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士

吳偉士認為心理學應研究整個人的全部活動,不應該只研究意識或只研究行為。 吳偉士力求理解人的心理的因果機制,以及決定內驅力的動力刺激或情境,提出了他的動力心理學。 他自稱為動力心理學家,但他首先是機能心理學家,而且也許是廣義機能主義的最理想的代表人物。

偉士(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1869-1962)(1869-1962)1869年10月17日生於麻省,先後師從詹姆士和卡特爾,並成為卡特爾的接班人。一生著述頗豐,活躍在心理學界長達七十餘年,並影響了幾代學生。其主要著作有《動力心理學》(1917)、《心理學》(1920年初版,1947年第五版)、《現代心理學流派》(1938、1948,1964與舍漢合著再版)、《實驗心理學》(1938、1959)及《行為動力學》(1958)等。鑒於他對心理學所作的重要貢獻,1956年,他被美國心理學基金會授予該會的第一枚金質獎章。 美國哥倫比亞學派的主要代表,既是機能主義心理家,也是動力心理學家。提出動力心理學,把人的整個活動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強調人的內在條件、經驗在行為發生中的重要作用,對心理與生理的關係問題從巨觀上做了界定。
心理學觀點
吳偉士認為心理學應研究整個人的全部活動,不應該只研究意識或只研究行為。由此,他認為,外部刺激和外部反應是通過對行為的客觀觀察就可以發現的,但是人的內部發生的東西,只有通過內省才可以認識。因而他既承認內省法,又主張充分利用客觀觀察法和實驗法。
吳偉士力求理解人的心理的因果機制,以及決定內驅力的動力刺激或情境,提出了他的動力心理學。他認為,人的活動有兩個方面,即內驅力和機制。機制是內驅力得以滿足的外在行為方式,內驅力是激發機制的內在條件。內驅力可以發動機制,但機制經過多次發動後也可以轉化為內驅力。
在心理過程和生理過程上,吳偉士認為兩者是不平行的,是對同一過程的不同的科學描述,因此心理過程與生理過程是有區別的,生理學的描寫不能代替心理學的敘述。
儘管吳偉士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派別,但他具有強烈的機能主義傾向。他自稱為動力心理學家,但他首先是機能心理學家,而且也許是廣義機能主義的最理想的代表人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