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編集:魯迅的故家

周作人自編集:魯迅的故家

周作人,魯迅二弟,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最了解魯迅的人之一。 《魯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憶魯迅的重要著作之一,從“百草園”、“園的內外”、“魯迅在東京”、“補樹書屋舊事”四部分,記述魯迅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交遊情狀。不僅重筆勾勒活動於園內外的魯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隱現的人事物,在其“生活著的空氣”中,徐徐延展出一卷卷清末民初風俗畫。文章沿承知堂懷人憶往之作平白真切、不落空言的風格,文字簡潔樸訥,寥寥數筆,便曲盡人事物景情,為旁人所不及。

內容簡介

作者周作人生前親自編定,學者止庵窮數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補從未出版作品,為市場上最全面最權威的周氏文集。《周作人自編集:魯迅的故家》也是最全面的關於魯迅青少年時代的回憶錄,最有分量的魯迅研究資料,真實還原了有血有肉的“人”之魯迅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7),現代作家、翻譯家,原名櫆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綬,自號起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等。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留學日本,與兄樹人(魯迅)一起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五四時期任教北京大學,在《新青年》《語絲》《新潮》等多種刊物上發表文章,論文《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詩《小河》等均為新文學運動振聾發聵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創立了中國美文的典範。在外國文學藝術的翻譯介紹方面,尤其鍾情希臘日本文學,貢獻巨大。著有自編集《藝術與生活》《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等三十多種,譯有《日本狂言選》《伊索寓言》等。

圖書目錄

總序
第一分 百草園
關於百草園
一 從園說起
二 東昌坊口
三 新台門
四 後園
五 園裡的植物
六 園裡的動物
七 園裡的動物二
八 菜蔬
九 曬穀
一○ 園門口
一一 灶頭
一二 廚房的大事件
一三 祭灶
一四 藍門
一五 橘子屋讀書
一六 橘子屋讀書二
一七 立房的三代
一八 白光
一九 子京的末路
二○ 興房的住屋
二一 吃飯間
二二 曾祖母
二三 房間的擺飾
二四 誠房的房客
二五 漫畫與畫譜
二六 煙與酒
二七 兩個明堂
二八 兩個明堂二
二九 廊下與堂前
三○ 伯宜公
三一 介孚公
三二 介孚公二
三三 王府莊
三四 蕩寇志的繡像
三五 娛園
三六 魯家
三七 三味書屋
三八 老壽先生
三九 廣思堂
四○ 賀家武秀才
四一 沈家山羊
四二 童話
四三 祖母
四四 祖母二
四五 關於穿衣服
四六 阿長的結局
四七 阿長的結局二
四八 山海經
四九 山海經二
五○ 仁房的大概
五一 玉田
五二 藏書
五三 抄書
五四 椒生
五五 監督
五六 監督二
五七 軼事
五八 墓碑
五九 講西遊記
六○ 伯升
六一 恆訓
六二 病
六三 大書房
六四 禮房的人們
六五 四七
六六 四七與五十
六七 五十在誠房
六八 誠房之餘
六九 桐生
七○ 桐生二
七一 月如與日如
七二 蘭星
七三 阿有與阿桂
七四 單媽媽
七五 四百年前
七六 台門的敗落
七七 祭祀值年
七八 做忌日
七九 忌日酒
八○ 風俗異同
八一 掃墓
八二 祝文
八三 山頭的花木
八四 上墳船里
八五 祝福
八六 分歲
八七 祭書神
八八 茶水
八九 飯菜
九○ 蒸煮
九一 燈火
九二 燈火二
九三 寒暑
九四 園的最後
第二分 園的內外
一 孔乙己的時代
二 鹹亨的老闆
三 小酒店裡
四 泰山堂里的人
五 水果蓮生
六 傅澄記米店
七 屠家小店
八 長慶寺
九 兩種書房
一○ 禿先生是誰
一一 壽先生
一二 壽先生二
一三 馬面鬼
一四 三個醫生
一五 魯老太太
一六 一幅畫
一七 姑母的事情
一八 丁耀卿
一九 胡韻仙
二○ 秋瑾
二一 袁文藪與蔣抑卮
二二 蔣觀雲
二三 范愛農
二四 蒯若木
二五 周瘦鵑
二六 俟堂與陳師曾
二七 陳師曾的風俗畫
二八 魯迅在S 會館
二九 S 會館的來客
三○ 魯迅與書店
三一 惜花詩
三二 筆述的詩文
三三 筆述的詩文二
第三分 魯迅在東京
一 伏見館
二 中越館
三 中越館二
四 中越館三
五 伍舍
六 校對
七 青木堂
八 學俄文
九 民報社聽講
一○ 民報社聽講二
一一 民報案
一二 蔣抑卮
一三 眼睛石硬
一四 同鄉學生
一五 日常生活
一六 舊書店
一七 服裝
一八 落花生
一九 酒
二○ 矮腳書幾
二一 勁草
二二 河南雜誌
二三 新生
二四 吃茶
二五 看戲
二六 畫譜
二七 花瓶
二八 咳嗽藥
二九 維新號
三○ 諢名
三一 南江堂
三二 德文書
三三 補遺
三四 補遺二
三五 補遺三
第四分 補樹書屋舊事
一 緣起
二 會館
三 樹
四 抄碑的房屋
五 抄碑的目的
六 抄碑的方法
七 貓
八 避辮子兵
九 金心異
一○ 新青年
一一 茶飯
一二 辦公事
一三 益錩與和記
一四 老長班
一五 星期日
後記

