尤其是秦腔劇目有著自己鮮明、深刻的現實主義傳統,它對現實生活及時的反映與表現,使之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和青春活力。

秦腔在商州起源於何時,缺乏可靠資料考證。據有關文章記載,清末民初,大荊的石佛爺戲班,東鄉的“十大股”戲班都是以上演秦腔劇目為主的有名班社。另據《陝西戲劇史料叢刊(第一輯)》載:“在陝西易俗社成立後三年,即1915年,西安出現了一個秦腔班社,名長慶班(後更為三意社),它是秦腔藝人蘇長泰創辦的個人劇團。蘇長泰,陝西商縣人,原系榛岑社演員,本為二流鬚生,後兼任教練。因與社長不和,遂退出榛岑社,自立長慶班。”被西安觀眾譽為“活周倉”的王綠林(商縣人),即為長慶班的第一班學生,他擅演花臉,工架甚好,所唱《水淹七軍》中的周倉,幾個身架都有雕塑之美。可見,商縣秦腔藝人當時演技已具相當水平。

商州秦腔師承易俗社等,並有所創新。既有南路秦腔的古樸粗豪,又有北路秦腔的翻高遏低,東路秦腔的高亢圓潤,西路秦腔的平和細緻。

秦腔音樂屬於板腔體音樂,是以板式的變化來表達一定的情感和內容的戲曲音樂結構。其音樂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唱腔的板腔體;二是伴奏性的曲牌音樂;三是打擊音樂(即鑼鼓點)。唱腔又叫板歌,是秦腔在聲腔上的主要標誌。

商州市文工團上演的秦腔傳統大型劇目有50餘種,其中優秀古典劇目有《周仁回府》、《花打朝》等。新編劇目有《商山口》、《闖王破寨》和《松雲樹下》等。

曲子亦名眉戶(迷胡)戲。早期的“眉戶”只是單一的民間小曲,如《繡荷包》、《銀紐絲》、《哭五更》等。之後,經過長期實踐,將許多唱曲接連組成套曲,一人或多角唱奏一個完整的有情節的故事。這種形式文人稱之為“清唱”,民眾俗叫“地攤曲子”。清鹹豐、同治年間,興盛於渭南、大荔、富平等縣,並波及全省城鄉。商州曲子即始於其時。由於地域相距較近,班社之間來往較多,所以演唱風格也受“東路曲子”的影響較大。據藝人相傳,民國時期,商縣三十里舖、石鳩河、會峪、夜村、板橋、北寬坪以及西鄉麻街一帶,廣興曲子戲,演唱班社也多,常有“秦腔”、“二黃”不敢同曲子對台演出的情況。民間還流傳有“一清(曲子)、二黃、三桄桄(秦腔)”的說法。

三十里舖曲子班民國初也稱“同順班”,後因箱主屢易,班名屢更,遂無定名。作過箱主的有於忠才(即“老連長”)、古世珍、羅金山等。該班初創時為本鄉自樂班,人員僅有10餘人。

抗建劇團創建於民國30年(1941),隸屬“商縣社會服務處”,演出劇種為“漢調二黃”。民國31年(1942),為進一步活躍地方文化生活,士紳王廷颺、王壽亭、侯自安聯名發起並擔任董事,集資擴建,招募藝人,使劇團聲名大振。演出場地初借十字口老戲樓售票演出,後將北門內山西會館改建為露天戲園。除趕會演出外,平素每天午、晚演出兩場。

夜村劇團1981年成立,創辦人王世珍(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現有團員54人,戲箱價值14000元。有兩層樓房一座(房間28間),開辦旅社、食堂和小賣部,由演員自行經營,收入作為劇團活動經費。1983年,夜村鎮撥出專款,在街南建起一座規模較大的劇場,供劇團演出之用。劇團組織較為嚴密,演員素質較高,名角較多,在方圓百里影響較大。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演眉戶。演出劇目有《五典坡》、《大保國》、《銅台破遼》、《法門寺》、《劈山救母》、《狄楊合兵》等。1984年,為褒揚劇團的演出成績,省電視台、廣播電台將其演出的秦腔古典戲《劈山救母》(片斷)和自編現代戲《一隻羊》錄音錄像,向全省播映。

