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赫林耶

哲赫林耶是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四大學派之一,1744年由 馬明心(傳入甘肅、寧夏、青海。該派早期反對利用宗教聚斂財富,主張清真寺莊嚴肅穆,反對采飾華麗。由於歷史的原因,該派還形成了較為強烈的“為主殉教”的觀念。

哲赫林耶(al-Jahriyyah)
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四大學派之一。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公開的”、“高聲的”,引申為“高聲誦念迪克爾的”,故有“高念派”之稱,與“虎非耶”(即低念派)相對。16世紀經中亞傳人新疆莎車、喀什等地區。1744年由馬明心(1719~1781)傳入甘肅、寧夏、青海。馬明心曾於1728年隨叔父去麥加朝覲,後到葉門納格什班迪耶教團謝赫扎比德·穆罕默德·布魯賽尼道堂求學。1744年回國後先在青海循化、甘肅河州等地宜教傳道,後因與華寺門宦發生衝突,而清廷地方政府介入,加劇了矛盾,終於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爆發了著名的“蘇四十三起義”,馬明心亦因此被殺害於蘭州城,其家屬被發配雲南、新疆等地。1784年,以田五、張文慶為首的哲赫林耶派民眾發動了為馬明心復仇的石峰堡反清起義,仍以寡不敵眾而遭慘敗。此後,清廷對該派採取了更殘酷的鎮壓政策,其第二三代教主穆憲章、馬達天相繼被折磨而死。從此,該派失去了河湟和官川兩個傳教基地,開始陷於衰落。在1817~1869年的半個世紀中,寧夏馬以德、馬化龍父子相繼任哲赫林耶派第四、第五代教主,以靈州為宜教基地,趁清廷面臨列強侵侮,無力西顧之機,先後在雲南、新疆找到了馬明心的後裔,促其分頭復教。馬化龍又在寧夏西海固、甘肅平涼、陝西三邊以及內蒙等地一面經商,一面宜教,信眾比前幾代有了發展,成為馬明心之後該派第二次大發展時期。1862年,陝西、甘肅回民大起義,馬化龍以金積堡為根據地,舉起反清義旗,控制寧夏、靈州地區達8年之久。1870年失敗後,馬化龍及其親屬300多人慘遭殺害,10數萬教眾死傷大半,該派又一次陷入困境。1871年,雲南東溝哲赫林耶穆斯林反清失敗,馬明心的四世孫馬元章受其父馬世麟之囑,率教眾10多人逃出雲南,潛回甘肅張家川,苦心經營,重振教業。馬元章吸取祖先歷次反清失敗的教訓,一面致力於復興經濟實力,一面與官府及地方勢力妥協,注意民族團結,使該派實力有所發展,成為繼馬化龍之後的又一次全盛時期。1920年馬元章逝世,由其子馬震武主持教務。但哲赫林耶各支系業以形成,各自獨立行教。馬震武以沙溝為傳教中心,掌握蘭州馬明心拱北和吉林船廠馬達天拱北,馬元超以張家川北山為傳教中心,掌握葬有馬化龍、馬元章等人的宜化崗拱北,馬進西以寧夏金積板橋為傳教中心,掌握馬以德拱北和張家川南川道堂。從此,該振分化,形成多中心。哲赫林耶派從1745年始傳至1949年,歷經兩姓(馬、穆)、三家(階州馬、平涼穆、靈州馬)、四個分支門宦(沙溝、宜化崗、南川、板橋)。共傳7代教主,依次為:馬明心、穆憲章、馬達天、馬以德、馬化龍、馬進成、馬元章。教眾分布中國西北地區及雲南、貴州等13個省區,最多時達到20多萬人。前蘇聯的哈爾湖東乾人中也有其信眾。
哲赫林耶遵奉遜尼派教義和哈乃斐學派教法。它是在吸收、融合戛迪林耶和納格什班迪耶教團修道理論與誦念“迪克爾”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教義主張是:“敬主贊聖、遵經從訓”。在教乘和道乘的關係上,主張先“教乘”,後“道乘”,認為沒有“教乘”作基礎,“道乘”也不復存在。同時“道乘”修持只限於極少數有條件、有決心的繼承人,不要求一般信眾都做道乘功修。在宗教禮儀方面,主張簡化聚禮拜數,只禮10拜,注重贊聖詞的韻調,馬明心時為“葉門調”,馬達天時發展為“靈州調”,馬化龍時又改為“葉門調”,傳教者須單獨靜修,信眾隨五時禮拜集體高念“迪克爾”,教眾以戴黑白六角帽和不留鬢須為明顯特徵。教務管理實行道堂、教區和教坊三級制,形成教主、熱依斯和開學阿訇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教主的產生,初採用傳賢制,後為世襲制所取代,教眾須尊崇拱北和教主的“口喚”。該派早期反對利用宗教聚斂財富,主張清真寺莊嚴肅穆,反對采飾華麗。由於歷史的原因,該派還形成了較為強烈的“為主殉教”的觀念。 (馬 通)
教徒分布在甘肅寧夏青海陝西新疆西北、雲南貴州等地,轄有830餘教坊。有北山、沙溝、南川、新店子、板橋5個分支門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