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賦

目錄

作者

任美霖任美霖
任美霖(1991—),字允之,齋名“子心閣”,故自號子心閣主,筆名金石先生,四川省平昌縣人。當代著名青年詩人、作家、辭賦家。中國青年詩賦家協會執行主席,洛陽辭賦研究院副秘書長兼青年詩賦委員會副主任,辭賦之都網副站長,《辭賦》雜誌編委。

周公賦

河南洛陽首屆周公文化節河南洛陽首屆周公文化節

箴言傳以萬載,師為名則千秋(2)。德施篤行,誡乎私情以慎;理遵明智,倡乎仁政而修(3)。諄諄善其誘,史鑑孔孟之源;切切謹其罰,昭啟唐宋之攸(4)。至若亂則開倉濟眾,使以人心同聚;安則制禮作樂,解以國事相憂(5)。儒學奠基,橫識成於四書五經;兵法深諳,縱威統於三教九流(6)。於是品承治世之文,思導征伐之諏(7)。簡畀殷命,惠惜多方,長忉予美,絕失少侜(8)。虔信以重任可負,恪身而讒言何羞?遂以舉賢任能,達乎長治久安,其序始於西周也(9)。
溯乎討伐商紂,以發《牧誓》之語;大行封建,而囑《康誥》之聲(10)。鑒殷民淫酒無度,乃作《無逸》以勸;念成王年齒尚幼,則譜《立政》而叮(11)。王都遷置,鸞鳳和鳴有兆;流言憤密,身心同步無風(12)。克儉揖禮,懷仁求才;知孝攝政,察官分明(13)。是以扶危濟貧,德行正其道;伐罪弔民,勤力建其功也(14)。舉旌旗,聲動四境;施號令,氣冠九空(15)。至而成千年之譽,名萬世之公矣(16)。
是則民心以歸,天明以附(17)。禮仁從身,既儒家以景仰;德智行政,弘周族而欽慕(18)。懷及方圓之地,共理正本;目達南北之邦,同影心愫(19)。然則制典束以宮卿,舉綱開以政路(20)。戚言相忱,誠清廉以欣;品為同耽,思悌孝而賦(21)。於是上施和善之行,下效協調之步(22)。盛世錦心以作,華章繡口而吐(23)。
及至周時,國輕有重兵之謀,力弱得親民之輔(24)。天惟庇生之安,地有棲身之處(25)。如今廣域封疆,豈有甲卸;眾人信政,別無手拊也(26)。極欲德矢所終,窮奢道亡以古(27)。茲因帝辛無倫,小民則亂,國祚俱喪,驍卒以武(28)。於是順天時,應地利,促人和,觀子午(29)。禮賢下士,題艱可弊;承德上君,日昏已曙(30)。至乎感其先哲,逐可名則興邦;懷其近失,乃使利則達賈(31)。尚以淳良之性,大道有心;懲以忮罔之為,長經無主(32)。篤行以師,勤敬以哺(33)。
然則物阜民豐,國泰民安(34)。於是攝仁政,善德行,師後人,著遺篇(35)。導乎以禮待人,麈教之未;憐乎以心慎行,妙語其間(36)。而使八方相效,四海同冠(37)。功逐堯舜之後,思呈孔孟之先(38)。是以熠光環身,大烈從名,性理眀道,羽化成仙(39)。斯乃跡曉大地,譽滿長天(40)。
於是揚乎洪福之范,誦乎雅韶之大(41)。清令同諧,厚恩政清其澤;善人和睦,秉懷鏡明其華(42)。大誥以證,天意之為;東征而示,周朝之霸(43)。以興家國,必然孤寡同憐;恐危社稷,切勿王臣相詿(44)。姬旦流言無嗔;管叔奸計不假(45)。弗黜舊惡,赦其向善之人而有別;無計前嫌,勵其崇仁之政而無差(46)。是故舉蒼生從上,立私慾其下耶(47)?

周公周公

聞夫德禮既行,王權難摧(48)。狄夷俯首,確以經世之遠;士庶投足,承其理道之微(49)。爰思文王勤儉,無敢耽荒;載矜黎庶辛勞,為何生悲(50)?及若歷史之事,可分曲直;道理之論,不辨是非(51)?故而勤慎同恭,領遠客之義;和循相敬,補近民之虧(52)。彰其懿識,勉以農耕相持;治其迷歡,懲以享樂同規(53)。言傳仁政之實,身教禮賢以輝(54)。於是耕種稼穡,天曉以出;批閱公文,日落而歸乎(55)。

是故德為道之本,禮乃德之根也(56)。仁政之為,施於王者;大道之理,師以子衿(57)。問禮以理天地,明樂而越古今(58)。乃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59)。
【依中華新韻】

註解

⑴周公,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公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漢族,因封地在周(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為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

