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依達爾·穆內卡

哈依達爾·穆內卡,阿爾巴尼亞前駐華大使。

哈伊達爾。穆內卡先生 (Hajdar Muneka) 是阿爾巴尼亞人。他前任阿爾巴尼亞住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 (1997-2000)。穆內卡畢業於北大。他是一個出名的中國問題專家。穆內卡大使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為了加強兩國人民的友誼他做了很大的貢獻。 現在他任阿爾巴尼亞駐馬來大西亞使。

駐馬來西亞記者 郜晉妮

在今年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舉辦的國慶招待酒會上,一位漢語帶有北京味兒的歐洲外交官引起記者注 意。交談之下,原來他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前任駐中國大使、現任駐馬來西亞大使。對那箇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鐵哥們兒」、遙遠而又親近的「山鷹之國」, 許多中老年人還記憶猶新。這位大使的人生經歷,也可折射出中阿兩國關係發展的一個縮影。

1973年,19歲的阿爾巴尼亞青年穆內卡來到中國首都,進入北京大學,和800多名來自亞、非、拉、美和東、西歐的外國留學生一起學習漢語。

那時候的中國對內正在搞「文化大革命」,對外高舉「反帝反修」大旗,與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對抗。而在國際關係中能與中國意識形態保持高度一致的,只有東南歐亞德里亞海邊一個小國家──阿爾巴尼亞。

文革時期 中阿親如兄弟

這個小國能量可不小,曾經對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主席曾盛讚中阿兩黨兩國「同志加兄弟」的親密關係,稱阿爾巴尼亞是「歐洲的一盞社會主義明燈」,並引用唐代詩人王勃的兩句詩來形容中阿關係:「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段話後譜曲成為「毛主席語錄歌」傳唱,流行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穆內卡在「毛澤東時代」來到中國,就像回到家裡一樣。中國同學和朋友看見他,常常模仿阿爾巴尼亞電 影里的動作台詞打招呼:「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那時候中國的文化生活很單調,除了八個「樣板戲」,只有少數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可看。穆內 卡也學會用順口溜調侃這些電影:「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留學北大 修讀中國文史

穆內卡留學全部由中國政府資助。每月有「一百大元」人民幣,比他大學老師們30多元工資多幾倍。但 中國學生吃食堂的標準是12元,留學生食堂要交70元。有的亞洲留學生可以混進中國學生食堂吃飯,他們歐洲的「高鼻子」就無空子可鑽。再拿15元抽「大前 門」香菸,只剩下15元零花。最讓他開心的是去課堂之外「學工學農學軍」,無論到哪裡,「外國朋友」都成了「國王」。在那還不富裕的年代,好客的主人總是 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他們,有時還能給他幾條「大中華」好煙帶回學校。

到1977年畢業,穆內卡在北京大學留學4年。漢語過關後,轉入專業科系學習中國歷史、古文、哲 學、心理學。有人說外國學生在文革期間到中國留學,只要學會一句「毛主席萬歲」就可以畢業了,穆內卡證明絕非如此。北京大學任何時候都不愧為世界名校,即 使一度受「造反派」干擾,教學質量把關依然一絲不苟,對外國留學生尤其嚴格。

他在北大不僅學懂了漢語,還學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掌握了真正的專業知識。更寶貴的是,了解到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對他日後的工作生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地震留京 江青接見表彰

那4年非同尋常。正值中國命運面臨重大轉折,動盪不安又充滿生機。穆內卡親身經歷了周恩來、朱德、 毛澤東三位偉人逝世,唐山大地震、四人幫垮台、鄧小平復出等重大歷史事件。他還清楚記得,周總理去世那年是寒冷的一月,他和北京市民一道,自發地來到東單 長安街頭,淚眼汪汪地長時間守候,等著送總理的靈車到八寶山;七月唐山大地震,京津唐地區的外國人都離開了,只有阿爾巴尼亞留學生全部留下來與首都軍民抗 震救災共存亡,受到「主席太太」江青的接見表彰;十月金秋,他又和北大同學一起上街遊行慶祝粉碎「四人幫」,迎接「第二次解放」。他已完全融入中國社會, 把中國當成第二個故鄉。如果不是那時還不夠「思想解放」,他或許早已成了中國女婿。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我們之間的革命的戰鬥友誼,經歷過疾風暴雨的考驗。」

(毛澤東主席這段語錄,「文革」時曾被譜成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家喻戶曉。)

