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米爾克

簡介

哈維·米爾克(英語:HarveyBernardMilk,1930年5月22日-1978年11月27日),美國同性戀運動人士,也是美國政壇中第一位公開同性戀身份的人。他在1978年就任舊金山市監督委員會(SanFranciscoBoardofSupervisors)第五區的委員。
哈維在紐約州出生與長大,很早就已經知道自己的同性戀頃向。一開始他選擇從商,常常換工作,總是靜不下來,也耐不住無趣的事物。1972年,哈維移居加州舊金山,在卡斯楚街落腳。在當時,數量眾多的男女同性戀在該區居住。哈維在卡斯楚開了一家攝影店,並在1973年決定參選市監督委員會委員。這一次的參選讓當時的同性戀保守派有如芒刺在背,因為哈維對同性戀權利看法與爭取的做法,與他們截然不同。哈維直言敢說,個性又急,精力旺盛,有時又是一副魯莽的樣子。他巧妙地政治宣傳手法,成功地擄獲媒體的焦點與選民的選票,只可惜仍是落選。他又接連參選了兩次,但並未選上。後來他也曾參選加州州眾議院(CaliforniaStateAssembly)議員,讓他的知名度大增。他自稱自己為“卡斯楚街市長”,帶領同性戀者進行政治運動,對抗保守勢力反對同性戀的立法。在1977年,舊金山市改變委員會的參選制度[2],哈維終於當選市政監督委員會第五區的委員。
哈維就任市監督委員會委員十個月,主要的職責是負責推動同性戀權益的法令。在1978年11月27日,哈維與當時的市長喬治·莫斯科尼被丹·懷特射殺身亡。懷特是與哈維同屆當選的新科委員,因承受不了壓力,遂而辭職。後來卻又反悔想要重返委員會,但市長卻遲遲不同意[3],因而埋下殺機。
哈維米爾克在舊金山市名留青史,同時也成為同性戀權益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在哈維之前,在舊金山的同性戀政治風氣一直是要求同志與右派政客合作,其主要思維是以壓抑換取真正的目的。哈維的做法則是截然不同,他鼓勵同性戀們把握同志族群在舊金山逐漸壯大的影響力,相互扶持,勇敢出櫃。在當時,對於美國早就放棄從政追尋自我權益的同性戀族群,哈維成功的事跡,給他們帶來了無比的希望。

年輕時期與教育

哈維在1930年5月22日生於紐約州長島Woodmere,父親是威廉.米爾克,母親是米那娃.米爾克,雙親都是來自歐洲的猶太人。小的時候,因為哈維的招風耳與一雙大腳,還有常常在學校耍寶,眾人常常戲弄調侃他。在求學時期,哈維除了玩美式橄欖球以外,也產生了對歌劇的熱愛。在青少年時期的他,就已經認同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但並未出櫃。在畢業紀念冊中,他自己寫到:"大家都說,機靈的哈維.米爾克與女生從來就不會辭窮的時候"。
在1947年到1951年,哈維到紐約州奧爾巴尼(Albany)就讀紐約州立師範學院,主修數學,哈維也幫校報撰稿。當時的他,已經贏得眾人對他的好感,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合群又友善的學生。沒有人曾經懷疑過他的性頃向。有一個人說過:"沒有人認為他是同性戀,他是男人中的男人。" 在韓戰時期,哈維加入美國海軍,駐紮在加州聖地牙哥,最高曾經升到上尉,哈維在1955年由海軍退伍。[note ]

職業生涯

哈維最早在長島的喬治休利特高中(GeorgeW.HewlettHighSchool)教書。1956年,哈維在紐約皇后區同性戀者經常聚集的地點之一,即傑克比‧里斯公園海灘(JacobRiisPark),認識了比他年輕七歲的喬·坎貝爾(JoeCampbell),之後哈維也熱情地追求喬坎貝爾。在他們開始同居之後,哈維都還不時寫浪漫情詩和紙條給喬。[8]這對情人很快對紐約起倦意,決定搬到德州;可是在那又不開心,於是他們又搬回紐約。回到紐約後,哈維在紐約一家保險公司找到一份精算師的工作。[9]喬坎貝爾與哈維的戀情達六年之久,這也是哈維最久的戀情。哈維早先試著把他的私人生活與工作和家人分開。但是對紐約再度感到倦煩又單身的哈維,便向他在邁阿密的女同性戀朋友提出結婚的想法,覺得這樣一來解決了“表面上的問題….又不會阻饒彼此追求幸福.”然而,最後他還是決定留在紐約,並繼續隱密地追尋同性戀情。