周公塑像
周公塑像
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⑵箴言:規諫勸誡之言。《書·盤庚上》:“相時憸民,猶胥顧於箴言。”曾運乾正讀:“箴言,箴諫之言也。”;師為:以師後人的言行。
⑶誡:警告,勸告。《北史》:“賓臨終,誡其二子速侯、回題,令善事帝。”;修:循,遵循。《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⑷諄諄善誘:耐心懇切地教誨、誘導。諄諄,耐心引導,懇切教誨的樣子。宋·劉摯《乞重修太學條制疏》:“昔之設學校,教養之法,師生問對,憤悱開發,相與曲折反覆,諄諄善誘。”;孔孟:譯為《論語》及《孟子》。
⑸制禮作樂:東都洛邑建成之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這裡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謂“制禮作樂”。為了鞏固周的統治,周公先後發布了各種文告,從這裡可以窺見周公總結夏殷的統治經驗,制定下來的各種政策。
⑹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也泛指社會上各種行業、各色人物。
⑺諏[zōu]:謀略。《說文》:“諏,聚謀也。”《爾雅》:“諏,謀也。”
⑻簡畀[jiǎnbì]:謂經過選擇而付予。《書·多方》:“簡畀殷命,尹爾多方。”孔傳:“天與我殷之王命,以正汝眾方之諸侯。”;予美[yǔměi]:指自己所愛的人。《詩·陳風·防有鵲巢》:“誰侜予美,心焉忉忉。”朱熹集傳:“予美,指所與私者也。”;侜[zhōu]:欺騙。《說文》:“侜,有癰蔽也。”
⑼虔信:誠心、一片虔心、虔誠、赤誠。《印光法師書信選》:“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⑽《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兩段。第一段痛斥商紂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進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暴虐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紂王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布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康誥》:目的是安定殷民,全篇內容不外是“明德慎罰”。周文王因為“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才有天下。殷代“先哲王”也是安民,保民。“明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就是“保殷民”。“慎罰”,是依法行事,其中包括殷法的合理成分。
⑾《無逸》出自《尚書》,集中表達了禁止荒淫的思想。無逸,不要貪圖安逸,文章開宗明義,提出:“君子所其無逸。知稼檣之艱難”,這是全文的主題和論述的核心。《立政》出自《尚書》,周公作。
⑿鸞鳳和鳴:譯為協調,和諧。
⒀克儉:謂能節儉。《書·大禹謨》:“克儉於家。”
⒁伐罪弔民: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南朝(梁)·任方《百辟勸進今上箋》:“伐罪弔民,一匡靖亂。”
⒂旌旗:借指軍士。唐·王昌齡《青樓曲》之一:“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
⒃萬世:很多世代,年代久遠。
⒄天明:猶天命;天道。.《書·大誥》:“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
⒅儒家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其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關係。
⒆方圓:範圍;周圍。《宣和遺事》前集:“徽宗道:‘見說月宮方圓八百里,若到廣寒宮,須有一萬億,如何得到?’”
⒇束:約束;限制。《荀子·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1)戚言:謂憂民的言論。《書·多方》:“有夏誕厥逸,不肯戚言於民。”孔傳:“不肯憂言於民。”;忱:誠也。從心冘聲。《詩》曰:“天命匪忱。”
(22)和善:和悅;溫和善良。《北史·恩幸傳·和士開》:“吐根性和善,頗有計策。”
(23)盛世:興旺繁盛的時代。《後漢書·崔駰傳》:“何天衢於盛世兮,超千載而垂績。”
(24)謀:策略,計謀。《韓非子·存韓》:“辯說屬辭,飾非詐謀。”
(25)棲身之處:寄身;暫居。宋·李之彥《東谷所見·擇師》:“庸師固棲身之謀,一年復留一年;子弟乏開導之益,一日昏鈍一日。”
(26)手拊[fǔ]:拊掌:拍手。表示驚訝,惱怒或歡喜。《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
(27)極欲:盡其所欲。《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常安車駟馬,從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寳劍直百金,謂其子曰:‘與汝約:過汝,汝給吾人馬酒食,極欲,十日而更。”;窮奢:窮,極,盡;奢,奢侈。極端奢侈,盡情享受。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陸康傳》:“末世衰主,窮奢極侈,造作無端。”
(28)帝辛,名受,後世人稱殷紂王。小民:底層的老百姓。驍卒:驍勇的士兵。唐·皮日休《何武傳》:“何武者,壽之驍卒也。故為步卒將,戍隣霍岳。”
(29)天時:猶天命。《漢書·王莽傳下》:“推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地利:地理優勢。《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趙岐註:“地利,險阻。城池之固也。”;人和:人事和協;民心和樂。《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子午:指南北。古人以“子”為正北,以“午”為正南。唐·蘇頲《唐長安西明寺塔碑》:“揆陰陽之中,居子午之直,叢依觀閣,層立殿堂。”
(30)禮賢下士:禮,以禮相待,對待有禮貌。賢,指賢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謙居於別人之下,以示對人尊敬。士,舊指有知識學問的人;今多指參軍的士兵。對賢者以禮相待;對學者非常尊敬。在封建時代,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份,敬重和結交那些有才德的人,使其為自己效勞。泛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用非常尊重和禮貌的方式來對待地位比自己低但非常有才華的人。《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謙介,為宗臣表,禮賢下士有終始,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曙:天剛亮。《玉篇》:“曙,東方明也。”
(31)先哲:先世的賢人。賈[gǔ]:商人。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
(32)淳良:淳厚善良。忮罔[zhìwǎng]:嫉忌欺騙。《明史·薛侃傳》:“帝乃釋言等,出孚敬密疏二示廷臣,斥其忮罔,令致仕。”
(33)篤行以師,勤敬以哺:以篤行而師之後人,以勤敬來教導學生。
(34)物阜民豐:物產豐富,人民安樂。清·李漁《憐香伴·請封》:“目今物阜民安,時和景麗。”;國泰民安:泰:平安,安定。國泰民安,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宋·吳自牧《夢粱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衝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35)遺篇:流傳於世的詩文。晉·常璩《華陽國志·蜀都士女》:“子山翰藻,遺篇有厚。”
(36)麈教[zhǔjiào]:古人執麈尾而談,因敬稱他人之指點教誨為“麈教”。清·馮桂芬《與趙撫部書》:“昨奉麈教,辱承執事虛懷大度,勤勤焉為芻蕘之詢。”;妙語:詞美意深而富於情趣的言語。宋·蘇軾《酒子賦》:“顧無以酢二子之勤兮,山妙語為瓊瑰。”
(37)四海:指四鄰各族居住的地域。《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38)堯舜:堯和舜;孔孟:這裡指孔子、孟子。
(39)熠光:光耀,鮮明。眀[míng]:古同“明”。

