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村

和美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鎮政府駐地以南1.2公里,轄和美一個自然村。有4個村民小組,413戶1578人;主種花生,地瓜。

基本信息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鎮和美村

村情概況

和美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鎮政府駐地以南1.2公里,以駐地和美村命名。民國年間與田邊、東頭合為三鄉保,1949年解放後與仙景、橋頭合為仙景鄉湖美村,1958年公社化時期為建設大隊轄,1980年自立和美大隊,1984年改為和美村委會。村委會設和美村。東臨石井江,轄和美一個自然村。有4個村民小組,413戶1578人;半農半漁。耕地360畝,山地320畝,主種花生,地瓜。水產養殖業、建築業占總收入50%以上。有醫療所、老人活動中心、建築工程企業。

經濟發展

村距324線國道10公里,高速公路入口處14公里,距石井港口碼頭群2公里。村西有鎮區的成功南路,北有生態大道,東有今後貫穿海岸線的沿海大通道和碼頭,四面環村水泥路。水泥路連線省道201線。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有天然沙灘可作為休閒消暑的良好去處,海上有海產品養殖。
和美村是個傳統建築職業村,村民住宅造型特別,堪稱一流,勞動力有60%從事建築,擁有過硬的住宅工程、水利工程建設工人隊伍,10%從事海上運輸人員,20%海上水產養殖、捕魚,其他職業從業人員占10%。全村人均純收入8000元左右。

現今環境

現今的環境被村內、村外工廠嚴重破壞,環境一度下降卻從未被重視,原本被和美人引以為傲的海灘自然環境不復而在,村中除村里一口自行建造的大井外其餘湖泊,小潭多被傾倒垃圾,排放石灰水等。美麗的田野被建起工廠,以前耕作的農田被傾放黃土等面目全非,空氣品質令和美人堪憂,往日以沙灘著名的海邊被建起了蝦池,海域也被周圍的大村侵占,先輩留給和美人自豪的環境在進幾年被擊垮了。

福建省漳浦縣盤陀鎮和美村

和美村位於盤陀鎮西部,東鄰西厝村,南鄰割埔村,北隔洞仔尖山與石榴鎮交界,西至盤陀嶺頂與雲霄縣火田鎮交界。源自六齒山的小溪流經本村匯入盤陀溪。從前閩粵驛道經過本村,現在有可行汽車的村道與國道324線相接。?

政區沿革 ?

清代屬八都西山保所轄。民國時期屬盤陀鄉(後合併於綏安鎮)的長林保所轄。新中國初期為第二區(1955年12月改稱石榴區)和坑鄉。1958年9月屬石榴公社盤陀管理區的和坑大隊,1961年7月屬盤陀公社管轄,1984年9月屬盤陀鄉(1992年2月改為鎮)的和美村。1989年拆分為和美、西厝二村。和美村轄和坑、和坑院、濟美林(?尾林)、崎腳、頂塗、頂埔、下埔、塘仔後、過溪、五里牌、泥鰍壟11社。現共有467戶,2222人,其中,濟美林110戶,480人;崎腳60戶,240人;和坑院17戶,100人;頂塗30戶,150人;頂埔、下埔60戶,270人;塘仔後30戶,157人;和坑、泥鰍壟70戶,320人;過溪70戶,360人;五里牌20戶,145人。?

姓氏源流 ?

濟美林、頂塗為陳姓聚居地,祖先來自東林村。崎腳、和坑院、塘仔後、過溪為王姓聚居地,祖源不詳。頂埔、下埔為林姓聚居地,部分林姓祖先來自烏石,部分林姓祖源不詳。五里牌有王、陳、林等姓。和坑、泥鰍壟有謝、王、陳、李等姓,謝姓由白灰洋遷來(白灰洋為革命老區,民國時期被移民廢村,解放後為農場)。?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

全村有水田2027畝,農地32畝,有大片山地。主要農作物水稻、甘蔗及香蕉、荔枝、龍眼等果樹。有養鴨專業戶2戶。有造紙廠、制氧廠、加油站各一座。從事運輸業者50人,有汽車10輛,機板車2輛,手扶拖拉機6輛。在路邊開小店者2家。外出做工者500人。家家飲用井水,用電燈照明,電視裝機普及率70%,電話裝機普及率60%,有手機500多支。村衛生所一所。和美國小,1993年建新校舍,校園面積4892平方米,建築面積868平方米,設9班級,學生269人,教師13人。?

古蹟 ?

無象院,因址在和坑社邊,俗稱和坑院,以至“和坑院”成為地名,即今和坑院社。其前身無象庵,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那時,盤陀是閩粵交通要道,而嶺下村舍稀疏,常有野象出沒,行人提心弔膽。漳州知州傅伯壽始創“隨庵立鋪”辦法(“鋪”是驛路上的分站),招募和尚吳祖華帶徒弟到和坑設庵,兼管鋪事(負責招待過往官員和公差,傳遞文書),從此,定居嶺下者漸多,象跡漸絕,潮州知州黃定路過,題給“無象庵”匾額,因此庵名無象庵,鋪名無象鋪。後來庵、鋪分設,無象鋪移設於訛稱“牛上鋪”地方(今屬官陂村)。無象庵仍在原地,淳年間擴建,改稱無象院,因為址在和坑,俗稱和坑院。濟美樓,圓形三合土樓,建於清代,今樓牆尚存。另有半圓形樓、方形樓各一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