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罄率

售罄率

售罄率是指一定時間段某種貨品的銷售占總進貨的比例,是根據一批進貨銷售多少比例才能收回銷售成本和費用的一個考核指標,便於確定貨品銷售到何種程度可以進行折扣銷售清倉處理的一個合理尺度。銷售過程中每周監控售罄率,如果售罄率進度不如預期,則立即採取主推、調整陳列、區域店鋪調撥、會員活動等措施提升銷售(前期儘可能避免使用折扣促銷),促使接下去的兩周售罄率能夠達到原定每周階段目標。後兩個月的銷售計畫,應當考慮如何通過控制綜合折扣影響銷量,使得最終在事先計畫好的時間之前將產品售罄。

簡介

即假設一批進貨已經收回銷售成本,剩餘存貨就可進行 折扣銷售,銷售的收入即可視為公司純 利潤。

售罄率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套用

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

不同產品根據特性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和銷售周期定義(以下僅考慮銷售周期)。假設產品的銷售周期是3個月,也就是銷售計畫必須讓產品在3個月內售罄,根據時間不斷推移產品售罄率應該不斷增加,到3個月售罄率應該為100%。這就可以通過考核售罄率在不同時間節點是否達到預期售罄率目標制定相應的主推或促銷策略。

缺乏銷售控制的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缺乏銷售控制的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

圖3、圖4分別顯示理想狀態下的產品生命周期和缺乏銷售控制的產品生命周期狀況。按照零售業利潤規律,產品在導入期和成長期直至成熟期前期產生最理想的利潤收益,成熟期到達之後至衰退期結束產品隨時間推移的利潤貢獻急劇減少。因此理想狀態的銷售管理會使銷售周期前期充分銷售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和縮短衰退期,讓產品在銷量減少開始之初即採取措施使之儘快售罄。缺乏銷售控制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則沒有銷售周期和售罄時間控制的概念。不好賣的產品任由其停留在店鋪自然銷售,後果則是滯銷品占用和浪費店鋪資源,影響後續新品上市,進而影響店鋪創造利潤的能力。

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運用售罄率進行銷售控制。

假設春裝產品的銷售期是1月至4月,目標銷售數量是50萬件,則銷售計畫應該考慮採取哪些措施讓店鋪能夠順利完成銷售任務。給定時間是4個月,計畫前兩個月必須累計銷售32.5萬件即售罄率達到65%,後兩個月必須累計銷售17.5萬件即產品100%售罄。也就是前兩個月內的每周必須產生約8%的售罄率進度,後兩個月內的每周必須產生約4%的售罄率進度。銷售過程中每周監控售罄率,如果售罄率進度不如預期,則立即採取主推、調整陳列、區域店鋪調撥、會員活動等措施提升銷售(前期儘可能避免使用折扣促銷),促使接下去的兩周售罄率能夠達到原定每周階段目標。根據銷售規律,售罄率到達65%至70%之後應考慮打折促銷(銷售周期分析中已進行數據論證)。此時可根據是否在預定時間內完成65%售罄率選擇後兩個月的促銷折扣分布。由於一般情況下綜合折扣與銷量負相關,即綜合折扣越低銷量越大。通過控制綜合折扣可以得到相應的銷量變化。後兩個月的銷售計畫,應當考慮如何通過控制綜合折扣影響銷量,使得最終在事先計畫好的時間之前將產品售罄。如果完成65%的售罄率的時間在預定時間之前,則可提高后兩個月的平均折扣儘可能攫取利潤;如果完成65%售罄率的時間在預定時間之後,則降低後兩個月的平均折扣讓利拋售(由於新品能比舊貨更快地帶來利潤,此時考慮的重點應該是儘快促清滯銷品騰出店鋪空間上市新品,通過新品銷售增加利潤)。

售罄率在產品適銷性評估中的套用

評價一種產品是否好賣(產品是否適銷)的籠統描述是:如果一種產品比其它產品賣得快、比其它產品賣得多就說明這種產品好賣。這種描述反映到售罄率上就是:如果一種產品在相同的時間段內比其它屬性和進貨量相近的產品售罄率高,說明該產品比其它產品好賣。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希望找出哪些產品比另外一些產品好賣,從而有利於重新下單補貨。統計不同產品各自的累計銷量是最方便最原始的做法,此時可以加入對售罄率的考核進而更全面地對產品進行評估。

針對同一批次的產品,如果不考慮產品投放的地域和商圈等因素,對比售罄率可以方便地評估不同產品的適銷性(見表格1)

適銷性評估 售罄率A>售罄率B 售罄率A=售罄率B 售罄率A<售罄率B
入庫量A>入庫量B ① 產品A比產品B暢銷 ② 產品A比產品B暢銷 ③ 對比累計銷量及售罄率變化規律
入庫量A=入庫量B ④ 產品A比產品B暢銷 ⑤ 持平 ⑥ 產品B比產品A暢銷
表格 1 售罄率對比及適銷判斷
加入時間因素考慮的售罄率變化加入時間因素考慮的售罄率變化

表格1包含了不同產品售罄率對比結果的6種可能性其中第1、2、4、5、6都能直接得出結論。第3種情況需要對比不同產品的累計銷量和售罄率變化規律(見圖5)。由於售罄率變化規律的計算涉及統計學方法,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售罄率售罄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