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文學

吠陀文學

“吠陀”一詞,是印度古語的譯音,含知識和智慧的意思。吠陀文學 指早期的以“吠陀”為名的文獻集及其所附錄的文獻,所用語言較古典梵語為古老,語形變化的分歧較多,稱為吠陀語,但較晚的文獻的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這些文獻並不都是文學作品,有不少是記錄上古時期的巫術、宗教、禮儀、風俗、社會思想、哲學等活動的文獻。作為書名,《吠陀》特指印度上古時期一些文獻的總稱,是流行於上古印度各民族的頌神詩歌和宗教詩歌。《吠陀》包括本集和附錄兩部分。

由來

吠陀文學吠陀文學

“吠陀”原是“知識”或“學問”之意,後來經過宗教化的解釋,轉化為“聖典”或“聖經”之意。作為書名,它是古代印度一些文獻的總稱。

《吠陀本集》,就是指印度以“吠陀”命名的最古老的四大詩歌總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詩集,《阿闥婆吠陀》也是詩集,但年代較晚。《娑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俳上曲演唱的集子,《夜柔吠陀》說明如何套用《梨俱吠陀》進行祭祀。《梨俱吠陀》主要用於對神的歌頌,文學價值最高,《阿闥婆吠陀》則主要用於驅災鎮邪,文學價值次之。

在古印度“文學”和“文獻”同義,所以“吠陀文學”就有了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就是指四大吠陀本集;廣義則是指婆羅門對《吠陀本集》進行注釋或解說而產生的各種文獻,一般稱作“吠陀文獻”,如《梵書》、《奧義書》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