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東[衛生所所長]

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黎塘鎮農業行政村衛生所所長吳振東,是位受人尊重的鄉村醫生,也是土生土長的壯家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壯醫藥 壯醫藥

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黎塘鎮農業行政村衛生所所長吳振東,是位受人尊重的鄉村醫生,也是土生土長的壯家人。

人物生平

吳振東從小就跟著做赤腳醫生的父親上山認藥、採藥。他在讀初、高中時,又有一位老師經常教他中、壯醫藥知識,增加了其對學習中醫藥和民族醫藥興趣。上個世紀60年代,吳振東就讀的中學辦有製藥廠、衛生室,他又是班上的衛生員。有了良好的啟蒙,加之半工半讀,他很快就能採藥為同學治病了。此時,吳振東已對進一步學習中醫藥知識產生了強烈願望。但1972年高中畢業時,他陰差陽錯未被鎮裡推薦上中專衛校,但村委同意他當赤腳醫生。從此,吳振東懷著對學習中醫學和民族醫學的強烈追求,開始了在醫學道路上的艱苦跋涉。壯醫藥是壯族人民祖先在長期與疾病鬥爭的實踐中,所創造獨具特色的民族醫學之一。壯醫藥對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經驗方法,主要是依靠壯醫口授以及少數文字記載世代相傳。

在赤腳醫生工作中,他自費購買了很多醫學書籍、訂購了多種醫學雜誌以供自學參考。為了進一步學習壯醫藥,吳振東拜“廣西草藥王”張超良為師。老師“手把手”地教他識別壯醫用的草藥。為了使吳振東真正掌握壯藥的藥性、藥理及其資源分布,老師還多次帶他到廣西的大瑤山、大苗山、貓兒山、大明山、十萬大山等地識別、採集草藥;經過老師的真心教導和自己的刻苦學習,吳振東掌握了壯醫用的1000多種草藥及其治療常見病,特別是骨科疾病的方法。

1981年,村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合作醫療被解散,吳振東創建了衛生所繼續行醫。同時,為了加強專業知識、提高業務水平,他抓住各種進修、函授機會,參加一些院校舉辦的醫學培訓。他帶著臨床中的疑問、難點,虛心向老師求教,又把學到的知識付諸臨床實踐,從而步上了不斷進步的成才之路。

1985年,為了系統學習中醫學,吳振東報考了光明中醫函授大學。他堅持每年都抽出4個月時間,到南寧市參加面授聽課。經過4年系統的函授學習後,他取得了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中醫診斷學和骨傷科急救學等14門單科合格證書。此後,他把學到的中醫骨科理論與壯醫骨傷科臨床治療相結合,認真地為病人辨證論治,不但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而且通過總結研究,深入整理髮掘了壯醫藥的豐富經驗。孜孜不倦的學習與探索,使吳振東在骨傷科學術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他的《掌指功能支架治療掌指骨折》論文獲全國骨科學首屆經驗交流會優秀論文二等獎,他的《加味十八症合劑治療寒痹》和《加味黑吹風藤合劑治療風痹》兩篇論文入選全國骨關節痹痿專題學術交流會。

為了更好地發掘壯族骨科醫藥遺產,為廣大患者解除骨傷病痛,當地建立了黎塘農業骨科醫院,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聘請已是村衛生所所長的吳振東兼任院長。從此,他以“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為原則,以更大熱情投入了壯醫藥骨科臨床研究,在為風濕、類風濕、頸肩腰腿痛等骨病及骨折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不但發揮壯醫藥治傷接骨的特長,還結合中醫藥理論和引進現代醫技,以提高臨床治療水平。例如,在治療風濕痹症時,吳振東主要以中醫的“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病因學說,根據“三氣”辨證分為熱痹、風痹、寒痹與濕痹,並按症候的主次不同,套用壯醫藥的內服、薰洗、藥浴等進行治療。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專科水平,吳振東還多次前往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等地的中醫院進修學習風濕類疾病中醫理論和臨床診治。隨著學術水平的提高和臨床經驗的豐富,他逐漸從壯醫藥治療風濕類疾病的經驗中,提煉出了理論根據,並發掘整理出一整套內外兼治的臨床方法。現在,吳振東以令人信服的臨床治療水術及嚴格的醫院管理,使黎塘農業骨科醫院發展為有一棟5層醫療大樓,有2台X線機、1台微循環檢查儀、1台全自動骨科腰椎牽引床、多台骨科多功能牽引床等醫療設備,有3名大專、2名中專、11名鄉村醫生中專水平醫務人員隊伍,以民族醫為特色的骨科醫院。

然而,此時吳振東並沒有忘記自己所肩負的為農村衛生服務的重任。為了提高農村民眾的健康水平,解決農民“因病致貧”等問題,他一方面帶領醫務人員們,積極完成村衛生所擔負的計畫免疫任務,同時向村委會倡導恢複合作醫療。終於在1993年,黎塘鎮農業行政村就恢復了合作醫療,農民每人每年集資合作醫療費1.50元,到衛生所診治免30%以上醫藥費。11年來,村衛生所共為參加合作醫療的村民診治17313人次,減免了醫藥費104827.54元。

現在,吳振東擔任著全國骨傷科醫院學術研究會理事等職務,還當選為縣人大代表、黎塘鎮農業行政村黨總支部書記。衛生部、中國農村衛生協會曾授予他全國模範鄉村醫生光榮稱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授予他全國農村基層優秀中醫的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