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蘇村

吳川蘇村

 離吳川市區東北面約6公里,有一條自然村——蘇村,自古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乃吳川市十分出名的一條村莊。

基本信息

概述

離吳川市區東北面約6公里,有一條自然村——蘇村,自古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乃吳川市十分出名的一條村莊。她出名,一是因為她是吳川市最大的一條村莊,相傳擁有一萬二千多人口(官方說法是7000餘人),絕大部分村民姓李,還有為數不多的袁氏;二是因為遠近馳名的蘇村番薯,“蘇村番薯貴過米”,這句話在吳川流行甚廣。下轄村民小組有西邊塘,東邊塘,中間巷,低山,阜頭,賓公等。 蘇村是條有近六百年歷史的古村,村中有一座中學和一座國小,其中蘇村國小是長岐鎮成立最早的一間國小,近期還將投入三百萬元重建校園校舍。學校旁邊是2008年村中某知名人士傾力贊助新落成不久的蘇村禮堂,共投資約一百萬元,頗有氣勢。歷經風雨的仲璋祖祠目前正在維修,祠內古樹參天,文魁扁額和對聯集錦,中廳還掛有孫中山像,題有孫中山革命遺囑詞。旁邊一座萬平祖廟內香火繚繞,曲藝悠揚……而從鑒江分流出來的小東江自茂名而下,從村前穿過,形成遼闊的沖積平原,這裡泥土肥沃,著名的蘇村番薯就產於此。蘇村番薯每年一造,與水稻輪種。堤壩下的千畝魚塘連成一片,白水茫茫,養殖的羅非魚大多出口。
現村容村貌有了質的改變,爛泥路已經成為了歷史名詞,取代的是光潔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吳川市區,而且還開通了開往市區的公車,這在十年前還是不敢想像的。一棟棟嶄新的水泥鋼筋結構居民樓撥地而起,泥磚屋在十年前已經徹底消失。為方便村民日常生活,整修了當年比較破爛的“供銷社市場”,建成了比較現代化的蘇村中心市場,還在西邊塘新增了一個市場,大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四鄰環境

