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載文

吳載文(1914-1941),原名吳金秋,福建省寧化縣淮土鄉吳陂村人。革命先烈。

早年經歷

吳載文出身在一個非常貧窮的農民家庭,父親吳伙發以抬轎子、打短工為生,有兒女兩個,女孩賣給人當童養媳,但還是無法維持全家生活,只得把祖宗留下僅有一間房屋賣掉,帶著吳載文母子流落到寧化縣城關下東門。為讓吳載文讀書,父親租地種菜,母親給人磨豆腐,起早摸黑拼死拼活,省吃儉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吳載文17歲便說服父母,毅然回到吳陂村參加革命。

投身革命

1930年,投身革命,任寧化縣禾口區蘇維埃政府文書。

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團政治處主任等。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吳載文留在閩西南堅持游擊戰爭,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第一作戰分區一支隊一大隊政治指導員,第七支隊政治處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方紅軍游擊隊組成新四軍。吳載文任新四軍第二支隊政治部總務科科長。

1939年4月,任第4團政治處副主任,後任政治處主任。11月,第4團團部率一個營北渡長江組建新四軍蘇皖支隊,任支隊政治處主任。

1940年7月,蘇皖支隊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吳載文任第3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攻打姜堰和黃橋決戰等重大戰鬥。在黃橋決戰中,率第1營主攻國民黨頑軍第33師師部,活捉其師長。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3團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取消引用第3旅第7團,吳載文仍任政治委員。

1941年2月下旬,日軍對蘇北進行大規模“掃蕩”,國民黨軍韓德勤部乘機夾擊新四軍,以3個團的兵力侵占了風谷村(今屬阜寧縣)、蔣營(今屬建湖縣)等地。4月15日夜,新四軍在交涉無果的情況下進行反擊。4月16日在蔣營戰鬥中身中數彈英勇犧牲 。

英勇犧牲

民國三十年(1941年)二月,李長江投靠日本侵略軍,七團奉命參加討逆戰鬥。吳載文指揮一營從泰州城東面強攻,奪取敵人前沿陣地,使全團順利攻人泰州城,俘敵100多人。四月,日本侵略軍侵占淮安、東台等地,韓德勤乘機占領虹橋、鳳谷村策應日軍。時有國民黨江蘇常備二旅旅長吳漱泉率部占領鹽城縣西部沿盪一帶,並將旅部和一個團駐紮蔣營,極力破壞剛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經常進犯抗日民主根據地,作惡多端。為了掃除抗日障礙,軍部發出殲滅這部頑軍的戰鬥命令。新四軍二旅一部、三旅七團奉命由王必成旅長統一指揮這次戰鬥。七團任務是主攻蔣營敵旅部和一個團。四月十五日深夜十一時發起總攻,七團一營30多條木船秘密前進,吳載文親自指揮團部重機槍連掩護一營向敵人三面交叉的火力陣地--薔薇河與覘河交匯處的十字河口進擊。經過兩小時激戰,一營突破敵軍水網防禦陣地,占領十字河口。

為迅速殲滅敵人,吳載文又親自到一連突擊排指揮戰鬥,擊退敵人三次反撲。正當戰鬥向敵人縱深發展奪取敵人重要交叉火力陣地時,吳載文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7歲。

吳載文遺體安葬在鹽城縣小沙莊。抗戰勝利後,鹽城縣人民政府在小沙莊重新立墓建塔。

1967年,蔣營公社黨委又將烈士遺骨遷葬蔣營烈士陵園。

個人成就

1930年投身革命,任寧化縣禾口區蘇維埃政府文書。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團政治處主任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