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歌舞圖軸

吳偉歌舞圖軸

《歌舞圖》軸,明,吳偉繪,紙本,墨筆,縱118.9cm,橫64.9cm。 此圖真實地反映了文士狎妓觀舞的場景。 此圖為吳偉45歲時所作。

吳偉歌舞圖軸

《歌舞圖》軸,明,吳偉繪,紙本,墨筆,縱118.9cm,橫64.9cm。
無作者款識。右下角鈐“小仙吳偉”朱文方印。畫幅上方有明祝枝山、唐寅、九華遺士、金庭居士、七一居士、髯九翁六家題。鈐祝枝山“允明”、唐寅“唐伯虎”等印及清內府鑑藏印“乾隆御覽之寶”、“御書房鑑藏寶”、“石渠寶笈”、“宣統御覽之寶”等,總計10方。
此圖真實地反映了文士狎妓觀舞的場景。狎客們與二女妓圍坐一周,神態各異。狎客或側首細品,或低頭凝視,或舉目靜觀,或捻須沉思。陪坐的女妓或機械地執板伴奏,或心不在焉地籠袖而坐,與狎客們專注的神情形成鮮明的對比。據畫幅上唐寅墨款“吳門唐寅題李奴奴歌舞圖,時弘治癸亥三月下旬,李奴奴十歲”可知,圈中翩翩起舞者是年方滿10歲、但已為妓數載的李奴奴。明代是青樓業昌盛的時期,一方面資本主義萌芽逐漸興起,都市經濟日益壯大,商品市場迅速成長,為青樓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腐敗的明政府實行罰良為娼的政策,並在金陵(即南京)官辦著名的十六樓(妓院):南市、北市、鶴鳴、醉仙等,促使包括李奴奴在內的眾多女子在遭遇各種生活的不幸後淪落青樓而成為玩物。鑒於青樓文化的興盛,吳偉、唐寅等許多極富才情、仕途失意的畫家紛紛飲酒狎妓,試圖通過游妓來擺脫失意的鬱悶和倫理的負擔,獲得心理的平衡與精神的鬆弛。他們對於自己的放浪行為並不加以掩示,唐寅自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章及吳偉所創作的此圖,都意在表明自己以游妓為榮耀、玩世不恭的人生觀。
此圖為吳偉45歲時所作。在表現技法上與《武陵春圖》相近,屬於細筆白描人物畫。構圖簡約明了,主體人物突出,無繁複的景致烘托,僅通過人物生動的情態舉止及其間的相互呼應抒發出富有生活情趣的詩意。
清內府《石渠寶笈》著錄。
撰稿人:李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