蘇村是遠近聞名的面積遼闊的村落,四鄰如下:東鄰杜村,西鄰同宗同源的藍溪村,北鄰那陵村,南鄰肖山村

蘇村蘇李氏由來

唐朝立國63年之後的兩三年時光里,產生了“二帝四王”之亂的宮庭亂鬥。李淵的眾多子孫,很多人紛紜從首都長安向外地遷移。他的孫子李晟有一支人脈落腳在陝西華山一帶,李晟的後人李仲榮於公元1181年偕子入住吳川長岐王嶺,至今827年,稱為“華山李“。李晟的另一支人脈李穆偕子於公元1214年入住吳川吳陽,第四代遷到黃坡一個沒有地名的處所,至今794年。他們在門前種上三棵柏樹,由此便發生了吳川的“三柏李“。李晟的孫輩有一支人脈初時遷到江西省的廬陵地域,後人李天輿於公元1341年遷來吳川黃坡平澤,至今667年,稱為“平澤李”。今化州雙排樹、牛灣村的李姓居民是平澤李的分支。這是吳川李姓居民來歷的簡況,不再贅述。
明朝初年,在吳川境內的鑒江東岸,如今長岐蘇村的地段有一個只有幾十人的小村子,蘇姓,蘇村便由此得名。公元1408年前後,蘇村一戶殷實人家子弟娶了化州雙排村一戶書香門第的故娘為媳婦。夫妻恩愛,男耕女織。光陰荏苒,日月如梭,過了五六年,才喜得愛子。蘇家喜不自禁,百般呵護,視作掌上明珠。媳婦娘家頻頻傳來口信,催閨女把外甥娃抱給外公外婆疼愛一番,可是蘇家總是以娃娃尚小,往返要走四十里路,娃兒易受風寒染恙為藉口,遲遲不讓媳婦背上孩子探親。眼看小娃子長得象二月的花生幼苗那么可愛,又象三月的黃麻秧那么一個勁地長高了。蘇家媳婦耐不住娘家的催匆匆,那年夏天,便背上已經二歲多的孩子到雙排村探親。這一去,不打緊,生出了難以預料的嚴重效果。
從蘇村步行到化州雙排村,有路二十華里。時逢六月暑天,孩子在母親的背兜里?了兩個多小時,到了外婆家的時候,生出滿身痱子。外婆疼惜,連忙用涼水沖刷,驟熱驟凍就是大人也會生病,何況是小孩呢。當夜小孩便發起高燒。當時醫療落伍,只能請來鄉村黃綠庸醫開些草藥煎灌。兩三天后,孩子病情加重,過了幾天,這棵被蘇家視作掌上名珠的孩子夭折了。蘇家的李氏媳婦哭得死去活來,她的父母黯然神傷,手足無措。她的大嫂一面勸慰著姑姑,一面照顧著兩個幼小的兒子,大嫂一個兒子七八歲,最小的一個只有二歲多。大嫂去做農活時,姑姑照顧著兩個孩子。蘇家媳婦每每抱著這個二歲多的孩子,就感到是抱著本身的親生兒子。當她細心打量著這個外侄時,這孩子更結實,更乖巧,心生莫明的繾綣。大嫂從田間收工回來,不見姑姑把孩子遞還給她,只見姑姑抱著孩子站在村落邊向東眺望。東面二十里外,是她的本家呀!初來時,孩子活蹦活亂跳,轉瞬間,只剩下本身孑然一身,回去如何向公婆和丈夫交待呀!大嫂用力也未能把孩子從姑姑懷裡接過來,小孩用一雙小手緊緊的攬住姑姑的頸脖不放。
大嫂將小孩愛姑姑勝過愛自身的事向公婆說。公婆說此孩子可能同姑姑有緣份。一語點破夢中人,大嫂心想,姑姑遭受如此繁重的打擊,不幫忙她一把,效果不堪假想,既然孩子跟她有緣,就讓孩子跟姑姑去吧,大嫂將想法同明達事理的公婆一說,當即批准。
蘇家媳婦抱著與本身親生兒年齡相仿的外侄回到蘇村,公婆、丈夫左看右看,大驚失色。媳婦只得把實情稟報,並說娘家一家人願將這孩子承接蘇家煙脈。蘇家面對殘酷的事實,苦楚萬分。看著媳婦抱回的外侄,虎頭虎腦的孩子,聰慧聰穎,頓生疼愛,視作己出。
這孩子長大後,取名蘇仲章。蘇仲章得益於先輩遺傳的良好基因,蘇家又極盡培植之能事。蘇仲章在二十來歲加入高州府吳川縣的鄉試,一鳴驚人,國中秀才。少年得志的蘇仲章,越發勤懇,在明朝正統年間,加入廣東省會考,又中舉人。隨即派到高州做官。蘇仲章的孫子在祖父身邊長大,倍受良好的教育和影響,也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考中舉人。祖孫都是舉人一事即時傳遍化州、吳川兩地。高州府派官員、執事抬著賀禮,捷報到蘇村祝願。可是化州雙排村落的李姓人不服,說你蘇仲章本來就是我李家子弟,你孫子自然也是李家後人。不向李家道喜,於情於理都不通。於是,要把蘇仲章、蘇賓都恢復李姓的狀紙告到茂名縣衙(當時化州屬茂名縣)。縣官從來未判過這種案子,一時拿捏不準,蘇、李兩家也爭持不下。茂名縣把案子轉呈高州府。適逢經辦此案的一名檢事(相當於現在的科長)也是姓蘇。他審閱了訴狀和聽取了兩家的陳述後,靈機一動,他勸說蘇、李兩家,不要為此事爭拗了。既然蘇仲章祖孫原是李家人脈,又在蘇家培育長大,就讓他們都姓“蘇李”好了。這一看法,照料了雙方的情感,皆大歡樂。於是吳川在距今570多年前有了一個奇特的姓氏,叫“蘇李”。
自從發生了“蘇李”姓後,人口不多的蘇姓因為各種原由,相繼遷散到外地,只剩下“蘇李”的後人繼續在蘇村繁衍。但蘇村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蘇李”姓人口發展得很快,到了上世紀蘇村發展到西邊塘、東邊塘、賓公、低山四大村子,以及繁衍了蘭溪的邊旦村、中間村、後背山三大村子。共有“蘇李”姓人口5000多人。至今,這幾條村人口超過22000人。上世紀四十年代,茂、化、梅邊區的共產黨書記、區長李雨山把蘇村、蘭溪發展成為革命老區,演繹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抗日名將、廣東省主席李漢魂是黃坡平澤李人氏,他曾三次偕叔父李榮亭等人到化州雙排探望父老鄉親,並指派李榮亭幾次到蘇村探望“蘇李“村民。解放後,“蘇李”姓村民,大部分都寫李姓,也有人寫“蘇李”,各取所便。一般是顯達後稱“蘇李”氏。在族譜上,書“蘇李”氏,也把蘇仲章寫為李仲章。只有大祠堂門前那副楹聯永遠記載著幾百年前那段漂亮的故事:
艱嗣昔年姑養侄
發祥今日李承蘇

當地特產

蘇村番薯

起始與發展
在村邊東江相倚的亞九坡、羅了塘坡、白水塘坡、瓮中坡、車塘坡等5個相連的,面積達8千多畝的低“坡”,河水漲時水汪汪一片,水退時變成一片低地。村民覺得這片肥土“丟荒”十分可惜。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全村大小老幼傾巢而出擔泥造壩,擔出了一條長6公里的大堤,使這5個“坡”變成了“人造田”。