華爾街時期

在1962年,哈維與他年輕十歲的克來格羅德威爾(CraigRodWell)交往。哈維對格羅德大獻殷勤,每天早上一通電話叫格羅德起床,送傳情的小紙條。但是後來哈維漸漸對格羅德興致全失,主要是因為格羅德積極的參與一個在紐約的同性戀組織,該組織名為"NewYorkMattachineSociety"。格羅德曾經因為在Riss公園煽動暴力與過度暴露,被警方逮補,在監獄待了三天。當時的法律規定男人的泳裝要由肚臍蓋大腿膝蓋處。在哈維警覺到格羅德有故意挑釁警方的傾向後,這段戀情便劃下句點。
哈維突然由保險公司離職,改到一家在華爾街的公司當研究員。在新公司內,儘管哈維經常對資深員工出言不遜,但卻一路高升。哈維在職場上才氣十足,也很成功,但同事間都隱約覺得他的心思沒有放在工作上。 哈維的朋友都看出來他的個性:在職場上,哈維無法忍受一成不變與無趣。在情場上,哈維則是一再選擇比他年輕很多,又需要別人時時照顧的男孩子。此時,哈維開始跟傑克馬金利(JackGalenMcKinley)開始交往。傑克原來是湯姆歐海根的舞台經理(TomO'Horgan,湯姆最早是實驗劇場的製作人,後來成為百老匯舞台局的製作人)。在1964年,哈維後說服傑克加入保守共和黨員高華德的總統競選團隊。這一段感情也是風波不斷,傑克經常放話,威脅哈維,要是哈維不多花點時間在他身上,他就要自殺。為了讓傑克放棄自殺的念頭,哈維帶他到醫院去探視一個自殺未遂的人。
這個尋短的人其實就是前任男朋友喬坎貝爾(JoeCampbell)。喬坎貝爾在他的男朋友比利史耐普(BillySipple)拋棄他之後,便企圖自殺。雖然哈維與喬坎貝爾已經分手,但哈維仍保持與喬坎貝爾的朋友關係。在當時,哈維並不是很認同喬坎貝爾與比利的感情,所以對喬坎貝爾的消沉也不是很能了解。

移居舊金山

卡斯楚街
舊金山市市場街(MarketStreet)與卡斯楚街(CastroStreet)的路口附近的地區就叫做尤瑞卡丘區(EurekaValley)。幾十年來,這個地區是愛爾蘭人的聚集地,這些人是保守的天主教救贖會教徒,也多是藍領階級。慢慢地在1960年代,一些有小孩年輕夫婦家庭開始在柏克萊與奧克蘭的郊區定居。當時的市長喬瑟夫阿李奧多(JosephAlioto)的政策是吸引開發業者與羅馬天主教徒到舊金山居住。這樣的政策,造成多數藍領工人,不得不搬離卡斯楚街與舊金山,間接刺激了教育程度較高的白領階級搬到舊金山來住。很多被海軍強迫退伍的同性戀士兵,就留在舊金山這個海港城市,以此為家,不願回到家鄉遭受排擠。截至1969年,舊金山成為美國擁有最多同性戀人口的城市。就連當時美國心理學院委託金賽協會普查同性戀時,金賽協會就選定舊金山來進行研究。[14]在1963年,當第一家同性戀酒吧在此地開始營業,藍領階層急於搬走,爭先恐後地出賣房子,造成房價跌到谷底。很多本來想要搬到標榜"自由性愛"(FreeLove)舊金山海特區(Haight)的嬉皮人士,因為對海特區的高犯罪率有所顧慮,於是改在此地購買一些廉價的維多利亞式房子。
哈維在1969年跟隨著數以千計男同性戀的腳步,來到了舊金山。當年,哈維是跟著一家百老匯巡迴演出演出歌舞劇《毛髮》(Hair)的劇團,來到舊金山。他的男朋友傑克馬金利因為要負責歌舞劇《超級巨星基督耶穌》(JesusChristSuperstar)的開幕,而留在紐紐市。兩個人風風雨雨的戀情因此正式結束。這次的旅程讓哈維對舊金山非常迷戀,於是在當地的一家投資公司找了一份工作,決定在此定居。在1970年,哈維因為不滿美國入侵高棉(U.S.invasionofCambodia),為了抗議於是開始留起長頭髮。當公司要求他剃掉長發時,哈維拒絕,因此被公司辭退。

