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贇[清朝舉人]

周贇(1835—1911),字子美,號蓉裳,胡樂鄉人。7歲能詩,9歲作《六聲圖》,12歲考中秀才,時稱“神童”。清同治三年(1864),南京開科取士,他考中舉人,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歷任青陽縣教諭、宿松縣訓導和徽州府教授。太平軍入境寧國,他曾參與地方團練與之對峙。宣統二年(1910),辭官歸里,翌年六月病逝。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

周贇精通韻律,首創《六聲韻學》。將固有的漢字四聲增分為六聲,即取平、去兩聲字橫列陰平、陽平、上陽、陽去、陰去、入陰六字為六聲。得到清廷兵部尚書曾國藩賞識,奏請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親手書贈“六聲堂”匾額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聲韻學古來無”的對聯。禮部右侍郎安徽學政邵汴生賜《六聲堂》聯:“本四聲五聲以分六聲,繼往開來真學問;原無極太極而合有極,經天緯地大文章。”周贇還精通書畫、篆刻,正、草、隸、篆均有造詣,且創用竹籤蘸墨書寫,生平藏書畫作品近萬件。
周贇反對封建禮教和溺嬰、纏足,多次以稿酬捐資辦保嬰堂、保赤堂和育嬰堂。撰《小腳十害歌》喚醒民眾。在調離青陽縣時,百姓贈與“萬民傘”,周贇賦詩謝絕:“儒官未是宰官身,豈有恩膏到萬民。他日還山須戴笠,敢將大蓋嚇鄉親。”
周贇學識淵博,著述甚多。著有《山門新語》、《史學驪珠》、《周氏琴律切音》、《二十四史詩韻集》、《說文說》、《觀象祛疑》、《有極圖經解》、《六聲堂讀書要訣》、《山門詩史》。還先後編纂宿松、青陽、寧國縣誌和《九華山志》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