蘇村番薯
由於“人造田”長期受小東江浸沒,因而沉積著一層很厚的泥,沒有砂子。令人稱奇的是白水塘坡里的泥土曬乾後,遇到水就像沙子一樣完全散開。據化驗,“人造田”里的土質鉀含量達43%以上,是番薯生長的必需元素。奇特的栽培方式。
蘇村人在“人造田”上種番薯是從1978年初開始的,當時在“人造田”地勢較高的地方種四、五十畝,獲得成功。
1982年,種植280畝,到1995年突破1300畝。今年達2800畝。
不論種植面積多少,也不論在生產隊時期還是分田到戶階段,該村種植番薯都是統一行動,即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左右全村男女老少一齊在“人造田”上勞作。20多年來,栽培技術經歷了精耕細作,粗耕粗種,嫁接雜交三個時期。
精耕反而不好
蘇村人造出了“人造田”後,最初種植的是稻禾,只是到了1978年初才試種番薯。當年番薯不僅能生長,還特別香甜好吃。那時種植番薯共有6個品種,被村民公認最好吃的是細尾笑品種,以致後來全部都是種這一品種。
這一時期採用傳統的耕作技術:在耕作前,讓土地乾燥,用牛把地犁翻,再用牛耙碎,或用鋤頭砸碎泥片,然後做成一壟一壟的,最後才在壟上種上番薯田。需用水時,統一時間一起用車拉水(若不統一用水,水可能滲到其他地里,影響他人種植)。
這樣種植,反而吃力不討好,番薯產量較低,味不純正。
粗耕粗種
因精耕細作需要人工特別多,且勞作較辛苦,尤其是車水特別吃力。1983年,村裡有了電力抽水機。村民為省事,先抽水浸土,接著用牛把地犁成一壟一壟的,最後就直接栽下番薯苗。想不到,收穫時,產量比以前精耕細作的高了,且番薯表面平滑光亮、味道甘香。經過分析,村民明白:細碎的泥土在雨天時很容易藏水,不利於番薯生長,泥土粗大,在高溫多雨的氣候環境下,水很快就被“疏散”了,土很快乾,產生一乾一濕的環境,對番薯生長非常有利。村民還用一種科學肥(芬蘭肥)給番薯追肥,效果很好。
嫁接雜交
1990年,村民用自己種的品種細尾笑嫁接到湛江白二號雜交,“產”下湛江白三號。雜交後的品種,產量不但增高,而且清脆甘香正味。
然而,經過連續幾年的種植,這一品種又變異了,致使產量較低,果實體型小而有根,味道不正。
睿智的村民又設法把這一難題破解。2000年初,村民用育種方法栽培,效果顯著。在每年收穫番薯大致4-5天后,挑選皮光滑、無根、體態適中的番薯,用刀子在番薯頭上切下—小截,拿到其他地里去育苗。在每年的農曆十月稻禾收穫後,稻田休閒,就把已育出的苗種截下移到稻田裡。每年正月十五左右種薯時節,在稻田裡截取薯苗。
這樣的育種法,對番薯產量質量都有保證。據了解,現在番薯畝產量在2000-3000公斤。個體最大在3.6公斤以上。
吃番薯要講技巧
蘇村番薯的煮法,目前較為流行的有兩種方式:用高壓鍋或普通鍋(鋁鍋、陶鍋)蒸;用微波爐蒸。村童用泥塊堆成地窯子焗熟也非常好吃。
此外,還要掌握番薯的“脾氣”,否則,味道大打折扣。例如,番薯蒸熟後要馬上開蓋;收穫放了兩個星期的番薯最好吃。體形大的不如小的好吃;收穫的番薯貯藏在六個月以上,蒸煮前,要把番薯連續浸水8小時才使其味道不變。
番薯貯藏也要講究技巧。收穫一個月後,番薯水份減少兩成。若不注意保存,味道和肉質就變化。因此,收穫回家裡,就要用石灰粉撒,以防蟲子。一個月後,每天早晚要用水噴濕一次,每個月都要用石灰粉撒一次。這樣,至少可以貯藏一年。
近年來,蘇村番薯已聞名中外。每年有大批中外人士要享一下蘇村番薯口福。若錯過機會,只能望土興嘆。蘇村番薯是一年一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左右種下,到立秋前十天是收穫期的開始,全部收成時間約十天。也就是說,在立秋前幾天到蘇村準能買到番薯。

古蹟

萬平祖廟

萬平祖廟是蘇村重要的歷史遺蹟,始建於明朝初期,對追尋祖先的遷徙有重大的研究意義。最近一次重修時間為上世紀九十年代。重修銘文,摘錄如下:
萬平祖廟位於祠堂之北端,山勢磅礴,地姿深秀。前望金雞出垌,後觀鯉魚躍水。物華天寶,青山環抱;巍巍屹立,凜凜神威。昔廟前樟樹參天,今大榕閉日。四時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黎庶感沾恩澤。人傑地靈,賓公中舉;抗戰勝利,為蘇村榮獲老區立下不殞之功勳。古帶村落屬編萬平里,故廟稱萬平。始建明初,歷今五百餘年,經受漫長歲月之風雨侵襲,雖抗力強勁,也難免天背受傷,桓基傾斜,兆報毀滅。今幸志士仁人倡議喚起萬民鼎力支持,捐資贊助,修建萬平,顏面一新。特刻碑記載 ,以啟後人。千秋誌慶,萬福永承

仲璋祖祠

目前整修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