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十三中

哈十三中

哈十三中具有悠久歷史、豐厚文化積澱的十三中學已成為省、市先進集體,市級重點中學的龍頭,黑龍江省培養優秀體育人才基點校,普及中國小信息技術及網路建設優秀單位。

哈爾濱市第十三中學始建於1925年,抗日英雄趙尚志曾任第一屆校學生會主席。經過七十年的沿革與發展,具有悠久歷史、豐厚文化積澱的十三中學已成為省、市先進集體,市級重點中學的龍頭,黑龍江省培養優秀體育人才基點校,普及中國小信息技術及網路建設優秀單位, 哈爾濱市中國小運動會十七連冠得主,“樹形象、鑄師魂”工程優秀單位等。 學校位於先鋒路348號,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毗鄰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體育學院等高等學府,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 學校具有優越的辦學條件,採用千兆主幹的高速乙太網,每個教室具備雙向視頻點播功能的校園網路系統,並擁有全方位監控系統,能及時了解師生的活動狀況。擁有6個標準化的理、化、生實驗室。2個語音室,2個微機室,3個階梯教室, 1個大型多功能會議廳,一個網路中心。教師閱覽室和學生閱覽室收藏圖書30餘萬冊,電子閱覽室為師生提供了最新最快的教育信息,校園電視台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華的平台,先進的教學設備為學生創造了高質量、現代化的學習環境。 學校現有49個教學班,2800名在校學生。由212名教職員工(一線教師181人)組成的教師隊伍是一支師德高尚、富於創新、業務精良的高素質群體。其中高級教師46人,一級教師54人,。國家級骨幹教師2人,省級骨幹教師5人,市級骨幹教師25人,區級骨幹教師21人,為市、區教師進修學校輸送了8名教研員。 學校堅持以科研為先導,教育教學研究緊緊圍繞課程改革的重點問題展開,用現代教學策略引領高中課程改革取向,積極開展“感悟、探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十五以來取得了可喜成績,教師獲獎及發表論文230篇,有多項獲國家、省、市科研成果獎,出版了學校教育科研成果專集。教師參加區級以上公開課63節,專題講座23次,其中兩人獲省優質課特等獎,兩人被評為省課程改革先進個人,一批具有科研意識、創新精神的優秀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學校已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曾多次創下市重點升學率第一的好成績。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塑造了學生“金子般的品格;鋼鐵般的意志;火焰般的理想”,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近幾年,高考升學率均達百分之百,重點率多年位居全市前列,連年被評為哈爾濱市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先進集體。學校在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學生特長的培養,大批特長生脫穎而出,有選送國家田徑隊的隊員,有全國速滑比賽冠軍,有全國中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的獲得者等等。中央電視台、省、市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對學校在改革創新中取得的成績予以報導。 在這片真善美的育人淨土上,莘莘學子們求實進取,茁壯成長。70多年來,學校培養了近3萬名畢業生,在國際、國內工作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培養高素質人才,培養迎接未來挑戰的國家棟樑,是十三中人的理想與追求,也正是十三中學辦學價值之所在。 