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論勝

周顯論勝

1.2 1.4 14.

基本資料

書名:《周顯論勝——金融投資論文集》

作者:周顯
出版社:香港財經移動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7月作者信息:

周顯,英文microchow ,香港著名投資專家,作家,長期在香港重要媒體《明報》開設專欄。99年憑藉10萬進入股市,高峰時期,股票市值達到7000萬之巨。長期遊走於各大豪門,被譽為富豪軍事。曾在個人部落格上爆料娛樂圈醜聞,而引起媒體渲染大波。同時亦是香港新一代武俠小說代表人物,其作品深受倪匡等人的好評!

內容簡介:

本書為香港著名投資專家、歷史武俠小說家周顯財經書——《財經四書》中最後的一部,也是最具有金融學理論內涵一本書。儘管這本書的整體構架比較宏大,但是依然保留了前三部書所具有輕鬆幽默風格,作者通過不斷穿插一些發生在香港金融市場中的活生生的例子,以及通過物理,生物等學科的原理借用,使得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原理更為形象的出現在讀者的面前。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理論 
1. 相同的數學,不同的世界
1.1 前言:數學的共通性 18
1.1.1 第一個例子:碎形 19
1.1.2 第二個例子:黃金比例 19
1.2 生物世界和大型肉食生物的作用 20
1.2.1 生物獲取的能量 21
1.2.2 第二級的生物和經濟活動 22
1.2.3 第三級生物有何貢獻? 22
1.2.4 食物鏈的最高層 23
1.2.5 生物世界的本質 24
1.2.6 生物世界和市場力量 25
1.3 金融世界與物理世界 26
1.3.1 “幾率包”和股價 26
1.3.2 不確定原理 29
1.3.3 你的行動影響了市場 30
1.3.4 不觀察的月亮存在嗎? 31
1.4 量的重要性 32
1.4.1 價格的量 33
1.4.2 市值的量 34
1.5. 結語 40
第二部分:貨幣
2. Fiat Money的基礎支持
2.1 前言 42
2.2 沒有絕對的fiat money 42
2.2.1 基本錨:發行量 43
2.2.2 國民的生產力 44
2.2.3 掛的貨幣 44
2.2.4 自由浮動貨幣的保證 45
2.2.5 閉合集 47
2.2.6 世界的黃金儲備 47
2.3 結語 48
第三部分:投資、風險和回報
3. 通貨膨脹永遠和在任何地方都是貨幣現象
3.1弗里德曼的經典警句 49
3.2 “通貨膨脹”的定義 49
3.3 美國的伊拉克禁運政策 50
3.4 香港在二十世紀末的例子 51
3.5 美國的通貨收縮經驗 54
3.6 香港的通縮經驗 55
3.7 英國和美國的滯脹經驗 55
3.8 兩種通脹的定義 57
3.9 結論:佛老對投資的洞見 57
4. 三種賽局
4.1 前言:投資工具的分類 60
4.2 零和遊戲 60
4.3 同生共死遊戲 61
4.4 同生共死遊戲的深入分析 62
4.5 與你同生共死的人的數目 63
4.6 莊家遊戲 64
4.7 結論:同生共死遊戲最優勝 66
5. 投資、投機、賭博三分法
5.1 前言 67
5.2 投資和投機:傳統的定義 67
5.2.1 短線和長線無法定義 68
5.2.2 股息和增值也非截然可分 68
5.3 我的理論:投資、投機、賭博三分法 69
5.4 什麼是投資? 70
5.4.1 長線是必要條件 71
5.4.2 回報的長期性 72
5.4.3 有關該項投資的知識 73
5.4.4 投資和經營 75
5.4.5 同生共死遊戲 76
5.5 投機的先決條件是機會 77
5.5.1 機會出現的頻率 78
5.5.2 機會的成功率 79
5.5.3 投機就是短線 79
5.5.4 投機定義小結 80
5.6.什麼是賭博? 81
5.6.1 輸家多於贏家 81
5.6.2 贏錢的把握何來? 81
5.6.3 投入資金的絕對數目 83
5.7 長線和短線 84
5.8 賭博滋生的快感 85
5.9 結論:任何金錢遊戲,都要小心 86
6. 風險和避險的確定和不確定性
6.1. 什麼是風險? 88
6.1.1 定義的困難 88
6.1.2 風險和未來 89
6.2 風險和不確定性 95
6.2.1 “風險”的中文意思 96
6.2.2 “風險”代表了厭惡 96
6.2.3 不確定性對人類心理的影響 96
6.3 避險 99
6.3.1 Hedge、避險和對沖 99
6.3.2 風險的計算方式 100
6.3.3 如何去避險 107
6.3.4 分散投資的風險 114
6.3.5 瘋狂的幻想 116
6.4 結論:投資的傾向性不可避免 119
7. 流通性和預期回報率
7.1 前言 121
7.2 什麼是流通性 121
7.3 公路運輸農作物 121
7.4 上市公司有如公路 122
7.4.1 非上市公司的回報 123
7.4.2 藍籌股的溢價 123
7.4.3 資訊差的問題 124
7.5 銀行存款的實例 125
7.6 保險的缺點 125
7.7 大型屋苑的溢價 126
7.8 九龍站的套利 126
7.9 結語:高流通低回報定律 127
第四部分:美國經濟和泡沫
8. 美元和美國經濟的本質
8.1 前言 130
8.2 從歷史的觀點去看 130
8.3 羅馬的搶錢經驗 131
8.4 蒙古的商業模式 133
8.5 羅馬和蒙古的經濟模式 134
8.6 美國的局限條件 135
8.7 美元的印刷 136
8.8 貿易的自由 136
8.9 金融:美國的新經營模式 137
8.10 帝國的衰落 138
8.11 近代美國的戰爭 139
8.12 美國在金融海嘯的真正損失 140
8.13 假設美國衰落 141
8.14 結語 143
9. 啤酒、泡沫、救市
9.1 前言 144
9.2 貨幣的定義 144
9.3 貨幣和流通速度 144
9.4 啤酒和泡沬 145
9.5 利率是控制泡沫的小棍子 146
9.6 政府救市 146
9.7 救市和新的泡沫 147
9.8 金融危機的好處 148
9.9 感冒和吃西藥的比喻 148
9.10 大蕭條的防止 149
10. “去槓桿化”的分析
10.1 前言 151
10.2 古代的金融體系 151
10.3 古人看今人的賬目 152
10.4 恐怖的平衡 153
10.5 “去槓桿化”的停止 153
10.6 1929年和現在的分別 154
10.7 風眼中的匯價 156
10.8 衍生工具的功用與禍害 156
10.9 結論:金融世界天生的不穩定本質 158
11. 有關泡沬的一些筆記
11.1 前言:有關金融泡沫 160
11.2 資產和泡沫 160
11.3 臨界觸發點 164
11.4 癌病的比喻 165
11.5 蝗蟲的形成 165
11.6 泡沫的突然消失 166
第五部分:投資心理學
12. 人類心理和投資策略
12.1 前言:投資就是生活 170
12.2 我們對人生的要求 170
12.3 投資是什麼? 171
12.4 滿足的多樣性 172
12.5 未來的不確定性 173
12.6 邊際效用遞減定律 173
12.7 投資回報的邊際遞減 174
12.8 保本原則與垃圾投資 175
12.9 長期持有的害處 176
12.10 Other people's money的投資策略 177
12.11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178
12.12 結語:生活就是投資 178
13. 有關時間值的一些例證說明
13.1 前言 179
13.2 時間在投資學的定義 179
13.3 在資產賺錢的情況 180
13.4 在資產價格下跌的情況 181
13.5 藍籌股和垃圾股的分別 182
13.6 陳廷樺老先生的故事 183
13.7 先蝕後賺的故事 184
13.8 結語 185
14. 投資的必勝策略
14.1 必勝法門 186
14.2 範式的失敗 186
14.3 無法長勝的原因 187
14.4 石頭剪刀布的遊戲 187
14.5 鼻屎好吃,鼻囊難挖 188
14.6 結語 189

