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家鄉戲

如秧歌隊是帶“高腳子”的,後一類人物多由踩蹺的扮演。 看秧歌最過癮的是遇上“打對台”,即一個場子來了兩支秧歌隊。 因為過年時的秧歌大都給賞錢,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規矩,一個演出場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隊。

在關東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愛的民間歌舞就是東北大秧歌。每年正朋,無論城鎮還是村屯,都有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在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迴蕩。
史書記載,早在康熙年間,東北就已經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舞邊歌、通宵達旦。到了清末民國年間,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東北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辦秧歌”的發起組織者,或是商家富戶,或是行政機構,或是民間組織,負責如集本地擅長於此道者,並置辦服裝道具、聘請鼓樂班子、組織排練、籌劃演出安排等,具體事項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辦事能力強的“秧歌頭”負責張羅。
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忙著拜年,一般從初二開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賀喜為主。在城鎮,秧歌隊要到當地官署和商家鋪戶以拜年名義演出,在農村則是坐著大車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戶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門拜年之意。這種演出,受拜者要預備煙茶款待,並在秧歌隊臨走時給“秧歌頭”賞錢,有的還要管飯。所以秧歌隊拜年事先已選好對象,起碼是要給得起賞錢的才能去,否則人吃馬餵各種費用就難以開銷了。當然,演出時當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熱鬧。過去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面子。假如哪個村沒來秧歌隊拜年,村裡的人都會覺得不開心。因此,如果本村不辦秧歌,各家按貧富攤錢,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為村里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
東北大秧歌的風格,以火爆熱、歡快奔放著稱。民間稱秧歌據得好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優美,而且腰胯擺得幅度要大,節奏感要強,表情要有感染力,總之是不能平淡而要誇張,才符合關東豪爽熱情的民風。此外,秧歌的“走陣”(行進表演隊形)也要活潑新鮮。除通常的圓場外,還可以走出“二龍吐須”、“太極八卦”等許多花樣,時快時慢,邊走邊變,加上演員服裝的鮮艷色彩,看得人眼花繚亂。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蹺,俗稱“踩高腳子”。蹺棍長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陣形,以扭得快、扭得歡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紅掛綠的大姑娘、小媳婦兒、也有抽長菸袋的醜婆子、戴紗帽翅的縣官、呆頭呆腦的“傻柱子”,以及“蹌驢”、“旱船”等加帶其他道具的表演,個個樸實憨厚、滑稽可愛。另一類角色則是民間熟知的小說戲曲人物,如《西遊記》中的四師徒、過海的八佩以及年畫上常見的公子丫環、漁樵耕讀等等。如秧歌隊是帶“高腳子”的,後一類人物多由踩蹺的扮演。舊時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裝,演起來更加大膽潑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過癮的是遇上“打對台”,即一個場子來了兩支秧歌隊。因為過年時的秧歌大都給賞錢,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規矩,一個演出場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隊。如果兩伙秧歌隊同時到,或是後到的秧歌隊不願退讓,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觀從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動退出。每逢這時,兩支秧歌隊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賣力,叫著勁兒地扭,觀眾們則漁翁得利,大飽眼福。在這種比賽中,吹嗩吶的樂手(俗稱喇叭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秧歌是隨著嗩吶聲和鑼鼓點兒走,從一定意義上說,只有吹不出來的,沒有扭不出來的,因此嗩吶相當於秧歌隊的靈魂。優秀的喇叭匠,不僅會的曲調多,演奏技巧高,而且還練就許多絕活,技藝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時,兩個鼻孔里各插一隻燃著的香菸,頭頂和兩臂各放一隻盛水的碗,走著吹、轉著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斷、香菸不滅、水碗不灑。這類絕活平時用不著,遇到想多討賞錢或打對台的時候才亮出來,出奇制勝。所以,辦秧歌的都儘量請當地名氣大的喇叭匠。有的時候正在演出,來了另一秋秧歌,離老遠一聽喇叭吹得好,或者打聽到喇叭匠是聞名的高手,便會甘拜下風自動“蔫退”。
過年開扭的秧歌到正朋十五至十六兩天達到高潮。這時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經結束,街上的商家店鋪也開始了新一年的營業。元宵佳節之日,秧歌隊紛紛集中到當地最繁華熱鬧的市鎮街道,進行遊行式的演出。有的還特意辦出與賞花燈氣氛融為一體的“燈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熱鬧非凡。酷愛秧歌的演員們也都在滿街觀眾的喝彩聲中盡展才華,過足了秧歌癮。因為鬧過這兩天之後,他們就要卸去彩裝,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為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