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之亂

吳楚之亂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154年發生的一次叛亂,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 發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國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還有當時的皇后——呂后專權等原因。漢景帝平定了王國叛亂,為後來漢武帝繼續清除地方王國的勢力奠定了好的基礎。

事件概述

吳楚“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為首發動的一次同姓王聯合大叛亂。
七國
七國
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吳王劉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劉濞蓄謀叛亂為時已久。這場變亂導火線是,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錯認為吳王劉濞有罪,趁機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就乘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因此很惶恐,先從袁盎議殺了晁錯,想滿足他們“清君側”要求換取他們退兵,但晁錯已死,叛軍不退,還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叛軍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為景帝之弟梁王劉武所阻。至此時,景帝才決心以武力進行鎮壓。他命太尉條侯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三十六將軍,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為東甌王所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詳述

漢初推行的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雖然對恢復社會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形成了為後世稱道的文景之治,但也助長了諸侯王割據勢力的迅速膨脹,最後終於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導致了公開反叛中央政府的吳楚七國之亂.劉邦在消滅了韓信等異姓諸侯王以後,面對廣大的地區,深感無力控制。他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又錯誤地認為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因此,他一面消滅異姓諸侯王,一面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這九個人是:劉邦叔父之子劉賈為荊王、劉邦同父異母弟弟劉交為楚王、劉邦庶長子劉肥為齊王、劉邦次兄劉喜之子劉濞為吳王、劉邦少子劉長為淮南王、劉邦子劉如意為趙王、劉邦子劉恢為梁王、劉邦子劉友為淮陽王、劉邦子劉恆為代王。這九個同姓王占據了全國的大部分土地。當時全國有54個郡,各諸侯國就占了39個,僅齊一國就占有7郡,而歸西漢王朝中央政府管轄的只有15個郡;從戶口構成上看,在全國277萬戶、1300萬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統轄的只有97萬戶、450萬人,僅是全國戶口總數的1/3強。劉邦為防止諸侯王位被異姓篡奪,還特地殺白馬為盟,立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劉邦在世之時,由於這些諸侯王剛剛被封,羽翼未豐,或年齡尚幼,還沒有對中央政府構成威脅。劉邦死後,由於文帝是以諸侯王身份被宗室大臣擁立而登上帝位的,為寵絡劉氏宗室,他又陸續分封了許多諸侯王。此時各諸侯王業已長大,他們在自己封國內的勢力迅速膨脹起來,宮制百官同制京師 ,甚至有的諸侯王不用漢法,自為法令,擬於天子 。這種情況嚴重地削弱了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集權,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後終於釀成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反叛。劉興居是齊王劉肥之子。由於他曾與眾大臣擁立文帝有功,被封為濟北王。但他仍對自己的地位不滿,便於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乘匈奴寇邊、文帝親至太原(今太原市西南)督軍作戰之機,在後方舉兵反叛。文帝聞訊後,立即派柴武率軍10萬前往平叛,同時還下詔宣布叛軍凡投降者一律赦免,並恢復原官職。結果叛軍望風瓦解。八月,劉興居被俘自殺。一場為時僅三個月的叛亂被迅速平息,但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形勢並沒有任何改變。劉興居的反叛只是一個信號,而更大規模的反叛活動接踵而來。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自恃最受高祖劉邦的寵愛,從在封國內數不奉法甚至不用漢法,出入警蹕,稱制,自作法令 發展到準備勾結匈奴和閩越,發兵反叛的地步。文帝發覺以後,廢其王位,流放到蜀郡,劉長在途中絕食而死。劉興居和劉長的兩次叛亂引起了朝中一些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他們紛紛獻計獻策,建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些有識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賈誼。  