闊別14載 返京喜見巨變

穆內卡在中阿關係「蜜月」時期留學中國,期望學成之後能為兩國友好服務。不料國際形勢瞬息萬變,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領袖恩維爾.霍查不能理解毛澤東晚年突破東西方對峙的格局,與「美帝紙老虎」打起了交道,把中國也劃為「修正主義」,兩國關係一落千丈。

到中國的留學生被當成「親華派」而遭凍結,穆內卡引以為榮的北京大學畢業證書成了無用的廢紙,不得 不進入地拉那大學重新學習。畢業後到一家媒體當記者,之後又進入國家國際廣播電台。他只有私下訂閱⟪人民日報⟫和⟪北京晚 報⟫,密切關注中國發生的一切,寄託對北京深深的懷念。

重回母校 老馬不識舊途

一直到1991年,整整過了14年,阿爾巴尼亞「改朝換代」,中阿恢復正常外交關係,穆內卡被派往闊別已久的中國,擔任阿外交部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

穆內卡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驅車前往北大。曾經是那么熟悉的「老地方」讓他迷失了方向,不得不找一輛計程車在前面為他的座駕引路,把他帶到已被鬧市包圍的母校。

北京變了,中國變了。變得繁榮昌盛豐富多彩。穆內卡為這些變化歡欣鼓舞,卻依然留戀當年留學那段清 貧而又快樂的時光。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前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沒有可比性,都有值得讚美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他不贊同因為今天的進步而否定過去,也不希 望發展進程中出現一些社會問題而倒退回去。

大使任內 廣交中國朋友

有留學北大的深厚底子,又與「穆桂英」同「姓」,穆內卡在中國人「小穆」「老穆」「穆先生」的親切 稱呼中如魚得水,很快建立起了龐大的「關係網」。受鄧小平時代經商大潮影響,他在「一秘」工作4年期滿之後辭職「下海」開了公司。沒想到「海水這么深這么 涼」,撲騰了幾下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趕緊回頭上岸。由於他已是自己國家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重回外交部工作的申請很快得到批准,並且獲直接任命 為駐中國大使。

1997年,穆內卡走馬上任,開始了忙碌而愉快的大使工作。中阿兩國既有傳統友誼,又有現代關 系,駐華大使館地位很重要,大使的工作越來越多。無論多忙,穆內卡也喜歡和中國人打交道。他很了解中國人的心理素質和文化修養。在他的感覺中,中國人特別 好客,不凶,非常講「交情」,願意和「老外」交朋友。和他們來往,先不談正事兒,坐下來,喝酒,談天,互相了解各自的情況,後來就「什麼事都可以辦了」。 在北京居住十年,穆內卡說「沒有失敗過」。工作和生活都很成功,他對自己很滿意。

轉任多國大使維護北京立場

2001年穆內卡駐華大使任期結束,被調到吉隆坡任駐馬來西亞大使。

滿口京腔 海外華人驚奇

離開中國讓他依依不捨,更留戀北京烤鴨和中國朋友家裡包的餃子。好在馬來西亞也有許多華人,吉隆坡 也有一些不錯的中餐館。他同時還兼任駐印尼、泰國、新加坡的大使,不時到這些國家走走,去唐人街看看,和那裡的華人聊聊。與中國最大的不同是,海外華人的 漢語遠不如他這個「鬼佬」。他一開「京腔」,常常讓那些正宗的華人目瞪口呆。

他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也結識了許多其他國家大使、外交官,這些人中很少有懂漢語的,也很少有人 在中國長住過。穆內卡流利的漢語和前任駐華大使身份,也成為他們眼中的「中國問題專家」。經常和他探討諸如西藏、台灣、人權、威脅論之類的問題,他總能站 在中國人的角度向他們解釋中國的立場。有的外交官開玩笑,說他這么不遺余力為中國辯護,是不是留學北京時被洗了腦。穆內卡回答,應該說是我比你們更了解中 國吧。

一對兒女 做夢也用中文

穆內卡有一兒一女,很小就跟著父母來到北京。從幼稚園、國小到中學,說漢語寫漢字,幾乎完全漢化。 父親說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女兒說是她的第一故鄉。女兒是北京的「洋娃娃」,上電視,拍廣告,像小公主般受中國人寵愛。兄妹倆「連做夢都是用中文」。穆內 卡說,他不會幹涉兒女將來去哪兒做什麼,但要求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阿爾巴尼亞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我們之間的革命的戰鬥友誼,經歷過疾風暴雨的考驗。」 (毛澤東主席這段語錄,「文革」時曾被譜成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家喻戶曉。)

阿爾巴尼亞簡介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lbania)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部。

人口:340萬

面積:28,748平方公里

中阿兩國於1949年11月23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954年起互設大使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