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踏青

《和子由踏青》是宋代詞人蘇軾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人以強烈的情感和樸素的語言,回憶並描述了眉山人踏青的熱鬧場面,抒發了對故鄉及親人的眷念之情。 該詩不但內容充實,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而且在藝術上以平易自然見長,風格清新,語言樸素,形象生動。

作品原文

和子由踏青

東風 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 。

人閒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游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 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 :

“宜蠶使汝繭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 新春。

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 符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和(hè):和答,唱和。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踏青:賞春,春遊。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日,眉山人結伴郊遊於城東蟆頤山,歡歌宴飲,賞春踏青,年年如是。與達州的“元九”登高情形相似。

東風:春風。

歲華新:新年伊始。

喧闐(tián):喧囂嘈雜。

“歌鼓”二句:歌吹鼓樂在山間迴蕩,驚動了草木;遊人取出飲食開始野餐,天上的老鷹也飛下來撿食,它們顯得很馴良,與人們共進午餐。簞瓢(dān piáo):盛飯食的簞和盛飲料的瓢,借指飲食。烏鳶(yuān):老鷹類屬的猛禽,身體褐色,常捕食蛇、鼠等。

遮道:攔住道路。色怒嗔(chēn):面帶怒色。

汝:你。麇(jūn):古書里指獐子。

禳(ráng):祈福消災。

吾:我。

1.

和(hè):和答,唱和。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踏青:賞春,春遊。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日,眉山人結伴郊遊於城東蟆頤山,歡歌宴飲,賞春踏青,年年如是。與達州的“元九”登高情形相似。

2.

東風:春風。

3.

歲華新:新年伊始。

4.

喧闐(tián):喧囂嘈雜。

5.

“歌鼓”二句:歌吹鼓樂在山間迴蕩,驚動了草木;遊人取出飲食開始野餐,天上的老鷹也飛下來撿食,它們顯得很馴良,與人們共進午餐。簞瓢(dān piáo):盛飯食的簞和盛飲料的瓢,借指飲食。烏鳶(yuān):老鷹類屬的猛禽,身體褐色,常捕食蛇、鼠等。

6.

遮道:攔住道路。色怒嗔(chēn):面帶怒色。

7.

汝:你。麇(jūn):古書里指獐子。

8.

禳(ráng):祈福消災。

9.

吾:我。

白話譯文

東風微拂的田間小路上驚起了微塵,遊人們開始來到野外感受春天的喜悅與溫馨。

人們難得清閒,正好停車在路旁小飲,麥苗短而柔韌,不怕那輾軋過來的車輪。

城裡人厭倦了高高的城牆,嚮往著郊外的景致,許多人家一大早就爬起來,鬧騰騰地湧出城來踏青。

鼓樂聲驚醒了冬眠的山嶺,草木在歡歌笑語中搖動。野餐用的簞瓢遍野都是,前來撿食的烏鳶像馴養熟了一樣全不避人。

那邊是個什麼人在自稱道人,引得眾人都來圍觀?只見他擋在路上賣符,臉紅脖子粗地誇說它是多么靈:

“我這符能使你家養蠶結繭似瓮大,養羊如獐圓滾滾。”

路上的人未必就信他的話,只是為了圖個新春吉利,才勉強買下佩帶在身。

道人賣得了錢就逕自去買酒喝,醉倒後還自言自語說我這符可真靈。

創作背景

此詩為嘉祐八年 (公元1063年)正月詩人在鳳翔所作。蘇軾弟蘇轍時在京師侍父,當看到北方新年之初的異域風俗,不由想起了家鄉眉山歲首鄉俗,便寫下了《踏青》、《蠶市》詩二首。蘇軾應弟之作也和詩二首。這是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半篇以輕快的筆調寫出人們傾城出郊踏青、歌舞宴遊歡樂、熱鬧的情景,猶如一幅賞春風俗畫,充滿了對美好春日、美好生活的詠贊。開端兩句,先點出新春,為“踏青”烘託了氣氛,因為踏青是在人日(即正月初七),正是新年初過的時節。“城中”四句,形象地寫出了踏青的閹熱情況。

後半篇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道人遮道聚眾,粗聲大氣地吆喝些吉利話,強使路人買他的符書祈福的生動場景,道人騙得金錢,卻不過是沽酒買醉而已,還誇說神符靈驗。這戲劇性的人物、戲劇性的場景,為春日郊遊增添了幾分幽默的色彩,令人難忘。

該詩描寫了蘇軾回憶青少年時在家鄉新春之際,與家人及“城中居人”遊春踏青的盛況,具有濃郁的鄉情。後四句刻畫了一位騙錢道人的生動形象,增添了郊遊的喜慶氣氛。故鄉的風俗民情令人倍感親切,耐人回味。全詩語言淺顯,情真意切。

名家點評

晚清曾國藩《讀書錄》:“前八句敘踏青,後八句就道人賣符生液。”

作者簡介

和子由踏青 和子由踏青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