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復如

1967年他畢業後,吳復如任宜黃縣白竹鄉中心國小校長,組建了白竹鄉文藝宣傳隊,成為當時全縣民眾文化最活躍的鄉鎮。 1969年,吳復如調入宜黃縣文工團任手風琴手,乾起了心愛的老本行。 1976年,他獨立完成了雙人舞《拾稻穗》的音樂創作,參加了全省調演。

吳復如1947年出生在宜黃縣藍水鄉一農民家庭,家境的貧寒使他從小形成了勤奮好學、樂觀堅強的品性。小時候,吳復如總是一邊砍柴放牛,一邊快樂地哼唱著父親教給他的民歌、山歌。國小中學期間,吳復如一直是班上文藝委員,國中一年級開始自學音樂簡譜。國中畢業前夕,他用幾年積攢下來的零花錢,加上父母的微薄“贊助”,買了一把手風琴,從此這把手風琴成了他的最好知音,一直相伴相隨。1964年,吳復如以優異成績考入撫州師範音樂班,那時,校園的走廊內、草坪上、樹林邊,都能聽見吳復如彈奏的琴聲。1967年他畢業後,吳復如任宜黃縣白竹鄉中心國小校長,組建了白竹鄉文藝宣傳隊,成為當時全縣民眾文化最活躍的鄉鎮。1969年,吳復如調入宜黃縣文工團任手風琴手,乾起了心愛的老本行。期間,他有幸結識了省歌舞團專職作曲家解策勵,在解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學編舞作曲,1973年,他與解策勵首次合作,創作了大型歌劇《春苗》和群舞《滅蟲舞》,並參加全省調演,受到行家的一致好評。1976年,他獨立完成了雙人舞《拾稻穗》的音樂創作,參加了全省調演。特別是他作曲的小歌劇《送郎當紅軍》由當時省農墾廳歌舞團在全省各地巡迴演出。1981年,吳復如正式調入宜黃縣文化館工作。從此,他便一頭扎進農村,整整花了三個月,收集採錄了200多首民歌,並很快將188首民歌整理成冊。從那以後,他每年都有2-3首歌曲在省級刊物、電台、電視台刊出或播放,成為當時撫州地區音樂創作貢獻最大者,被地區群藝館稱為“多產音樂工作者”。
這個時候,吳復如的音樂創作逐步進入輝煌時期,他創作的男聲小合唱《她是我倆心中的小星星》榮獲國家計生委“關愛女孩行動征歌賽”三等獎;女聲獨唱《越學心裡越覺甜》和女中音獨唱《農民心中的花》均榮獲省廣播電視廳優秀創作獎,其中《農民心中的花》還編入省廣播電台建台50周年優秀廣播歌曲選;女聲獨唱《唱不盡水鄉風光好》獲省“改革開放20周年征歌”優秀獎;他應原撫州地區文化局之邀,用樂安戲劇曲牌音樂和寺廟音樂,編成雙人舞蹈音樂《雞逗》,該節目榮獲文化部“全國民族民間舞蹈比賽”豐收獎,併入選1996年江西省“廬山之夏”藝術博覽會,同時參加四省(杭州、福州、株洲、撫州)的聯演。 
音樂創作是充滿艱辛的。他經常一個人十天半月“閉關自守”,謝絕妻兒及一切外界打擾,工作到三更半夜。有時兩三天憋不出一個曲調,他就乾脆把稿紙扔進垃圾筒,把大腦“洗”為空白。靈感來了的時候,多半是夢中或半夜,那是他最興奮的時刻,他會立刻開燈、起床,一氣呵成,記下靈感的記憶,第二天彈唱,百分百的成功。
由於吳復如在收集整理民間藝術及民歌音樂創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他先後獲得省文化廳、省藝術規劃領導小組、中國音樂家協會江西分會共同授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收集整理編輯工作優良獎和收集整理編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工作成果獎,以及省文聯授予的收集整理編纂工作先進個人等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