張村劇團1954年開始演出,自後時聚時散時演時輟。現有演職人員36人,經費較為充裕,行頭價值13000餘元。地方秦腔老藝人郭德斌為導演。上演的傳統劇目有《鍘美案》、《卷席筒》、《三滴血》、《狀元與乞丐》等,現代劇目有《梁秋燕》、《向陽商店》等。主要活動地區是張村、北寬坪、黑山及山陽縣部分地區。

王山底劇團1958年成立,自後演出活動時斷時續,但劇團終能堅持。現有演員40人左右,戲箱價值萬元。劇種以秦腔為主。排演劇目有《游龜山》、《徐九經升官記》、《屠夫狀元》、《張古董借妻》等。除在本地演出外,還赴黑山、北寬坪及洛南縣部分地方演出。著名演員有王珍、冀福記、費慶民、閆亞民、楊君、喬培榮等。有成就的編劇有陳正慶、田井制、劉安民等。

報紙

《四區民報》國民黨陝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政報(社址即今市工商業聯合會址)。民國三十年(1941)元旦創刊,商縣解放前夕停辦。初為間日刊,後因紙張短缺改為三日刊。由報社自辦發行,月銷售量700份。今行署檔案館收藏19期。

《丹江日報》中共商縣委員會機關報。1956年2月3日創刊,名《丹江報》,為五日刊(逢三八出版),八開兩版。1956年5月交商縣郵電局代辦發行,1958年6月改為三日刊(逢三、六、九日出版),八開兩版,社址由城內南街160號遷至西街154號。為貫徹省委、省人委《關於文教工作十二條奮鬥目標》精神,實現“更大躍進”,1958年9月1日,由三日刊改為日刊(八開兩版),並命名《丹江日報》。1961年2月4日奉命停刊,與《商洛報》合併。歷時5年,出刊907期。月發行量5984份。

頭版通常是國際時事和省、地、縣要聞,社論、專論、綜合訊息等。二版是農村工作、工業通訊、文化科學知識、黨團生活和文藝副刊等。專欄有《時事講話》、《政治理論學習講座》、《農業技術指導站》、《新農民》、《新工具》、《紅榜》、《鳴放會》、《新鮮事》和《山間歌聲》等。

1993年,《丹江日報》復刊,更名為《商州報》。

《商洛報》中共商洛地委機關報。1959年3月2日創刊,初為日報,後改為周二刊。1959年10月交商縣郵電局代辦發行。1963年,月發行量4000份,1965年增至7000份。1967年更名《紅色電訊》,月發行量2000份。1971年5月停辦。

1988年6月,《商洛報》復刊,為周三刊。

節慶

商州區人一年十二月,月月都有節。辛亥革命後,公曆通行,元旦、女婦節、勞動節、兒童節、國慶節等皆從公曆。春節、清明、端陽節、中秋節等仍從農曆,但習俗不同於外地。

春節

正月初一至初五為春節,俗稱過年,是商州區人最重視的節日。從上年臘月初,家家就忙著備糧備菜,添碗購蠟,縫製新衣。俗話說,“過了五豆,糊裡糊塗”,“過了臘八,見啥買啥”。臘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家家貼對聯,掛紅燈,放鞭炮,全家老幼圍坐一桌吃團圓飯,謂之“全年”。正月初一寅時起床,燃放鞭炮,祭天地祖先,老幼衣著一新,論輩次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發壓歲錢。早餐吃水餃。水餃餡中包一枚錢幣,吃著錢幣者,當年財源茂盛。從初二開始到親戚家拜年,先丈人,後舅家、姑姨、世交好友,禮物多為點心、饃、掛麵、酒,俗稱“四色禮”。俗雲“初一不出門,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訪老鄰。”移商的客藉人,初一由德高望重者(即族長)執族譜率全族人輪流到某家吃年飯,講家史,傳禮儀。初五稱“破日”,取“破土動工”意。早亦放鞭炮,吃水餃,示年節過畢,各執其事。此日將春節間掃積的垃圾倒到十字路口,焚以香表,謂送五“窮”,即韓愈《送窮文》中所說的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山陽縣嶺北自初六起,長輩到給自己拜年的晚輩家族玩一日,謂“送禮”(回禮中有小孩玩的花燈籠)。