面向新時代,創造新教育。十三中人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實施尊重的教育”理念,堅持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原則,堅持以“教好書、育好人、辦好學校”為宗旨,以“德高、體健、學深、志遠”為校訓,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全新的姿態向建設“一所具有一流水平的示範性學校、 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名牌學校、一所成功的學校、一所令人懷念的好學校”的目標邁進。
哈十三中歷史:清光緒二十二年,中俄東省鐵路公司契約訂結,俄國人以鐵路為先驅實行東進政策,將鐵道用地視為其第二領土,全面控制了鐵路沿站的教育,華人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直至1919年,中東鐵路委派中國代管,時任東路督辦王景春規定各站不分華俄,凡達學齡兒童均享有受教育的權利。1924年5月中俄兩政府正式締結東路協定,根據此協定哈爾濱教育進入了收回教育權之萌芽和運動時期。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哈爾濱地處東北邊陲,遠離政治中心,時局相對穩定,在這種時局下,誕生了許公紀念中學。(又稱平公中學)
一、辦學簡況
(一)辦學宗旨:養成本路中級技工及工業大學升學學生。
(二)辦學實況
學校籌建:
為紀念中東鐵路二十五周年時任東鐵督辦公所督辦王景春提議為第一任督辦許景澄創立學校以資紀念。對於他的建議,中東鐵路理事會進行討論,通過設立許公紀念學校為鐵路儲備人才的議案。同年許公紀念中學籌備委員會成立。中東鐵路理事會委派董事何守仁、副局長?副處長郭福綿、屠慰曾、趙景達、全紹文、科長李遂賢等開始學校的籌建工作。
1923年11月18日,許公紀念學校籌備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就學校的性質、歸屬、辦學形式、辦學規模、校舍、經費、教職員工等問題展開討論,後又經過多次會議討論,定學校性質為路立學校,普通中學,只招收男學生,學校的辦學目標是為工業大學提供優秀學生並為中東鐵路培養熟練的技術工人。辦學經費由中東鐵路供給。
校舍的選定也頗費周折,最初定為倭佐?,後改為新建。1924年5月30日行建築開工典禮。同年十二月(依據熊知白《東北縣治紀要》編者自述,調查表時間為次年1月)校舍落成。校舍位於南崗區郵政街,為西式兩層建築,“樓房頗清麗,院中操場亦寬廣,均足適用” 。
籌備後期委派熊知白為首任校長。 熊知白出任校長後,堅持他一向的老成持重作風,聘教師、招學生、購設備,學校順利起步。
(插入圖片第一次籌備會議紀錄、第一次籌備會議討論提綱、預算草案、開辦及雜費預算草案一覽表、任命校長請示書函副本)
更名及兩次開學:
1925年2月10日,許公紀念學校補習班開學,訂以半年畢業。
1925年6月2日,學務處副處長王長平、方榮杲因“該校設立之始雖為普通中學,然查俄文原案,名稱含有工業意義,學校教授自不得不注重數學理化各科,為儲備東路實業人才張本”請求為學校更名,得到批准。1925年6月3 日,許公紀念學校更名為東省鐵路許公紀念儲材學校,
1925年8月14日東省鐵路許公紀念儲材學校行正式開學儀式。
(插入正式開學訓詞、補習班開學訓詞、請柬、更名請求書 松江日報關於我校開學的報導)
二、建校後的發展情況
建校之初學校僅有國中一班,高小補習一班,學生80名,校長1人教員8人。到1926年1月,發展為國中二班,高小補習一班,學生120名,以後規模逐步增大。校長熊知白秉承“實業救國”的辦學理念,在學校草創階段即整章建制以期“培養國家之實用技能人才”。
學校以“整理、清潔”為主旨;分積極訓練、消極訓練,偶發事項、永久事項,記過、記獎;每日教室均設輪派值日生,令其學習服務;平日校內開家長會、展覽會、成績會。為“期學生在學之年即養成自治之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學術活動,當時學校即有“文學研究會”等學生團體。
學校按照普通中學的格局設立較為齊全的學科,但同時注重數學理化各科,“為儲備東路實業人才張本”。後增設高級,1926年8月改稱東鐵許公紀念工業學校,設建築、機械兩科。