後記

這本書的寫成與出版全是偶然的,最初給上海的《亦報》寫稿,每天寫一段,幾乎沒有什麼結構,而且內容以事實為主,不雜議論,這個限制固然很有好處,但同時也就有了一個缺點。五六十年前左右的事實,——因為我最初是想只講到庚子為止的,——單靠記憶怎么能行?有些地理的位置,歷史的年代,有可查考的還可以補訂,家庭個人的事情便無法核對,因為有關係的人八九都是不在了。但是我總還懷著這么一個希望,有哪一位讀者給我幫助,能夠正誤補闕,使這缺點多少補救一點過來。這個願望卻幸能達到一部分,因為我在今年舂問得有機會和仁房義支的族叔冠五先生通信,承他指示出幾處錯誤,還有好些補充,使我能寫成這一節後記,在我是很欣幸,對於讀者也正是很有益處的。冠五叔譜名鳳紀,字官五,後改冠五,小名日朝,是藕琴叔祖的兒子,他在陝西生長,於一九。一年回家,和我們一同住在新台門裡,直至一九一九年台門賣掉為止。他是我們叔輩,但年紀比較要小兩三歲,所以在好些年中,朝叔叔差不多是我們的頂好朋友,在“百草園”中本該講到他,但是我始終想以庚子為界限,所以把關於他的話擱置起來了。他看了《故家》之後,提出些可珍重的意見,依原書頁數寫下,現在也就照樣的抄錄,隨時加上一點必要的按語,以供讀者參考。
六頁:新台門項下說覆盆橋周家派別不很清楚,我以為應該這樣的記述。覆盆橋周家分作三房,叫作致(長房)中(次房)和(小房)三支,本來都住在一個台門裡,即是老台門。後來因生齒日繁,致房又析為智仁勇三個分支,中房也析作恕慎裕三個分支,僅和房丁衰單傳,沒有分支。(按十一世十五老太爺以坶還是由智房承繼過去的,)原有屋宇不敷分配,於是在東昌坊和覆盆橋堍迤南各建住宅一所,台門和廳堂以及廳匾抱對,樣式色澤都和老台門一律。落成後,把致房的智仁兩分支析居東昌坊的新台門內,又把中房的恕慎兩分支析居橋南的過橋台門內,其致房的勇支,中房的裕支連同和房都留居原處即老台門。概括一句話,凡是留在老台門的都是小房。(和房本系小房,勇是致房的小房,裕是中房的小房。)……娶妻,一名阿燮,沒有成家,本來都是錫箔司務,後來不知為何均出外謀生。阿燮一去不返,傳說已做了和尚;阿煥回來過一次,再出去以後就不知去向了。
一四九頁:唐將軍廟在長慶寺南首,廟與寺之間尚隔一關帝廟,不過裡面和寺是走得通的。穆神廟在長慶寺的斜對面,說間壁誤。
一五六頁:魯老太太的放腳是和我的女人謝蕉蔭商量好一同放的。“金魚”在說了放腳是要嫁洋鬼子的話以外,還把她們稱為“妖怪”。金魚的老子(即椒生)也給她們兩人加了“南池大掃帚”的稱號,並責藕琴公家教不嚴,藕琴公卻冷冷的說了一句:“我難道要管媳婦的腳么?”這位老頑固碰了一鼻子灰,就一聲不響的走了。 此外有一條不註明頁數,現在並錄於此,看來或者是該屬於八一頁的吧。這條特別有題目雲“蔣老太太的幽默”:
有一天喬峰到我家來,回去的時候恰巧“金魚”正在大發其呆病,雙手插腰,站在後邊的白板門(藍老太太窗外的那道單扇門)中間,喬峰從他的腋下擦過,“金魚”拿起靠在旁邊的長旱菸袋,向喬峰頭上摑了一下,口說:“見長輩為什麼不叫!”喬峰迴去告訴了蔣老太太,她正在吸旱菸,一聲不響,一邊吸菸,一邊走到神堂下坐下。剛剛“金魚”怒氣沖沖的走出來了,走到蔣老太太的面前,她舉起手裡的長菸袋,向“金魚”頭上摑了一下,也對他說:“見長輩為什麼不叫!你會教訓阿侄,我也會教訓阿侄。”“金魚”趕緊說道:“八媽不要生氣,阿侄錯者,阿侄錯者。”案這個故事當然是真實的吧,雖然我不曾聽到家裡的人講過。這作風也與蔣老太太有點符合。八媽意思那是八伯母,因為介孚公在第十二世中大排行第八,而椒生則是十八,所以蔣老太太該是伯母而不是叔母了。原文注云:喬峰那時大概是十五六歲,那末該是在壬寅癸卯(一九。二至三年)之間吧。
一八五頁:浙江初任教育司長是名鈞業的沈馥生,而不是衡山,大概是由鈞業誤憶到鈞儒吧?案此處本文中所說不誤,我到在杭州頭髮巷的教育司去住過一個多月,看見沈衡山好多次,不會得誤記。沈鈞業雖是紹興人,常聽陳子英說起,卻始終沒有見過面,所以和他是毫無關係的。
一九五四,十,二十。

