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世界以道相通

——《道德經》與和諧文化 淺談《道德經》的和諧思想 論《道德經》中的玄德與和諧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4月1日)
叢書名: 國際道德經論文集
平裝: 140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01238573
條形碼: 9787801238573
尺寸: 24 x 16.8 x 10 cm
重量: 2.4 Kg

內容簡介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套裝共3卷)》內容簡介:這文化底蘊中,就包括中國佛教的“從心開始”,道家的“以道相通”,儒學的“以禮相待”。“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是去年在浙江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佛教認為只有內心的平和與安定,才有外在的和諧與安寧。內有不和不平的心因,外有不平不和的事緣,相互影響,推波助瀾。因而力求“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倡導“心靈環保”。這種“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的“內心”與“天下”的關聯,來自佛教的“緣起論”,因緣乃“和”,人世皆有緣,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互相依存,密切關聯,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也來自佛教的“平等觀”,平等致“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平等才能慈悲為懷,理解寬容,“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是即將在陝西和香港舉辦的“國際道德經論壇”的主題。“道”被視為基本規律、必由之路、生命力與精氣神。而“道”之要在“通”,通則包容,容則和諧,“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家之“和”,包括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慈愛和同、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和而常通、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處事哲學、人生理念和社會理想,即所謂“太和萬物”。“道”與“德”緊密相聯,“以道相通”,就要“以德相求”:要以德為本、以德為行,抑惡揚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施藥治病、憐貧憫疾,助人為樂、助學興教,謙虛謹慎、慈儉濟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勞動自養、自食其力,淡泊名利、和光同塵。
“和諧世界,以禮相待”——則是儒家一整套學說的主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人人以禮相待,家家以禮相待,社會以禮相待,國國以禮相待,人心則可欣然懿美,家庭則可怡然和睦,社會則可井然有序,世界則可安然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之“和”博大精深,不僅限於儒釋道三家。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時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經常運用“和”的概念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和”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目錄

《和諧世蜀以道相通·上卷》目錄: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
以“嗇”治人事天
通則和諧通則合道
《道德經》與現代管理
傳承老子之道共建和諧世界
論老子的和諧觀
《道德經》和諧思想的現實意義
聖人不積不爭之德
——《道德經》與和諧文化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
——淺析《道德經》無為思想對建設和諧世界的啟示
兩代帝王與一部《道德經》
《道德經》道統論生態思想研究
老子處世三寶之我見
《老子》的“民本”情懷與“不爭善勝”之道
試論老子《道德經》思想對於構建人類和諧社會的意義
通往和諧之路
和諧社會法道而行
老子的“不爭之德”和“藍海戰略
從《老子》到《道德經》
構建和諧社會,責任在人自己
《道德經》對宗教和諧的貢獻
——《道德經》與《聖經》比較初探
陳景元《老子注》的生命政治學
老子對祭祀文化的哲學升華
論老子的生態觀
抱一與生命和諧度
老子思想的文化意義
道教的生命觀與和平思想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論老子的“張弓”、“沖氣”與道教的“炁”
《道德經》養生觀淺論
道家道教“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現代價值
《道德經》“和諧”思想與當今啟示
文化和自然的動態平衡:道家的深層和諧觀
佛道關係與文明對話
《道德經》對當代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啟示
《道德經》與中國式宗教意識
孫悟空:道釋儒三教合一的典範
道與無為而治
《道德經》的社會慈善觀
《道德經》與管理
道家式責任感簡說
《道德經》與柔性管理
《道德經》的養生思想
儒道合作共建和諧世界
淺談《道德經》的和諧思想
——兼論與佛法的相通之處
《道德經》與現代管理之論述
道德生活之淺見
衝突世界中的和諧對話
——老子和諧觀給世人的提示
《道德經》“善”的養生與醫療法
老子哲學的自然整體意識與生態觀
論《道德經》中的玄德與和諧
《道德經》與解構主義
《東醫寶鑑》和道家思想的關聯性
晁迥的三教和諧思想與《道德經》
——以《昭德新編》為主
新加坡三清宮與《道德經碑》在宗教文化上的意義
道通天地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
和諧必須建立於否定的再否定
——以馬來西亞宗教界的《道德經》經驗為例
道家與社會和諧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復興道德根文化構築和諧世界
和諧之道,以孝貫通
——《道德經》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韓非子對《老子》的解讀:管理學導論
《道德經》之我見
道教和《道德經》如何促進人類社會的共識
“儼兮,其若客”:老子的聖人典範
《和諧世蜀以道相通·下卷》目錄:
宣揚和諧理念、追求和諧目標是《道德經》永恆不變的主題
天下大同——《老子》大道與和諧
試論《道德經》的生態人格觀
老子思想與生態環境
上善若水——修道者的人生圭旨
老子的養生思想及對嵩山道教養生文化的影響
《道德經》養生原則論綱
試論《道德經》與道教養生
淺論現代道教宮觀管理之道
清靜為天下正
——當前宮觀建設中的幾點思考
《道德經》與道教宮觀管理
和諧是時代賦予領導特質的新要求
——從管理特質理論來解讀《道德經》
《道德經》對現代管理的啟示
《道德經》與管理
《道德經》與養生健康
……
《和諧世蜀以道相通·續卷》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