劉邦先封劉喜為代王,後因匈奴伐代時劉喜棄國而逃,被廢為合陽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立其子劉濞為吳王。賈誼是洛陽人,18歲時以才聞名郡中。文帝即位後被征為博士,逐漸受到器重,20餘歲時即被升遷為太中大夫。文帝還準備授之以公卿之職,後由於受到朝中老臣的阻撓,文帝逐漸疏遠賈誼,將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又改任梁王太傅。賈誼在梁王太傅任內目睹了劉興居和劉長的叛亂後,上疏文帝,痛陳天下形勢。賈誼在這篇後來被稱為《治安策》的著名上疏中,提出漢政權危機四伏,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其中可為痛哭者一,即是指迅速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他說:現在天下雖然顯得還很安定,是因為各諸侯王大多還年齡幼小,漢政權派去的太傅、丞相尚掌握實權。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親兄長之子的劉興居和親弟弟的劉長尚且反叛,數年以後各諸侯王長大,漢政權派去的太傅和丞相皆以年老體弱而被諸侯王的親信所替代,那時如果再出現反叛便很難平定了。賈誼接著指出:從異姓諸侯王的反叛可以看出,大抵強者先反,所以他建議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又不引起巨大的震動,最好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即在諸侯王死後,將其封國分割成數個王國以封其子孫,雖然諸侯王的數量愈來愈多,但每一個封國的面積卻愈來愈小,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強大的中央政權和地方諸侯王之間的關係便如同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並進而歸命天子 。文帝接受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於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分別將淮南王的四個兒子封為列侯;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又將齊國一分為六、淮南一分為三。不過,文帝雖然採取了這些措施,仍然不能有力地阻止諸侯勢力的急劇膨脹。吳王劉濞在惠帝、高后時即利用吳地的鹽鐵之利,招天下亡命者前來鑄錢、煮鹽,牟取暴利。到文帝時,劉濞更是肆無忌憚,其子在京師被皇太子誤殺後,劉濞便心懷怨憤,稱疾不朝。文帝對他百般容忍,甚至賜給他几杖,允許他可以不入朝。但劉濞卻變本加厲。為籠絡人心,他竟保護各地逃到吳國的罪犯,如此者三十餘年,以故能使其眾 。針對這種情況,身為太子家令的穎川人晁錯提出用削奪諸侯封地的辦法抑制其勢力的發展,沒有為文帝所接受。文帝死後,景帝即位,晁錯先後任內史、御史大夫,他再次提醒景帝注意吳王劉濞的動向,建議削奪諸侯的封地。他強調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經過晁錯的建議,景帝下決心在公元前154年以各種罪名先後削去了楚王戊、趙王遂和膠西王卬的部分封地。景帝的這一舉措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被削地的諸侯王們心懷不滿,而未被削地的諸侯王們兔死狐悲,也都惶惶不可終日。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景帝下令削奪吳國的會稽、豫章郡。吳王劉濞聞訊後,串通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六國的諸侯王公開反叛。劉濞徵發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共聚眾30餘萬人,號稱50萬,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由於劉濞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先攻梁,再圍齊,前鋒直指今河南東部。景帝見叛軍來勢兇猛,一時慌了手腳,聽信了袁盎的讒言,將晁錯腰斬,以圖換得吳、楚退兵。但叛亂的諸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但沒有退兵,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劉濞公然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當此之時,景帝才恍然大悟,下決心以武力鎮壓叛亂。太尉周亞夫奉命率36將軍出藍田經武關至洛陽,出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當時正值天寒地凍,叛軍士卒糧盡援絕,終於自行崩潰。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吳王劉濞逃到東越,企圖以東越為據點,待站穩腳跟後再捲土重來,但東越人不願依附劉濞,遂將他誘殺,獻其頭於漢朝。此後,其他諸侯王的叛軍也相繼被擊敗,紛紛投降,叛亂在持續了3個月之後被平息。 吳楚七國之亂表明,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叛亂平息後,景帝下決心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首先,他繼續推行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畫,先後分封了13個皇子為諸侯王。其次,下令取消諸侯王任命封國官吏的權力,並不準他們干預封國內的政治事務。至此,諸侯王國雖仍然存在,卻與郡一樣成為中央直接統轄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了,諸侯王由於失去了政治權力,其身份也和大地主相差無幾。一些血統較遠的諸侯也就與富室無異。