序言

總序
第一分 百草園
關於百草園
一 從園說起
二 東昌坊口
三 新台門
四 後園
五 園裡的植物
六 園裡的動物
七 園裡的動物二
八 菜蔬
九 曬穀
一○ 園門口
一一 灶頭
一二 廚房的大事件
一三 祭灶
一四 藍門
一五 橘子屋讀書
一六 橘子屋讀書二
一七 立房的三代
一八 白光
一九 子京的末路
二○ 興房的住屋
二一 吃飯間
二二 曾祖母
二三 房間的擺飾
二四 誠房的房客
二五 漫畫與畫譜
二六 煙與酒
二七 兩個明堂
二八 兩個明堂二
二九 廊下與堂前
三○ 伯宜公
三一 介孚公
三二 介孚公二
三三 王府莊
三四 蕩寇志的繡像
三五 娛園
三六 魯家
三七 三味書屋
三八 老壽先生
三九 廣思堂
四○ 賀家武秀才
四一 沈家山羊
四二 童話
四三 祖母
四四 祖母二
四五 關於穿衣服
四六 阿長的結局
四七 阿長的結局二
四八 山海經
四九 山海經二
五○ 仁房的大概
五一 玉田
五二 藏書
五三 抄書
五四 椒生
五五 監督
五六 監督二
五七 軼事
五八 墓碑
五九 講西遊記
六○ 伯升
六一 恆訓
六二 病
六三 大書房
六四 禮房的人們
六五 四七
六六 四七與五十
六七 五十在誠房
六八 誠房之餘
六九 桐生
七○ 桐生二
七一 月如與日如
七二 蘭星
七三 阿有與阿桂
七四 單媽媽
七五 四百年前
七六 台門的敗落
七七 祭祀值年
七八 做忌日
七九 忌日酒
八○ 風俗異同
八一 掃墓
八二 祝文
八三 山頭的花木
八四 上墳船里
八五 祝福
八六 分歲
八七 祭書神
八八 茶水
八九 飯菜
九○ 蒸煮
九一 燈火
九二 燈火二
九三 寒暑
九四 園的最後
第二分 園的內外
一 孔乙己的時代
二 鹹亨的老闆
三 小酒店裡
四 泰山堂里的人
五 水果蓮生
六 傅澄記米店
七 屠家小店
八 長慶寺
九 兩種書房
一○ 禿先生是誰
一一 壽先生
一二 壽先生二
一三 馬面鬼
一四 三個醫生
一五 魯老太太
一六 一幅畫
一七 姑母的事情
一八 丁耀卿
一九 胡韻仙
二○ 秋瑾
二一 袁文藪與蔣抑卮
二二 蔣觀雲
二三 范愛農
二四 蒯若木
二五 周瘦鵑
二六 俟堂與陳師曾
二七 陳師曾的風俗畫
二八 魯迅在S 會館
二九 S 會館的來客
三○ 魯迅與書店
三一 惜花詩
三二 筆述的詩文
三三 筆述的詩文二
第三分 魯迅在東京
一 伏見館
二 中越館
三 中越館二
四 中越館三
五 伍舍
六 校對
七 青木堂
八 學俄文
九 民報社聽講
一○ 民報社聽講二
一一 民報案
一二 蔣抑卮
一三 眼睛石硬
一四 同鄉學生
一五 日常生活
一六 舊書店
一七 服裝
一八 落花生
一九 酒
二○ 矮腳書幾
二一 勁草
二二 河南雜誌
二三 新生
二四 吃茶
二五 看戲
二六 畫譜
二七 花瓶
二八 咳嗽藥
二九 維新號
三○ 諢名
三一 南江堂
三二 德文書
三三 補遺
三四 補遺二
三五 補遺三
第四分 補樹書屋舊事
一 緣起
二 會館
三 樹
四 抄碑的房屋
五 抄碑的目的
六 抄碑的方法
七 貓
八 避辮子兵
九 金心異
一○ 新青年
一一 茶飯
一二 辦公事
一三 益錩與和記
一四 老長班
一五 星期日
後記

名人推薦

周作人的散文為中國第一。
——魯迅
大陸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胡適
周作人先生的讀書筆記最不可及,有其淹博的學識,就沒有他那通達的見地,而胸中通達的,又缺少學識;兩者難得如周先生那樣兼全的。
——朱自清
周先生讀書,沒有半點冬烘氣,懂得體會得,如故交相敘,一句是一句,兩句是兩句,切切實實地說一番。
——曹聚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