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霍克親姓

吹霍克親姓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察哈爾部分支吹霍克親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基本介紹

吹霍克親[吹霍克親、崔霍克勤、闋霍克沁,讀音作chuī huò kè qīn(ㄔㄨㄟ ㄏㄨㄛˋ ㄎㄜˋ ㄑㄧㄣ),滿語為“Cuihokin”]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記載:蒙古族吹霍克親氏,亦稱闋霍克沁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分支,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hokin Hala。

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吹霍克親氏多冠漢姓為霍氏、察氏、何氏、金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吹霍克親氏是蒙古族、滿族共有姓氏,歷史悠久,但今已很少稱呼使用,多漢化為漢姓霍氏、察氏、何氏、金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察哈爾為郡望,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華北、東北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察哈爾:古稱“多羅特”,清朝初期稱“張垣特區”,後以察哈爾蒙古部落命名。是民國時期的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宋、元兩朝時期,該地區稱察哈爾路,歸屬蒙古察哈爾萬戶所轄,其時地域包括河北、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區,主體地域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在清朝時期,察哈爾只是一個特區,治所在張垣(今河北張家口)。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農曆11月,滿清朝廷設定了察哈爾都統署,轄察哈爾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總領旗兵,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爾都統署。察哈爾都統由歷代滿清皇帝特簡(選拔),皆由滿族人擔任,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國僅設的三處都統署之一。察哈爾地區正式建立省制於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治所在張家口(時稱張家口廳)。著名的張自忠將軍曾任察哈爾省主席。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察哈爾改為察哈爾特別區,有六個旗和十一個縣,即張北、多倫、沽源、商都、寶昌、康保、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察哈爾成為一個省,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劃入綏遠省,並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劃入以下十縣: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各旗隸屬於錫林郭勒盟。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3月26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由馮玉祥將軍和吉鴻昌將軍在張家口成立,但自民國二十六~三十四年(公元1937~1945年)被日寇占領,期間成為大蒙奸、蒙古蘇尼特右旗親王察哈爾·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統治的偽蒙疆之一部分,其王庥(德王府)設在張家口城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1952年,察哈爾省廢設,現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也有部分地區劃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堂號

張垣堂:以望立堂,亦稱察哈爾堂、多羅特堂、張家口堂。

歷史名人

吹霍克親·達蘭:(公元?~1636年待考),蒙古族;滿洲正黃旗人,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著名清朝初期將領。吹霍克親·達蘭,原蒙古察哈爾部分支吹霍克親部落首領,在佟·努爾哈赤創建後金政權時,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蒙古喀爾喀等五部尊拜佟·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之後即率部歸附。

在後金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在愛新覺羅·皇太極登帝位的典禮上,最令人掃興的就是朝鮮使臣不拜,這使愛新覺羅·皇太極非常惱怒,因此促成了征伐韓戰的爆發。金天聰元年農曆11月19日,愛新覺羅·皇太極以“朝鮮敗盟逆命”為由,決定發兵三萬征伐實際上還支持明王朝的朝鮮。吹霍克親·達蘭隨從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堂兄愛新覺羅·阿敏、貝勒濟爾哈朗、岳托、阿濟格等人出征朝鮮,在義州戰役中陣亡。愛新覺羅·皇太極追贈其為世爵騎都尉。

註:

騎都尉,軍制官名。漢武帝時始置,晉朝以後歷代沿置。唐朝時期為勛官十二轉之第五轉,相當於從五品武將。宋朝、金國時期沿置。元朝時期為從四品武將。明朝時期文官別稱為“贊治少尹”。清朝時期定為世爵官位,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改拜“他喇布勒哈番”,漢稱還是騎都尉,其職權在輕車都尉、雲騎尉之上,相當於今軍制正師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