“儲備東路實業人才”是許公紀念儲材學校當時的辦學宗旨。為力戒紙上談兵,學校建成工廠,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求得真知,鞏固所學,以增長工業方面知識,學監蔡澤奉任工廠籌備員,工廠建成後負責管理工作。積極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考察、創建學會、開辦講座,剛剛誕生的許公紀念儲材學校已經開始運用現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啟迪學生思想,豐富學術文化。
(插入學情報告書)
三、學生運動
哈爾濱學界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傳統,他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英勇頑強的進行鬥爭。許公中學學生趙尚志、吳安國、張儒林、張選青等同學倡議成立了“文術研究會”,校長熊知白批准,並為其更名為“文學研究會”。文學研究會實際是“讀書會”,組織同學閱讀《嚮導》 、《 中國青年》等進步書刊,引導學生學習新文化,接受新思想。是年夏,趙尚志發起成立許公學校學生會。這是哈爾濱最早的學生會。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在中共哈爾濱特別支部領導下,哈爾濱學界全力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反帝鬥爭。6月8日,、許公儲才、東華、普育、廣益等校學生,在普育中學召開會議,成立了"哈爾濱學生聲援'五卅'後援會",聲援上海人民的鬥爭,並發起了募捐活動。趙尚志帶領許公學校學生活躍在三十六棚、老巴奪煙廠等工人居住區向工人及家屬散發傳單、發表演說、宣傳慘案情況,號召全市人民"奮起鬥爭"、"力雪奇恥大辱".。在這次活動中,趙尚志受到了革命鬥爭的鍛鍊和考驗,經彭守朴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東北地區早期黨員之一。
哈爾濱的反帝愛國運動,引起了東省特別區和哈爾濱行政當局不安,深怕運動發展下去會演化成大規模的“過激”行動。於是,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於沖漢,於9 月6 日發出“咨文”: “現在蘇聯對於中東路沿線積極宣傳赤化,處處擬從教育人手,邇來各種舉動益形昭著,若不嚴加防範,何足以保治安?凡屬特區學校同隸統治之下,自應一律派員視察。以杜宣傳而遏亂萌”。在這場“防過激”、“防赤化宣傳”的行動中,許公學校首當其衝。熊校長為上司明令所迫,將趙尚志等同學開除,並對學生進行嚴格控制,學生入學需簽訂入學願書、保證書,學校學生活動一度受到影響。
在俄國人控制哈爾濱時,哈爾濱的文化教育事業多由俄國人壟斷。1926年,東省特別區教育廳接收中東鐵路管理局學務處後,教育主權始由中國政府掌握,並開始進行整頓。1926年8月東省鐵路許公紀念儲材學校改稱東鐵許公紀念工業學校。學校進入了穩步發展的新時期。其間,校名多次變更,但終不離工業之意,可見當時學校的辦學方向與宗旨。
一、東鐵許公紀念工業學校(1926、8---1928、1)
1926年8月,東省特別區教育廳接收中東鐵路管理局學務處,改許公儲材學校為許公紀念工業學校。此時,學校辦學方向更加明確,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1927年東省特別區教育管理局分別於3月、8月、11月到學校視察,據當時的視察報告書記載學校“校舍占用樓房兩層,共十間,校設定分配計事務室一、教務室一、教員室一、校長室一、標本室一、教室五、操場在院中,尚稍適用”。
學校教職員13人,其中“校長一人、教務長一人、主任兩人、教員7人、事務員2人”。
編制及學生數“中等工業四級,補習一級,共五級”,“供給學生126人,純系男生,住宿學生36人”。
“訓管主義及方法,以整潔二字為主義,每星期有朝會,有訓育主任訓誡,若累誡不悛,給予以記警。”
二、東省特別區許公職業學校(1928、1----1929、8)
