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舟之魚

吞舟之魚

吞舟之魚作賓語;多用於比喻句,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基本信息

成語 吞舟之魚
發音 tūn zhōu zhī yú

解釋

能吞舟的大。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出處

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史記·酷吏列傳序》:“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艾安。” 示例 《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史記·酷吏列傳序》:“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艾安。”
吾頓八紘之網以收之,即或漏~,而已暴腮斷鰭,頹然老矣。 ★嚴復論世變之亟
長鯨駕空海波立——眾說吞舟之魚
我國古書上記載,海里有特大的魚。大到什麼程度?說有一次船員看到一個小島,船靠過去,人都爬上島,還未站穩,那島卻一翻身沉下去了,原來這是一條大魚。清代李調元的《南越筆記》就是這么寫的:“海(魚酉)出,長亘出里,牡蠣蚌贏積其背,(山聿)(山兀)如山,舟人誤以為島嶼,就之往往傾覆。晝噴水為潮為汐,夜噴火,海面盡赤,望之如雨火。”還有更大的:說有一次,人們正好看到大魚張口,就好像看見三個太陽,其中一個是真太陽,兩個是魚眼;看到一群白色山峰,那是魚的牙齒。《智度論》書上就是這么寫的:“昔有五百估客,下海采寶,值摩伽羅魚王開口,見三日出,白山羅列,一是實日,兩是魚眼,白山是魚齒,眼如日月,鼻如大山,口如赤谷。”還有更大的:說人乘船航行,碰見大魚,第一天見到魚頭,航行了七天才見以魚的尾。《玄中記》就這么說的:“東方之大者東海魚蔫,一日逢魚頭,七日逢魚尾,三日則碧海為之變赤。”再大的還有:說人和船都開進魚的肚子裡去了竟未發現,還逍遙自在,魚也未有覺察,也優哉游哉。古書《東軒筆錄》里就說:“魚不知舟在腹中,其樂也融融;人不知舟在腹中,其樂也泄泄。”另有《秘閣閒談》一書中記載:“李崇矩見海上沙島有大魚,剖其腹,得一艇船兼三死人,衣服猶備。”
什麼魚有這么大?是鯨魚!唐·韓愈《海水》:“海有吞舟鯨,鄧有垂天鵬。”宋·辛棄疾:“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上文中所說的“海(魚酉)”、“摩伽羅魚”都是鯨的別稱。什麼鯨會有這么大?當然,鯨是龐然大物,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古代,對這種無與倫比的巨獸還了解不多的情況下,難免會有幾分畏懼,因而會產生幾分誇大、幾分想像、幾分失真。但根據古書的其他記載判斷,這些無疑是指鯨。《嶺表錄異》說:“每歲廣州常發船舶過安南貿易……路經調黎深闊處,見十餘山或山或沒,初甚訝之,篙工曰非山島,(魚酉)魚北也。果見雙目閃爍……忽雨脈沐。舟子曰此(魚酉)魚噴氣,水散於空,風勢吹來若雨耳。”就是說疝船經過海南島,看見有十餘座山,船工告訴他那不是山,那是鯨的背部。元稹:“海(魚酉)露背積滄溟,海波分作兩處生。”古書上說“鯨從京,京大也。”雙說“絕高謂之京”,用京形容大的東西,鯨被看作海中的“大魚”就稱京魚以後加魚字偏旁而成鯨,這就是鯨魚一稱的由來。反過來,鯨又被借來形容其他大的東西,如大海叫鯨浦,大河稱鯨川,巨浪稱鯨波,大船叫鯨舟,甚至大盜稱鯨寇,侵略稱鯨吞等。