背景

王國勢力強大的局面,是漢高祖劉邦時形成的。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於形勢,分封了異姓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
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
劉邦稱帝後,共有異姓王七人(見異姓諸侯王)。他陸續消滅了除去長沙王吳芮以外的六人。他認為秦祚短促是由於秦不分封子弟的緣故,所以在異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漢初的同姓諸王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乾弱枝強的問題這時並不突出。高祖死後,當權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於受封為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有些國王甚至被摧殘致死。齊王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雖有猜疑,但卻難於處置。齊王肥獻城陽郡地與呂后之女魯元公主,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係,才得以相安無事。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以劉姓諸王與擁劉大臣團結反呂的形式表現出來。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當時齊王肥的2兒子朱虛侯劉章、3兒子東牟侯劉興居宿衛長安。他們暗約其兄齊王劉襄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劉襄繼承帝位。劉襄應約起兵,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出擊。灌嬰屯兵滎陽,與劉襄相約連和,待機共伐諸呂。這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認為代王恆外家薄氏比較可靠,估計不致出現類似諸呂弄權的嚴重問題。於是協定,舍齊王劉襄而立代王恆為帝,即漢文帝。文帝以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漢初所封諸侯王,到這時都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國,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於文帝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為代王,於梁王揖死後徒封梁王。梁國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禁止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是採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舉足輕重的大國析為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為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劉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於一致行動。此外,袁盎、晁錯針對淮南王長驕橫不法,都提出過削藩建議,文帝礙於形勢,沒有實行。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諸呂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恆繼統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則是漢景帝劉啟採納晁錯的《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削奪王國土地。文帝時一再發生王國叛亂。原來,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劉襄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受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前177年,城陽王劉章死去。濟北王劉興居於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的機會,發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長謀反,被廢徒蜀,死於道中。這些事件預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所以賈誼在上漢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嘆說:“今或親弟謀為東帝(按指淮南王長謀反),親兄之子西鄉(向)而擊(按指濟北王興居擬襲滎陽),今吳又見告矣。”

事件起因

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錯所上《削藩策》,下詔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昂六縣,楚王戊東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吳王濞會稽等郡。削藩之舉激起了諸王的強烈反對。吳王濞首先與齊王肥諸子中最強大的膠西王昂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昂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削藩詔傳到吳國,吳王濞立即謀殺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原來參與策劃的諸王中,齊王將閭臨時背約城守,濟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為國內親漢勢力所阻,未得起兵。吳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錯所議削藩的主要對象。他致書諸侯王,聲稱起兵目的是誅晁錯,恢復王國故地,安劉氏社稷。在他的影響和策劃下爆發的這次叛亂,遍及整個關東地區,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吳國始受封於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時在江淮之間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敗走吳越,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壯王無以鎮之,而高祖親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劉濞為吳王。吳國是五十餘城的大國。吳國的彰郡(轄今蘇西南、皖南、浙北之地)產銅,濱海地區產鹽,吳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開山鑄錢、煮海為鹽,所鑄錢流通於整個西漢境內。吳國以船運載,一船相當於北方數十輛車,有較高的運輸能力。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境內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時,吳太子入朝長安,由於博弈爭執,被漢太子劉啟(即以後的景帝)以博局擊殺,引起了漢吳雙方的猜疑,吳王濞自此二十多年託病不朝。文帝為了籠絡吳王濞,賜以几杖,允許不朝。吳王濞驕橫不法,以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圖在政治上取得他們的助力。景帝決心以武力平叛,以輕兵斷絕叛軍糧道,三個月即平定了叛亂。

發展

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眾二十餘萬,還兼領楚國兵。他置糧倉於淮南的東陽,並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餚澠地區活動。吳楚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兵。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建議景帝殺晁錯,恢復王國故土,以換取七國罷兵。景帝在變起倉猝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暫時居於優勢的吳王濞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東帝”的地位,拒不受詔,戰事繼續進行。

結果

在吳楚軍西向攻取洛陽的道路中,景帝弟劉武的封國梁國橫亘其間。吳楚軍破梁軍於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當時周亞夫率漢軍屯於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他不救梁國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截斷吳楚聯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吳軍多是步兵,利於險阻;漢軍多是車騎,利於平地。戰事在淮北平地進行,吳軍居於不利地位。梁國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軍無法越過。吳軍北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周亞夫軍營求戰。結果吳軍一敗塗地,士卒多飢死叛散。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濞率敗卒數千遁走,退保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漢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東越人殺吳王濞。楚王戊也軍敗自殺。吳楚叛亂起於正月,三月即告結束。在齊地,膠西等王國兵圍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諸王或自殺,或伏誅。齊王將閭為漢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殺。在趙地,趙王遂撤兵堅守邯鄲,酈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吳楚兵敗,也不肯入漢邊助趙。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後,還軍與酈寄共同引水灌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遂自殺。

意義

吳楚七國之亂在三個月內全部平息,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同時取消了王國自行任命官吏和徵收賦稅的特權,削減了王國的屬官,王國的丞相改稱為相,國相還負有監察王的使命,規定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稅”,即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王國的地位已與漢郡無異。七國之亂的平定和諸侯王權力的削弱,沉重地打擊了分裂割據勢力,在制度上,基本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時所產生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七國之亂的平定,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所引起的矛盾,並為漢武帝以“推恩策”(見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評價

七國之亂反應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王國勢力威脅基本清除,大大加強了漢朝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也在一定程度常推進了社會經濟的復甦和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