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樞[名醫]

吳式樞[名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式樞,1918年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巍山鎮白坦村人。

簡介

,自小天資聰穎,秉性敦厚,喜讀書而成習,持操守不逾矩。當他1934年畢業於金華中學國中後,父親吳月波先生鑒於當時世道,深知尋常人家子弟,縱然讀到高等文化程度,謀生亦殊不易,唯以醫道濟世,餬口當可無慮。於是,便遣他入杭州高級中學讀德文班。因為,這個德文班,實為那時上海同濟大學預備學校,凡讀完課程畢業的,就可直升同濟大學醫學院。從此,吳式樞便和醫道結上了不解之緣。

事業起步

按照舊學制,讀大學醫科,學制最長。吳式樞直到1947年才畢業。同濟大學醫學院因他學有根抵,行有規範,就留他在校當助教,併兼任附屬醫院——中美醫院(後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所屬長征醫院前身)的內科住院醫師。解放初期,先後調他為上海市傳染病院和第七人民醫院主治醫師。1958年,他回響黨的“西醫學習中醫”號召,專門脫產參加上海市第二屆“西學中”班學習,歷時達兩年零八個月之久,可見他酷愛祖國醫學的火熱一顆心。1963年,他的醫銜晉升至內科副主任醫師。1965年,調上海市針灸研究所領導門診醫療業務和科研工作,名噪滬濱。1972年,上海市成立中醫研究所,他出任該所中醫理論研究空主任。

編著出書

吳式樞早在1951年就編著有《實用臨床檢驗手冊》一書(文通書局版),為從事臨床工作的中青年醫師所喜愛。1959年,他和他的同學數人合著《傳染病手冊》(上海科技出版社版),亦為傳染病醫師與投身防疫工作者所重視。自他專注於中醫理論研究以來,在探索中醫學理論過程中,參以西醫基礎,索細發微,每具匠心;尤對脈象及陰陽實質的探討,多所闡發。曾先後發表有關論文十數篇,散載於國內各醫學期刊,又擔任著指導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幾經科學實驗研究,進而套用血液流變性的分析和心功能測定,證實了中醫的“陰虛”、“陽虛”概念,業非玄言妄論,實具有一系列的體液與流體力學的機制關係,為論證中醫病理生理學中的物質基礎,增添了科學實驗依據。

妙手回春

中醫聽脈 中醫聽脈

吳式樞結合醫理實踐,每多妙手回春。因為他雖然如今是中醫,卻能印證西醫進行診斷,從脈象變化而探知某一臟腑虛實,用以指導臨床實踐,常能得心應手。加以他的學術思想,源本李東垣的脾胃論,故於臨證以調理脾胃為多,扶正為先,深得祖國醫學不同於西方醫術之要諦——“扶正祛邪”的特色。他的用藥規律,除非萬不得已,決不亂投克伐峻厲之品,以防挫傷病人元氣。所以,他在臨證時,也常輔導患者注意平時的體格鍛鍊。在強化體質中以求益壽延年。因為他的針術造詣頗深,故亦常喜以針灸施治,既利節約,又收立竿見影之效,人皆稱便。

1986年夏,聯邦德國烏爾姆大學遠慕其名,特聘吳式樞為客座教授,出國講學。他為該校高年級醫科學生主講針灸療法,操著一口流利的德語,結合解剖、生理、病理知識,進行授課,深受彼邦學子歡迎。以至校方更有續聘他研討“針灸與免疫的關係”之意,屬望他對愛滋病之防治,能夠有所突破。由於國內醫學研究需他回來,才暫緩此議。然而我國醫學界之登德國高等學府講壇開講中國課程者,吳式樞實開其先例。他為祖國爭光,為東陽增榮,可謂當之無愧。

醫家宜重醫德,吳式樞一向謙以處己,誠以待人,用無私的醫術,造福於病人,數十年如一日。粉碎“四人幫”後,他屢回東陽探親,常常順道為鄉人之患者處方解危,每獲“神乎其技”之稱。

吳式樞的夫人蔡似(藕倩),東陽蔡宅人,原供職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夫妻同鄉,鄉誼是尚,伉儷同行,醫德益彰。吳式樞在醫學上的成就,當然也是和其“賢內助”分不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