1928年1月,學校改稱許公職業學校。同年,首任校長熊知白離職,學校原訓育主任王治勛繼任校長,踵事增華,歷有建設,辦學規模逐步擴大。1929年3月,教職員人數增至19人,“校舍占用樓房兩層,計二十餘間,分配為事務室一、教務室一、教員室一、校長室一、標本儀器室一、教室五、夫役室一、以外在西八雜市租用民房六間,作為學生寄宿舍,操場在院內,尚稍適用”。
學校除遵循原有規章外,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品行教育,實施消極訓練以改正學生不良習慣,並有專職人員實際調查學生行為,以便徹底了解學生的個性而因材施教,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體育方面也獨樹一幟,除依照課程規定按時教授體操外,備有各種球類及運動器械以供學生課餘時練習之用。並且定製課外時間表在開學之時任學生選二項以上運動以達到鍛鍊身體,舒暢精神的目的。
學校氣象令人耳目一新。東省特別區教育管理局1929年3月到學校視察,給予高度評價。
附:視察許公職業學校報告書
一、校址:南崗區郵政街
二、職教員數:校長1人,訓育主任訓育員各1人,教員12人,事務員3人,書記1人
三、編制及學生數:全校共設四級,學生74人,高中兩班,國中兩班。高中機械科為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班,學生11人,出席者10人,缺席者1人;高中建築科為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班,學生10人,出席者10人;國中第三級為第三學年第一學期班,學生26人,出席者24人,缺席者2人;國中第四級為第二學年第一學期班,學生27人,出席者25人,缺席者2人;以上學生出席者共69人,缺席者5人,寄宿者35人,通學生35人。
四、校舍及操場:校舍占用樓房兩層,計二十餘間,分配為事務室一、教務室一、教員室一、校長室一、標本儀器室一、教室五、夫役室一、以外在西八雜市租用民房六間,作為學生寄宿舍,操場在院內,尚稍適用。
五、訓管主義及方法:訓練以養成學生良好之道德,實施消極訓練以剷除學生不良之習慣,並有訓育人員實際調查學生之環境,以期徹底明了學生之個性而施以相當之陶冶。
六、體育狀況:該校除依照課程規定按時教授體操外,備有各種球類及運動器械以供學生課餘時練習體育之用。並頂由課外時間表於開學之時任學生選二項以上運動以期鍛鍊身體,舒暢精神。
七、衛生狀況:“疾病”校中設有簡單藥品以為應急之需,校醫每周來校檢查一次,有患病者,由學校填發診察券赴鐵路醫院診治。“飲食”飲料均系沸水,由學校供給,食品由學校檢查以重衛生。“清潔”各教室內牆壁地板均頗乾淨,寢室床鋪亦甚整潔。“廁所”內每日灑布消毒藥水以重衛生。
八、教職員服務狀況及考語:
(一) 校長王治勛,原系該校訓育主任,人甚幹練,對於校務頗知盡心。
(二) 訓育主任何泮林,精明強幹富於經驗,輔佐校長整力校務不遺餘力,訓管學生亦極誠懇,到校未久而學生秩序極佳,足證訓管有方。兼授國中二級植物“維束管”先繪圖,次講解,頗合教法。
(三) 訓育員楊學富,訓管方法均頗妥切,對於應盡職務努力進行,勞怨不辭。
(四) 建築科主任教員蔡澤奉,授高中班建築科“西洋家屋構造”方法平妥
(五) 機械科主任教員江?,授高中班機械科,教法甚屬適當,唯口齒稍急,是其小疵。
(六) 製圖教員郭士庭,教法妥切。
(七) 數學教員魏益新在假,王桂馥代課。
(八) 國文教員喻弗塵,態度雍容,講解詳明,批改課文尤極細密。
(九) 史地教員馬鵬圖,授國中四級,講解清楚,筆記詳明,課外列表學習更能促進學生進步。
(十) 物理教員王豫孚,授國中三級,講解清晰,舉例簡明,態度亦破沉靜。
九、改良意見:學生收費路員子弟全年收費二十元,非路員子弟全年收費四十元,待遇顯有不同,亦屬非是,應令劃一。
三、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工科高級中學校、東省特別區立工業學校及第一職業學校(1929、8----1932、2)
1929年8月26日,學校改稱東省特別區第一工科高級中學,增設高等學級,為建築、機械兩科。1931年8月10日,根據民國教育部限制設立普通中學,增設職業學校的通令, 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工科高級中學與職業學校合併,改稱東省特別區立工業學校及第一職業學校。
