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項王歌

和項王歌

和項王歌為楚漢古詩韻.作者虞妙弋.始見於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二《考史》認為此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首五言詩,可見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作品信息:

作者:虞姬 年代:楚漢

原文: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作品注釋:

①和(hè)項王歌:項王指項羽,此歌為虞姬應和項羽《垓下歌》所作。
②略:侵占,強取。
③四方楚歌:即四面楚歌,項羽被困垓下,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
④大(dài)王:同指項羽。
⑤意氣:指英雄氣概。
⑥聊:又作“樂”,言不願生為。

作品譯文:

漢軍已經占領我楚軍陣地,漢軍軍營傳來的楚歌歌聲四面繚繞。
大王您的霸王氣概都已不復存在(準備血戰而死),我還有什麼理由拋棄您而獨自苟且偷生呢。
此詩《史記》、《漢書》都未見收載。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楚漢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至唐猶異。劉知風、司馬貞、張守節都曾親見,篇數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說,並無問題。有人認為漢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頗疑其偽,但從見載於《漢書·外戚傳》的《戚夫人歌》及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的《長城歌》來看,可知秦漢時其的民間歌謠,不乏五言,且已比較成熟。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二《考史》認為此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首五言詩,可見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劉邦韓信的大軍包圍在垓下,兵少糧盡,心情極為沉重。一天夜裡,他聽到四面都是楚歌之聲,不覺失聲問道:“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披衣而起,獨飲帳中,唱出了那首千古傳誦的《垓下歌》。在無限悲涼慷慨的氣氛中,虞姬自編自唱了這首和詩。
關於《垓下歌》,時下儘管有著種種不同的分析理解,日人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唱出了“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的存在”“這樣一種感情,”從而賦予了普遍性的永恆的意義(參看《中國詩史》第40頁,章培恆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但若與《虞姬歌》對讀,便不難發現,項羽的這首詩原本是唱給虞姬聽的愛情詩。“虞兮虞兮奈若何!”不是明明在向虞姬傾訴衷腸嗎?項羽十分眷戀虞姬,所以在戎馬倥傯之際,讓她“常幸從”;虞姬也深深地愛著項羽,因此戰事再激烈,她也不肯稍稍離開項羽一步。項羽在歷次戰役中所向披靡的光榮經歷,深深贏得了虞姬的愛慕,項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項羽的這些勝利的取得,又焉知沒有虞姬的一分愛情力量在鼓舞作用?從愛情心理而言,像項羽這條剛強漢子,是不會在自己心上人面前承認自己有什麼弱點的,因此,他即使心裡十分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而在口頭上卻不能不推向客觀,一會兒說是“時不利”,一會兒說是“騅不逝”,而自己呢?依然是“力拔山兮蓋世”,一點折扣也沒有打。項羽畢竟年輕,那會兒才三十出頭,對愛情充滿著浪漫的理想。他愛虞姬,就一意想在她的心目中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對於虞姬來說,她也正需要這樣。極度的愛慕和深情的傾倒,使她決不相信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英雄會有什麼失誤。儘管現實無情,“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步步進逼的漢兵與聲聲淒涼的楚歌已經使楚軍到了瓦解邊緣,但她仍對眼下發生的一切變化感到困惑不解。在這種心態下,項羽的這支歌便成了她最好的安慰,最樂意接受的解釋。堅貞的愛情,不僅驅逐了死亡的恐懼,且將人生的千種煩惱,萬重愁緒都淨化了,從而使她唱出了最為震撼人心的詩句:“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山蓋世的氣概與失敗的結局是不和諧的,但英雄美人誓不相負的堅貞愛情是和諧的。在生死存亡的總崩潰的關鍵時刻,虞姬的這支歌,對項羽來說,不是死的哀鳴,而是生的激勵。項羽處此一籌莫展之際,雖然痛感失敗已不可避免,一生霸業轉瞬將盡,但這猶可置而不論;而禍及自己心愛之人,則於心何忍!虞姬深悉項羽此種用心,故以誓同生死為言,直以一片晶瑩無瑕的情意奉獻,其意蓋欲激勵項崐羽絕棄顧累,專其心志,一奮神威而作求生之最後努力。若此說尚能探得古人心意,則不妨代項羽試為重和虞姬歌,以為此文之結束:
漢兵何足懼?百戰無當前。
揮戈躍馬去,勝敗付諸天!

賞析

文學賞析:

開頭兩句“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表現出當時戰情危殆,形勢緊迫,步步進逼的漢兵與聲聲淒涼的楚歌已經使楚軍到了瓦解邊緣,但她仍對眼下發生的一切變化感到困惑不解。
在這種心態下,項羽的《垓下歌》便成了她最好的安慰,最樂意接受的解釋。堅貞的愛情,不僅驅逐了死亡的恐懼,且將人生的千種煩惱,萬重愁緒都淨化了,從而使她唱出了最為震撼人心的詩句:“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山蓋世的氣概與失敗的結局是不和諧的,但英雄美人誓不相負的堅貞愛情是和諧的。
在生死存亡的總崩潰的關鍵時刻,虞姬的這支歌,對項羽來說,不是死的哀鳴,而是生的激勵。項羽處此一籌莫展之際,雖然痛感失敗已不可避免,一生霸業轉瞬將盡,但這猶可置而不論;而禍及自己心愛之人,則於心何忍!虞姬深悉項羽此種用心,故以誓同生死為言,直以一片晶瑩無瑕的情意奉獻,其意蓋欲激勵項羽絕棄顧累,專其心志,一奮神威而作求生之最後努力。

名家點評:

當代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董乃斌《中華文學通覽》:作為五言古詩,它已經可以說相當的完整。
當代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洪《中國文學寶庫先秦兩漢詩精華》:這首悲涼慷慨的詩歌為人們提供了馳騁想像的餘地。
當代軍旅作家汪守德《中國戰爭詩歌》:虞姬這首《和項王歌》,其心絕望,其情熾烈,表達了回天無力的蒼涼無奈,以死殉情的決心,也同樣盪氣迴腸,這是又一曲千古絕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