文摘

3.4 香港在二十世紀末的例子
現在把場景換到了香港。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經濟騰飛,市民的收入增加了,但資產價格,例如房地產和股票,增長得比經濟成長得更快,而且快得多。這究竟是什麼理由呢?
正解是:
如果你的薪金增加了一倍,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但先別樂的太早,原來在你的薪水倍增的同時,市面所的商品的價格也相應增加一倍,原價六元的報紙,現售十二元,原價二百萬的房子,現售四百萬元……很明顯,在這種客觀環境下的加薪一倍,同沒有加薪是完全沒有分別的。
深入一點去分析,你加薪了一倍,只是微觀上的加薪一倍,如果整個社會的貨幣都增加了一倍,那是巨觀上的“加薪”一倍。如果你的薪水從一萬元加至兩萬元,你的支出也是增加了一倍。這裡指的“支出”是概念上的,並不止於消費,也包括了儲蓄和投資,也即是說,這兩萬元你是一定要全數“支出”的,不是拿來消費,就是拿來投資,不可能憑空消失了。
從巨觀的角度看,如果整個社會的貨幣量增加了一倍,也即是說,整個社會的“支出”(記著是包括了儲蓄和投資)也增加了一倍,也即是說,通脹率是一倍。這是不可能錯的定律。
正如前面所舉的例子,如果薪水升了一倍,物價也升了一倍,這種“加薪”毫無意義。但也正如弗老的名句所揭,無論人民的收入增加了多少,也即是無論貨幣的增長是多少,物價一定隨著相應地增加了,而且增加的數量是絕對相同的。以上的推論好像十分正常,但一個有正常腦筋的人不免會問:那么,什麼是經濟成長呢?
我們很明顯地感覺到,經濟成長令我們的生活質素變好了,這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人可以置疑的。如果收入和物價永遠是同步增力,真正的經濟成長、真正的人民生活改善,就不可能存在了。既然事實同上面的分析有著矛盾,那一定是上述的分析有著未有解釋到的盲點。因為事實是不會錯的。
答案是:在經濟成長的時候,如果貨幣的數量增加了,物價雖然也會提升,可是不同的商品的價格上升速度並不一致。一般的情況而言,越是日常的用品,價錢越是提升得慢,至少比不上人民收入的增速。因此,人民這才會覺得生活質素上升了。
但從另一方面看,當貨幣數量不變的情況下,甲商品的價格降低了,必然導致乙商品的價格上升。因此,當貨幣的數量在實質上是增加了,而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並不相應提升,結果就是通貨膨脹落在其他的非日用品的身上。
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為例子,經濟成長、貨幣增加,柴米油鹽等等日常用品的價格上升緩慢,人民手裡的閒錢增多了,結果貨幣的唯一出路,便是流到了投資工具之上,在當時房地產和股票價格齊齊狂升,原因正是為此。
同樣道理,當每個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時,投資工具的價格上升速度一定快於日常用品,同時,奢侈品的上升速度也一定快於日用品,因為這正正是經濟成長的代表性現象。上世紀末的香港,和現階段的內地,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