這一時期,學校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30年學校有教職員工22人,其中校長1人,訓育主任訓育員各1人,各科系主任2人,教員11人,工廠助理員、庶務兼會計、書記長、書記各1人。有高中四級,為機械科三級,建築科一級,共有學生89人,每一學生歲站經費736、62元。
在訓育方面,根據三民主義培養學生實踐的道德增進學生適應時代生活的知識和能力。一改以往實施消極訓練,以功過為獎懲依據的訓育方法,注重積極的指導和訓練,實行人格的感化。具體做法:
關於智的方面:有學業競進會、言語辯論會等組織,以增進學生讀書的興趣。
關於德的方面:每周舉行周會,作全體訓話,並隨時施行個人訓話。訓話內容依據級風和學生個性而定。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陶鑄,使其行動規律化以養成優美良善的習慣。
關於美的方面:教室注意嚴肅之美,寢室注意整潔之美,成績力求藝術化之美,體格力求雄壯之美,限著制服以昭整齊之美,務使學生由審美之觀念養成高尚之情操。
關於群的方面:有學業競進會、藝術研究會、各種球類聯賽、師生球類比賽,使教師和學生毫無隔膜,學生彼此之間融成一片,使學校家庭化,以增進學生的愛群之感。
在體育方面,以“鍛鍊以堅其筋骨,養護以助其發育”為出發點增進學生的運動技能。設定二十分鐘間操時間,要求學生至少掌握兩種體育技能。
在課外活動方面,有繪畫組、雅樂組陶冶學生性情;有學業競進會、言語辯論會、外國語練習會、工業參觀團,均由學生自動組織並接受教職員的指導。
這一時期學校設備充足,經費充裕,良師薈萃,學風淳穆,極一時之盛,成為當時哈埠學子人人嚮往的名校。
正當學校蓬勃發展之際,“九一八”的炮火炸碎了學校的強校之夢。
附:
校名變更:東省鐵路紀念工業學校(1926.8)
東省特別區許公職業學校(1928.1.1)
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工科高級中學校(1929.8.26)
東省特別區立工業學校及第一職業學校(1931.8.10)
四、學生運動:
1928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與張作霖秘密訂立了《滿蒙新五路協約》,10月提出先修吉會、長大二線,激起東北人民的憤慨,各地相繼發生反日運動。11月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法政大學、一中、一工科、女一中等十幾所學校數千名學生召開了“哈爾濱學生維護路權大會”,並遊行示威到了特區長官公署請願,特別是到了日本駐哈爾濱領事館門前示威和散發傳單,反對日本侵略者修築五路的侵略行徑,向領事館提交了嚴正抗議。當遊行至道外正陽街時被軍警阻攔,在與軍警衝突中,學生重傷8人,輕傷140多人,有43人住進醫院,造成慘案。一一·九"血案後,學生愛國鬥爭在全體市民的全力支持下,逼迫當時政府答應了學生提出的"懲辦兇手,賠償損失,準予成立學聯,允許學生開展愛國運動"的要求。在這次護路運動中,校長王致勛加入抗路聯合會,為全校師生做出表率,學生多人受傷。
1931年9月,日寇悍然把侵略鐵蹄踏進了我國東北。在中共地下黨和反帝大同盟的組織與領導下,哈爾濱學界與全體市民又奮起聲討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罪行。在遊行示威時,學生高唱自己改編的《滿江紅》,改編後的歌詞是"甲午恥、猶未雪,人民恨,何時滅,驅鐵蹄,壯士飢餐倭奴肉,笑談渴飲倭奴血……";發誓"寧讓白山黑水化赤血之區,不讓華胄與倭奴同立於黃海岸"。在這場鬥爭中,我校學生身先士卒,加入"哈爾濱各界抗日聯合會",號召全市人民海內外同胞都來投入到反對侵略者的鬥爭。為驅逐日寇,學生在操場學練射擊、包紮,準備上前線殺敵。同年,黨組織在南崗地區不斷擴大,上級黨組織決定,在哈爾濱第一工科學校建立地下黨組織,歷任支部書記有夏金甲(機3班)、喬德本(機3班)、李明武(機3班)、張安湘(機3班)、王清志、王群(機4班)、蔡森(蔡井田)、崔秀峰、韓國仁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