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勛[中國石油大學教授]

周建勛[中國石油大學教授]

周建勛,男,浙江省溫嶺市人,1961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地質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獲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獲博士學位,1991—1993年在西北大學地質系從事博士後研究。1993年12月起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套用構造物理模擬、地震資料解釋、平衡剖面分析、遙感解譯、顯微構造分析以及GIS等方法,研究盆地與造山帶構造特徵、形成演化、動力學機制以及構造對油氣成藏的控制規律。研究的區域主要有青藏高原變形域、中上揚子地區和渤海灣盆地等。

主要貢獻

主要參與的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柴達木盆地第四紀透入性剪下斷裂系統的成因機制。

2. 中石化重大基礎研究項目:中上揚子大陸構造對油氣的控制與勘探領域。

3. 冀東油田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南堡凹陷斷裂系統分布、演化及構造樣式研究。

主要論著

1. Jianxun Zhou,Fengyin Xu,Chunguang Wei,Gang Li,Fusheng Yu and Hengmao Tong. Shortening of analogue models with contractive substrata: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purely landward-vergent thrusting wedge along the Cascadia subduction zone and the deformation evolution of Himalayan–Tibetan oroge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7,260(1-2): 313–327.

2. Jianxun Zhou,Fengyin Xu,Tiecheng Wang,Aifeng Cao and Chengming Yin. Cenozoic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Qaidam Basin,NW China: Results from cross-section restor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Qinghai–Tibet Plateau tectonic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6,234(1-2): 195–210.

3. 周建勛,周建生. 渤海灣盆地新生代構造變形機制:物理模擬和討論.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6,36⑹: 507–519.(英文:Zhou Jianxun,Zhou Jiansheng. Mechanisms of Cenozoic deformation in the Bohai Basin,Northeast China: Physical modelling and discuss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6,49⑶: 258–271.)

4. Erchie Wang,Feng-Yin Xu,Jian-Xun Zhou,Jinglin Wan and B. Clark Burchfiel,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associated river system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2006,118(3-4): 349–365.

5. 周建勛,徐鳳銀,曹愛鋒,王鐵成,尹成明,李剛. 柴達木盆地北緣反S形褶皺沖斷帶變形機制的物理模擬研究. 地質科學,2006,41⑵: 202–207.

6. 周建勛. 同沉積擠壓盆地構造演化恢復的平衡剖面方法及其套用. 地球學報,2005,26⑵: 151–156.

7. 魏春光,周建勛,何雨丹. 岩石強度對沖斷層形成特徵影響的砂箱實驗研究. 地學前緣,2004,11⑷: 559–565.

8. 周建勛,徐鳳銀,朱戰軍. 柴達木盆地北緣新生代構造變形的物理模擬. 地球學報,2003,24⑷: 299–304.

9. 周建勛,徐鳳銀,胡勇. 柴達木盆地北緣中、新生代構造變形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 石油學報,2003,24⑴: 19–24.

10. 周建勛,魏春光,朱戰軍. 基底收縮對擠壓構造變形特徵影響. 地學前緣,2002,9⑷: 378–382.

11. 周建勛,徐鳳銀,朱戰軍. 從反轉構造的砂箱模型看柴達木早-中侏羅世盆地的構造性質. 地質科學,2002,37⑷: 430–435.

12. 周建勛. 伸展方式對伸展構造形成特徵影響的相似模擬.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0,24⑴: 70–74.

13. 吳興寧,周建勛. 渤海灣盆地構造成因觀點剖析. 地球物理進展,2000,15⑴: 98–107.

14. 周建勛,漆家福,童亨茂. 盆地構造研究中的砂箱模擬實驗方法. 北京: 地震出版,1999.

15. 周建勛. 煤及相關地層的構造變形特性與顯微構造.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9.

16. 周建勛. 秦嶺商丹糜棱岩帶的石英組構特徵變化及其成因分析. 地質科學,1999,34⑴: 10–17.

17. 周建勛,漆家福. 伸展邊界方向對伸展盆地正斷層走向的影響. 地質科學,1999,34⑷: 491–497.

18. 周建勛,漆家福. 曲折邊界斜向裂陷伸展的砂箱實驗模擬. 地球科學,1999,24⑹: 630–634.

19. 周建勛. 秦嶺商丹糜棱岩帶構造變形環境的顯微構造標誌. 地震地質,1999,21⑷: 334–340.

20. 周建勛. 從實驗變形煤反射率變化看構造變形對有機成熟度的影響. 石油實驗地質,1999,21⑶: 273–277.

21. 周建勛,張國偉. 秦嶺商丹帶沙溝糜棱岩的顯微構造及其(p)-T-t演化路徑的再認識,地質科學,1996,31⑴: 33–42.

22. 周建勛,王桂梁,邵震傑. 煤的高溫高壓變形實驗研究. 煤炭學報,1994,19⑶: 324–332.

23. 周建勛,邵震傑,王桂梁. 煤光性組構的實驗變形研究. 科學通報,1993,38⑵:147–150.

獲獎記錄

1. 中國東部煤田滑脫構造與找煤研究,1993,煤炭工業部年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15)。

2. 中國東部煤田滑脫構造研究,1997,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5)。

3. 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2000,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8)。

4. 華北與江淮地區深層構造地質研究,2001,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