鯨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大的首推藍鯨。藍鯨是地球上有史以來出來過的最大動物,連已滅絕的巨大恐龍也望塵莫及。藍鯨可以長到33米長,190噸重。一條100米長的跑道只要3頭鯨接起來就擺滿了,載重5噸的汽車需要40輛才能拖得動它。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大象,按每頭大象重5噸計算,38頭大象才相當於一頭藍鯨;要和黃牛比差得就更大了,一頭黃牛按1噸重諸,一頭藍鯨就等於190頭黃牛。想想看,藍鯨的一條舌頭就有4噸重,這樣的大傢伙的確是露出背來像小島、露出頭來像座山。難怪有人蓋房子就用它的肋骨當梁用。鯨是哺乳動物,是獸而不魚,雖然樣子像魚,也俗稱鯨魚,但其恆定的體溫,胎生、哺乳的生殖方式和魚類迥然有別。古人說它是魚中之王,住在海底洞穴里,它一出洞,海水就下去,形成低潮,它一沉到海底,就使海水漲起來,水位升高,就形成漲潮;它每天定時出沒,於是潮汐漲落也很規律。這種說法當然是誤解:鯨既然是獸,就需要用肺呼吸空氣,所以它必須不斷地浮到水面上換氣,當它往外呼氣時,兩個朝上開的大鼻孔一張開,就把剛灌進去的水一起噴出來,形成霧柱,就像大海的噴泉,可以高達10多米,非常壯觀。古書上說的“風勢吹來若雨耳”,就是指的這個。它的個頭再大,其沉浮也與海水漲落毫不相關。
這么大的傢伙,大嘴一張把十幾個成年人叼進嘴裡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古人稱它為吞舟之魚,不僅是人,連船也能一起吞進去。實際上此言差矣,這只是人們的猜測或推理。它不但不吃人,連大魚都不吃。它性情溫順,有與其他動物爭食,專選其他大型動物不屑一顧的小魚小蝦吃。但它的飯量的確是很大的,一天要吃四五噸小蝦。
這么大的動物吃幾厘米長的小蝦,若一隻一隻去捉,步定要餓死。它有一種妙法,就是過濾,就像用網捕魚一樣,張開大口把大量海水吞入口內,然後口一閉,壓出海水,濾下食物,一抬舌頭咽了下去。它一張口,一次就能過濾100噸水,所以古詩上說:“飲如長鯨吸百川。”為了提高過濾效率,它嘴裡不長牙齒,上齶兩側各有兩排須,側面看就像梳頭的梳子一樣,須間的縫很小,只能讓海水通過,小魚小蝦通不過。它的食道很細,就是大些的魚也咽不進去,所以即使人進了它的口內也是咽不下去的,因此它不可能吃人。
當然並非所有的鯨嘴裡都長須,有一些則長牙齒。這樣,鯨類中凡嘴裡長須而不長牙齒者就叫鬚鯨,而長牙齒不長須的就叫齒鯨。鬚鯨個頭都很大,但種類少,只有11種。齒鯨多數都較小,但種類多,有70多種。鬚鯨中從個頭上說排號第二的是長鬚鯨,長可達27米,重60噸;座頭鯨長18米,重64噸;灰鯨長15米,重17噸;北極露脊鯨長21米,114噸重;最小的小鬚鯨長也有10米長,近5噸重。
鯨只有生活在海洋這得天獨厚的環境裡才能長得這么大。一則海水給提供了巨大的浮力,鯨自由自在地沐浴在海水之中,基本上處於失重狀態,只需要化費點游泳的力氣,就可以驅動身體“乘長風破萬里浪,駕巨浪而自由沉浮”。正所謂“取從萬里鯨波路”(陸游),“敢羨鯨游天地”(陳造)。如果它到陸地上來,需要有多粗的腿才能把這100多噸重的身軀支撐起來?按照物理法則推斷:陸上動物的身體超過一定重量,腿就支撐不住了,所以陸上的動物都不會長的很大。二則海里的食物豐富,尤其它選擇了小魚小蝦作食物,它們的數量多,特別是很多其他較大的動物都不願意吃,或嫌吃起來太費勁,所以競爭的對手少;少蝦的個體雖小,但常言說積沙成丘,一粒粒小沙子積起來都可以堆積成山,小蝦多了也是很可觀的。如在南極的夏季,磷蝦多的時候能使那裡大片的海水變成紅色,簡直像肉湯一樣。所以每到夏季,大批巨鯨往往不遠千里萬里向那裡游去,在那裡可以飽食終日,養得膘肥肉胖。鯨的皮下能積累起一層厚厚的脂肪,就像肥肉的膘。鯨的這層膘厚得很,有的竟有半米厚,既儲存了能量,又利於它保暖。
由於鯨的周身是寶,使它價值連城,所以人們競相獵捕。“鑄就倚天劍,跨海斬長鯨”,人們爭斧其肉:取其肉食之,用它的油作工業原料、皮製革、須作工藝品、內臟及骨提煉生物製品或作肥料。所以,使很多鯨瀕於滅絕,國際捕鯨委員會不得不表決停止商業性捕鯨,以挽救巨鯨於危亡之中。
這些巨大的動物一旦滅絕了,世世代代的人們就再也見不到它了,這是多么令人痛心和後悔晚矣的事,所以我們一定要共同努力保護它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