改革之路

當時保守的舊金山,政治改革是一條漫長之路。當時連口交都屬於刑法重罪,光是在1970年,就有將近90個人因為觸犯此一法律而鋃鐺入獄。同性戀更是不得了,要是被查到在租來的公寓裡,有同性的性行為,租客就會被趕出去,到同志酒吧會被逮捕。因為這樣,很多男同性戀選擇到晚上公園裡做愛。當時市長喬瑟夫為了爭取天主教徒的支持,將掃蕩公園公開性行為列為第一要務。光是在1971年,舊金山就有2800位男同性戀因為公共場所性行為而被逮捕,同年在紐約市,因此罪名入獄的只有63人。[16]因為這樣入獄的人,會被註冊為性犯罪人士。
在1971年,哈維回到紐約市,在歐海根戲院公司(O'Horgan'stheatercompany)任職助理製作人,籌備"EveMerriam'sInnerCity"與"Lenny"兩齣戲系。[18]根據一篇來自紐約時代報紙(TheNewYorkTimes)的詳盡報導指出,哈維當時在戲院公司的工作屬於跑龍套的一般助理。

從政之路

連續地參選
1973,1975年兩度參選舊金山市監督委員會,自稱“卡斯楚街市長”,落選。

參選加州州議員

1976年競選美國加州州眾議會議員未成功,知名度提高。
由於競選,米爾克受到愈來愈多的暴力死亡威脅。他擔心被作為暗殺的目標,他在磁帶上記錄他的想法,若不幸被暗殺想有人接替他。他補充說:“如果一個子彈應該進入我的大腦,讓這顆子彈摧毀每一個衣櫃門。”

最後一次競選

非同性戀社區通常接受了它。今日舊金山是什麼,它正變成什麼,反映了活力與同性戀社區組織及未來發展走向融合的努力,在美國城市之政治進程中最知名的創新生活方式。-紐約時報,1977年11月。
安妮塔·布萊恩的公共宣傳反對同性戀和同性戀權利多重挑戰,在美國助長舊金山的同性戀政治。卡斯楚17名候選人進入下一輪市政監督委員會選舉;其中一半以上是同性戀。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文章揭露了同性戀人名副其實“入侵”舊金山,估計這個城市的同性戀人口為10至20萬,城市總共75萬人。米爾克傳記作者藍迪指出,“更廣泛的歷史性力量”是他的競選活動能量來源。
米爾克最成功的對手是安靜的、思慮周全的律師里克斯托克斯,為AliceB.Toklas民主紀念俱樂部背後支持。斯托克斯早已在米爾克之前公開他是同性戀,並經歷了更嚴重的治療,一旦住院,被迫忍受電擊療法來治療他。然而米爾克,更具表現力的角色的同性戀者,他們議題在舊金山的政治。斯托克斯被引述說,“我只是一個商人碰巧是同性戀”,並表示任何正常的人也可以是同性戀者。米爾克的對比民粹主義哲學是傳達給紐約時報:“我們不想同情自由派,我們希望同志代表同志...我代表街上的同性戀人,14歲自聖安東尼奧離家出走。我們為了彌補數百年的迫害。我們必須讓希望那個可憐的孩子離家出走,從聖安東尼奧。他們去酒吧,因為教會有敵意。他們需要希望!他們需要一塊派!”
其他同樣重要的原因是米爾克:他推動更大、更便宜的託兒設施,免費的公共運輸,以及發展一個委員會來監督警察。他把握每一個機會提出鄰里的重要問題。米爾克用同樣的競選策略,狂躁一如以往的競選:人力舉廣告牌、數小時的握手、數十同志的發言,呼籲人們有希望。這一次,連舊金山紀事報都贊同他的競選。
在17名候選人中,他贏得了30%選票,他的勝利顯而易見。米爾克乘坐競選經理的機車,被警長RichardHongisto護送抵達卡斯楚街,報紙報導說是一個“混亂和移動式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