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陵

唐貞陵

唐貞陵位於涇陽縣白王鎮崔黃村東北,北仲山南麓。寢宮位於東、西陵溝之間的一座山頭內。墓道口海拔889米。墓主為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逝後葬於貞陵。1956年5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唐貞陵唐貞陵
唐貞陵位於陝西涇陽縣白王鎮崔黃村東北,北仲山南麓。貞陵依山為陵,陵園面積近乎唐太宗昭陵。現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隻、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

門獅的形制同崇陵。石獅身高1.72、身寬1米。東列華表的東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個棱面花紋保存較好;西列華表柱身斷裂,柱身風蝕較甚。翼馬位於華表北22米。東列翼馬頭如河馬狀,頭頂無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馬頭頂有獨角,縛尾,臀部後傾,雕刻拙樸。二翼馬的左右翼翅均於頸上部相連通。鴕鳥腿短似鴨形,整個屏面飾滿浮雕山石。石馬馬背置鞍韉,無馬鐙,披障泥,馬身鞅秋及飾物簡化,馬尾下垂,脖下系鈴。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馬不同,貞陵仗馬馬背之上鑿有圓窩。石人的形制同莊陵。東列應為文官,西列應為武官。但現存西列南數第二石人,其服飾、造形均同東列石人,當為文官。東列現存6個石人,均為文官,未發現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保護

唐貞陵唐貞陵
寢宮位於東、西陵溝之間的一座山頭內。墓道口海拔889米。墓主為唐宣宗李忱。1956年5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依山鑿陵,陵周築城垣,陵城占地629萬平方米。

1984年,縣文教局秦俑鑽探隊協助下鑽探勘測發現。陵城形狀不規則,南城垣走向平直,長1330米。東城垣南段平直,北段曲折。北城垣略呈弧形。西城垣依山勢向西北逶迤而去。城基寬約3米。陵城設四門。四門左右各有一土闕,東、北兩間土闕相距26米,南門兩土闕相距僅67米,西門兩土闕相距僅10米。陵城四角亦各有一土闕。陵內祭壇石刻多件。由於歷史上陵墓多次被盜,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防止盜墓賊發掘。

歷史記載

唐貞陵唐貞陵
唐貞陵為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李忱之皇陵,唐宣宗在晚唐皇帝中聲譽較高,《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之治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舊唐書》贊曰:李之英主,實惟獻文。粃粺盡去,淑慝斯分。河、隴歸地,朔漠消氛。到今遺老,歌詠明君。《新唐書》: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
唐貞陵陵園布局基本上承襲了原有格局,又有其獨到之處。自乾陵以後,唐帝王諸陵基本上有了同一制度,地面石刻有比較固定的位置,但也有所例外,如唐貞陵白虎蹲獅卻在土腳之外的山樑上,距白虎門325米。唐貞陵陵園西城牆北段升鑿在山巔自然石崖上的小道,代替了土築夯打的城牆,這種依山開鑿修建的方法少見。唐貞陵早在五代時期已被溫韜所盜,地面石刻文物亦屢遭破壞。目前所存遺物遺蹟仍為研究晚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及雕刻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