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姓諸侯王

異姓諸侯王

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過程中和建立西漢王朝之初所分封的非劉姓的諸侯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周代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確立了郡縣制。諸子和功臣僅賜以爵祿,不封給土地。儘管如此,分封制的社會基礎並未消除,割地封侯的思想還相當普遍地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當時,齊國的田儋自立為齊王,魏咎立為魏王,韓廣為燕王,武臣為趙王等等。秦朝滅亡後,反秦武裝中力量最強大的項羽,為了鞏固自己的盟主地位,不僅承認了六國貴族並立為王的局面,還自封為西楚霸王,並繼續分封自己的親信為王。於是,形成了所謂十八路諸侯。

異姓諸侯王
中國西漢高祖劉邦楚漢戰爭過程中和建立西漢王朝之初所分封的非劉姓的諸侯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周代以來的分封制,諸子和功臣僅賜以爵祿,不封給土地。儘管如此,分封制的社會基礎並未消除。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紛紛乘反秦之機割地稱王。反秦武裝中力量最強大的項羽,為了鞏固自己的盟主地位,不僅承認了六國貴族並立為王的局面,還自封為西楚霸王,並繼續分封自己的親信為王。於是,形成了所謂18路諸侯。在楚漢戰爭過程中,劉邦為了分化瓦解項羽的勢力,一方面拉攏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張耳、英布、吳芮、臧荼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滿足其重要將領割地分封的要求,陸續封了一些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不是劉姓宗室,故稱為異姓諸侯王。如封韓信為齊王,封英布為淮南王。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共有7人,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異姓諸侯王的封國跨州連郡,又握有重兵,對於中央權力的穩定與鞏固是很大的障礙。漢高祖五年(前202)七月,張耳、吳芮死。不久,燕王臧荼謀反,劉邦親自領兵討平。剩下的4人中,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對西漢王朝的建立立有大功,力量最強,成為漢高祖劉邦的心腹之患。高祖在呂后的協助下,採取了新的對策,一一翦除了異姓諸侯王勢力。7個異姓王中,韓信、彭越、英布先後被殺,另外三個異姓王或逃或廢,最後只剩下勢力最弱的長沙王,因死後無嗣而廢除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