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城花燈秧歌

唐城花燈秧歌

秧歌,這種每年春節、正月十五必不可少的藝術表演形式可謂盡人皆知。但花燈秧歌,對大多數人來說卻很陌生,安澤縣唐城鎮的花燈秧歌,就以其獨特之處躋身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記者前往安澤唐城探訪這個流傳了1400年的民俗活動。65歲的張銀蓮是花燈秧歌的傳承人之一,從她記事起,唐城只要鬧秧歌,村民們就拿著花燈,從后街排到前街。“我們這裡有句話,不會扭秧歌就不是唐城人。”張銀蓮說,唐城的花燈秧歌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晚上表演最為精彩。

遺產信息

名稱:唐城花燈秧歌

唐城花燈秧歌唐城花燈秧歌

編號:Ⅲ-4

類別:秧歌

申報單位:山西省安澤縣唐城鎮唐城村民委員會

相關傳說

據傳,唐城花燈秧歌民俗活動是從唐王李世民時流傳下來的。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征戰南下時在此屯兵,並帶領當地農村抗旱求雨,當年獲得大豐收,百姓自發組織一支秧歌隊來歌歌頌王李世民。後來李世民揮軍南下,再沒回到此地,當地百姓便從每年正月十三開始,用近一個月的時間,舞起歡快祥和的花燈秧歌來紀念他。

唐城花燈秧歌唐城花燈秧歌

表演形式

秧歌,這種每年春節、正月十五必不可少的藝術表演形式可謂盡人皆知。但花燈秧歌,對大多數人來說卻很陌生,安澤縣唐城鎮的花燈秧歌,就以其獨特之處躋身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

唐城花燈秧歌唐城花燈秧歌

質文化遺產名錄。唐城的花燈秧歌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晚上表演最為精彩。因為花燈秧歌的特點就是雙手舉著花燈邊唱邊舞,形式十分活潑。最開始的花燈就是碗上糊一圈白紙,後來用白紙和綠紙紙種顏色,村民們稱其為“白菜燈”,先進的還弄幾個蝴蝶放到“白菜”上。後來花燈的樣式就越來越越多蓮花燈、牡丹花燈……而隨著花燈樣式的改變,用來照明的燈也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改進,一開始是松油燈,後來變成素油燈、蠟燭,後來用的都是手電筒。花燈秧歌由以前的說唱為主變成了以跳為主,以前扭動幅度不能過大,大了燈就滅了,所以只能以唱為主,換上手電筒以後,難題被破解了,想咋扭就咋扭。花燈秧歌將花燈藝術與說唱、舞蹈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遺產傳承

唐城秧歌在當地仍然十分盛行,每年正月都由當地婦女組成宏大的表演隊伍進行演出。張銀蓮就是花燈秧歌的傳承人之一,唐城只要鬧秧歌,村民們就拿著花燈,從后街排到前街。當地有句話,“不會扭秧歌就不是唐城人。”花燈秧歌在唐城一直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民眾文化活動。

歷史淵源

據當地人講,唐城秧歌最早發源於唐堯時期,那時人們為了緩解勞動壓力,或慶祝豐收而進行簡單的表演,到了唐朝時期更加完善。該活動具有典型的廟會特徵,涵蓋了多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形態,具有綜合文化特性,為政治、經濟、科學、歷史、民俗、文化等諸多學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