周公廟周公廟

(40)跡:事情;行為:事跡。
(41)洪福:大福氣;好福氣。明·沉采《千金記·定謀》:“上賴吾王洪福,下承閫帥成事有濟。”雅韶:雅樂和《韶》樂。泛指雅正的樂曲。宋·范仲淹《明堂賦》:“雅韶以奏,文鐸以徇,皆望雲而就日,必歌堯而頌舜。”
(42)清令:高潔美好。黃裊來《題高價人坐石小像》詩:“酒酣出一篇,詞采訝。”
(43)《大誥》:出自《尚書》。《大誥》是周公姬旦所做的戰前動員文告,是當時的實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談話曾多次運用形象、貼切的比喻,說理透徹、生動,又很質樸,有很強的說服力;字裡行間無不浸透著周公那誠摯、深厚的滿腔赤誠。它閃耀著實事求是的古樸光芒,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藝術成就。
(44)孤寡:孤獨寡居。三國·魏·曹丕《寡婦詩》序:“友人阮元瑜早亡。傷其妻孤寡,為作此詩。”詿[guà]:欺騙。《廣雅》:“詿,欺也。”
(45)管叔:管國是周武王弟叔鮮的封國,三監叛亂後周公平叛,管叔被殺,管國被滅,作為周初的一個諸侯國,雖存在時間很短,但地位非常重要。
(46)赦:寬容。《論語·子路》:“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47)蒼生:指百姓。《文選·史岑<出師頌>》:“蒼生更始,朔風變律。”劉良註:“蒼生,百姓也。”
(48)摧:用強大的力量破壞。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列缺霹靂,上巒崩摧。”
(49)狄夷:指外邦民族。士人和普通百姓。士庶:亦泛指人民、百姓。《管子·大匡》:“君有過,大夫不諫;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進,可罰也。”
(50)周文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諸侯之長,《封神演義》演繹為西伯侯),又稱周侯,周季歷(周朝建立後,尊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生於西岐(今寶雞市岐山縣)。黎庶:老百姓。《史記·秦始皇本紀》:“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
(51)曲直:是非;有理無理。《荀子·王霸》:“不恤是非,不治曲直。”;是非:指辨別是非。《孟子·公孫丑上》:“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52)恭:拱手致禮。《儒林外史》:“請過了文昌,大人朝上又打三恭。”;虧:欠缺,短少(應該有的而缺少)。與“盈”、“滿”相對。《韓非子·五蠹》:“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
(53)懿識[yìshí]:遠見卓識。隋·王通《中說·述史》:“子慨然嘆曰:‘通也敢忘大皇昭烈之懿識,孔明、公瑾之盛心哉!’”享樂:享受安樂。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下:“享樂壽考,妻兒滿前。”
(54)言傳:用言語表達或傳授。《莊子·天道》:“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榜樣,對人進行教育。《後漢書·第五倫傳》:“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55)稼穡:泛指農業活動。《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56)本:根源,本源。《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始終”
(57)王者:王者:指某些事物一定方面上的最強或出類拔萃者。物種之間的優秀者,最高者。《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略曰:臣聞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成其德。”;子衿:對知識分子、文人賢士的雅稱。
(58)古今:古代和現今。《禮記·三年問》:“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略協古今之變。”
(59)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自東漢文學家、詩人、軍事家曹孟德——曹操的詩歌《短歌行》。關於“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