人日

正月初七謂“人日”。晉代董勛《答問禮俗說》:正月初一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九日為豆,十日為麥。俗逢人日,全家團聚,吃好飯,夜間點檐燈。人日後,開始扮社火、花鼓、獅子、竹馬、龍燈,走村串戶,一直耍到二月二,今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舊時十四開始,十六結束,後只十五一日。午餐豐盛,晚上必吃元宵,戶戶點紅蠟,掛紅燈,各村燈、獅、竹馬、旱船會賽,通宵達旦。這天將出嫁姑娘接回娘家團聚,稱之“躲燈”。

中和節

二月初二為中和節,又稱“龍抬頭”。民國前於是夜玩龍燈,現為當晚炒包穀花吃,謂為“憋疙蚤”。白天用草木灰在記屋周圍撒放,在院落撒畫人、農具等形狀,徵兆人丁興旺、房屋安全、五穀豐登、蟲害絕跡。

旅遊

商洛市旅遊分布圖商洛市旅遊分布圖
牧護關生態旅遊度假區,牧護關地處秦嶺之巔,位於商州區西北部,是商洛市西大門。西鄰西安市藍田縣,東接商州區黑龍口鎮,312國道穿境而過。距世界旅遊名城西安繞城高速近58公里,距商洛市區46公里。牧護關屬於黃河流域,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0.3℃左右,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適宜於各類動植物種類的生長,有“天然園林”和“天然氧吧”的美稱。
牧護關滑雪場,牧護關滑雪場牧護關滑雪(草)場位於商洛市商州區牧護關鎮天屏溝生態旅遊娛樂區內。這裡地處秦嶺之巔,距西安繞城高速58公里,距商洛市區46公里。牧護關屬黃河流域,暖溫性山地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0.3℃,夏季平均氣溫約26℃,冬季零攝氏度以下時間長達85天。植被覆蓋率85%以上,生長著數百種草木本植物。

靜泉山風景旅遊區,靜泉山位於商州城區東南3公里處,歷來有“商州小華山”、“商州莫高窟”的美譽。靜泉山海拔808.8米,遠看宛若一尊盤坐的大佛。山腰有泉,不涸不溢,數千年來,以靜、清、澈、洌著稱,故美其名曰“靜泉”,山因泉而得名。自唐代初,當地民眾就在山上鑿洞拜佛,是商洛著名的佛教聖地。

商州仙娥湖風景商州仙娥湖風景
仙娥湖旅遊區,仙娥湖原名仙娥溪,位於商州城西5華里處。仙娥溪是丹江河水在岸邊懸崖峭壁下聚集可泛舟的溪水。1973年此地建成二龍山水庫,全溪積水成湖,人們稱此水庫為仙娥湖。水庫大壩高63.7米,水系面積為96平方公里,湖區水面6000餘畝,湖面成“丫”字形。

闖王寨古代軍事旅遊區,“闖王寨”原名“鼎龍寨”,因闖王李自成八進八出商洛山,在此屯兵而得名。“闖王寨”位於商州城西十華里處的麻街嶺東段山麓,312國道麻街嶺隧道穿山而過。山寨青石砌壁,大部分寨牆根基完整。山寨分上中下三部分,呈目子形排列,占地約百畝許。

特產

商州柿子糖,商州區大山裡的人,每到金秋十月間,都把摘下的鮮柿子儲藏起來,到了春節前取出來熬糖稀,正二月用它來招待賓朋。這種柿子糖顏色鮮紅,味香柔綿,跟蜂糖差不多。做法是:先把柿子把摘掉,倒入鍋里搗成糊糊,然後用豆腐包過濾,擠壓出汁液,去渣,放在鍋里反覆熬煉,直到汁液熬乾成糊狀,就成了紫紅飄香的柿子糖了。然後,把它裝進罐子裡封嚴,一年四季不變質。吃時割一疙瘩,放在黃酒里或放在洋芋糍粑上蘸著吃,醇甜可口,風味優雅。
商州柿餅,孝義鎮的柿餅是商州區孝義灣鄉的名產,這裡盛產的乾帽盔柿子無核或少核,油質重,糖分足,色調鮮,味甜綿潤。用之製成柿餅品質,體大霜厚,甘甜綿軟。

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首批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