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偉

吳洪偉

人與人之間,關乎緣分。 洪偉兄儒雅謙和,好書法、老墨、古琴,書齋號“痴墨琴舍”。 書法、老墨、古琴能陶冶人之性情,變化氣質,一歸乎原真。

吳洪偉,男,1970年生於山東省安丘市,字近菴,號逍遙村居士、痴墨琴舍主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古墨鑑藏家,好古琴。書法作品入展第二、第三屆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北京書法家協會),北京第二屆書法國際雙年展(北京書法家協會),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展覽(中國書法家協會),全國第二屆草書藝術大展(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六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中國書法家協會);曾獲第七屆全國法制宣傳書畫展二等獎(全國普法辦、法制日報社)、楊守敬杯國際書法大展優秀獎(《中國書法》雜誌社)、“井岡之秋”綠洲杯全國書法大展三等獎(江西省書法家協會)、中央國家機關第三屆書畫展一等獎等。
吳洪偉吳洪偉

墨品考據

乾隆程蘭翹紫宵峰墨
仁和勞篤文舊藏。
昌期字階平,號闌翹,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紹濂)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 庚子科探花。累官翰林院侍講學士,直上書房教皇孫。先後典試浙江、廣西、福建。精經學,漢注、唐疏皆琅琅成誦,尤精禮制,朝有大典輒諮詢之。詩雄健典雅,為一時之傑。著有《周禮義疏約貫》10卷、《安玩堂詩文集》20卷。
程昌期考取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一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乾隆五十四年,程昌期出任浙江鄉試副考官。予行正科會試同考官。乾隆五十七年,程昌期出任詹事府贊善,出任廣西鄉試主考官。乾隆六十年,程昌期以侍講任會試同考官。而後,升任侍讀學士。出任山東學政,提督學院。程昌期教子有方。以經傳先導,剖析引入,終究使他的兒子高中,入值南書房。據《安徽通志》列傳五中記載:“恩澤(程昌期的兒子)幼穎異,毀齒經傳皆成誦,尤好讀古書剖析疑。”同縣的曹文埴、金榜也曾交口稱讚他的兒子程恩澤。他們說“此子非凡品也。”乾隆帝對程恩澤說:“你父親的名聲實在令我可敬。你的聲譽,我也有所耳聞。”並且對程昌期的兒子加以鼓勵,效法程昌期。
據學古齋溫德潤手記記載,勞篤文為天津紗廠老闆,近代藏墨家,博金石,擅小楷,精篆刻,著有《篆刻學類要》;在老子道德經研究領域中的著作,為今人視為近代必考。勞氏與周紹良家為三代通家世好,是周紹良父輩至好,周一良的書法導師。兩家在金石收藏上有非常頻繁的交流和互通,津門舊文人中曾傳為佳話,這也可在周家父子叔侄們後來的著述和回憶文章中一窺。現在故宮博物院的珍貴藏墨中有周家捐贈的千餘笏,而勞篤文建國不久便辭世。其家藏古墨經過文革已然所存了了。勞篤文生前最珍愛幾套古墨,有幸得以保存並幾經周折,悉數歸藏寒齋,是一大緣份也。
勞氏藏墨,曾編著手稿本《還硯齋墨錄》,所載墨品凡四百餘笏,記載頗為詳細,其中不乏精品,若方於魯太乙負螭墨、朱一涵雙鳳墨、詹致和封茅社墨等,均稀見之品。另有許多明墨為黠估偽作取新墨刻款以欺之者,如吳鴻漸大國香墨等。《還硯齋墨錄》第三品方於魯石漆八音已歸寒齋秘藏,第二品方於魯太乙負螭墨曾見於勞氏後人,後苦苦追尋不復再見。另其所藏康熙套墨若王麗文松滋十友、吳天章價重雞林芙蓉鏡銹虎等,均有緣歸藏痴墨琴舍。

墨分五彩 琴韻十番

——記痴墨琴舍主人吳洪偉
洪忠良
人與人之間,關乎緣分。我才由鄂西返浙,古琴台之絕響,長江水之悠遠尚未遠去,旋晤痴墨琴舍主人。南北墨場酒場,我晤洪偉兄已數次。因專業與愛好略同,無論在鑒水畫舫悠遊,抑或在京畿高速飈馳,彼此都有話說,甚感暢快。
“琴、棋、書、畫”是歷史上文人雅士之標識,俯仰喘息之所依。嵇康雲:“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當心與琴合,手揮五弦,目送歸鴻之際,何其從容!書為心畫,右軍書法,不激不勵、瀟灑出塵,太宗曰“盡善盡美”。其子獻之,揚其家法,合稱 “二王”,彪炳千秋,法嗣萬代。與中正和平、清微淡遠之古琴,光潤精緻、純淨輕靜之古墨三者,可謂雅逸極致。
洪偉兄儒雅謙和,好書法、老墨、古琴,書齋號“痴墨琴舍”。觀洪偉兄撫龍吟落霞之琴,聞《漁樵問答》、《憶故人》、《陽關三疊》、《酒狂》諸曲,按欲入木,彈欲斷弦,令人遐思。他潛心“二王”一路行草書有年,溫文爾雅,屢進全國書法大展,益見精彩。洪偉兄蓄古墨數百錠,朝夕把玩,與古為鄰,自能出手而不染時俗。其中明墨數笏,清墨五百餘錠,出土漢墨宋墨又十餘丸,尤以宋明道元年巧月造款墨為罕見。古歙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所制紫玉光、惜如金、古隃麋等墨品,“煙香自有龍麝氣”,精模細刻,堪稱獨具神韻,養眼已久,古意自奔赴筆下。墨定其神,調琴自娛,更得以舒其性情。其於古琴蒼古悠揚之間,合於書法之抑揚頓挫,互為取意,枯潤疾徐,落筆作書自能沉靜跌宕,琴聲亦然。如是三者互融互益,以其天賦學養,再日近高人,成就自當不可限量。
傳世法書,頗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之作。古人用墨用紙,無不講究。好墨與好紙一併使用,更是效果凸顯。傳世字畫,線條厚實而剛健,無一絲累贅與黑氣,此乃古代墨塊之功用。今制墨技藝當不輸古人,唯材料有別。現之佳墨,尚得古人筆下之仿佛。若平常所書,墨汁可矣。追比先賢,倘慮於百年而墨色湛湛然者,需在材料上有所用心。我嘗觀林散之書法,在紙墨上似無遺憾,恐與他一生堅持磨墨有關,得墨法而有所創造,百年一人而已。浸淫書法已深,何不追求些許極致也歟?況磨墨亦暢快事也。然宋墨之類,僅屬賞玩也,非輕易磨用者矣。
書法、老墨、古琴能陶冶人之性情,變化氣質,一歸乎原真。在當下快節奏生活時代,我們能從墨香淡雅、琴音悠遠中得到片刻寧靜與平和。於繁囂且壓力日增之現代都市人來說,洪偉兄之雅好,確是深有意義。洪偉兄悠遊於此,幸甚!

古墨藏品

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