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斜山

向斜山

向斜山(syncline mountain)是指與向斜構造相一致的山。即發育在向斜部位的山體。向斜兩翼如為鬆軟的老岩層,易被侵蝕,而核心部位為新岩層,侵蝕較慢,其堅硬岩層突露,高出背斜谷成為山。

主要特徵

向斜是指是一種向下凹曲的褶曲,其核部由新岩層組成,自核部向兩翼岩層由新變老。向斜形成之初是地形上的低地,但側翼經差異風化剝蝕亦可成為高地,也就是向斜山。依據岩層的新老順序(內新外老)才能正確識別向斜構造。向斜山即為發育在向斜部位的山體。向斜的兩翼如果是鬆軟的老岩層,則易被侵蝕,而核心部位為新岩層,則侵蝕較慢,因此其堅硬岩層突露,高出背斜谷形成山體。例如中國浙江杭州的飛來峰。

原理

在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向斜,一種是背斜。從形態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因此,從地形的原始形態看,向斜成為谷地。但是,由於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經長期侵蝕後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的背斜卻會因岩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谷地。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岩層新老關係來確定一個褶皺是背斜還是向斜,而不能單憑地表形態來判斷。

形成原因

分析向斜山與背斜谷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背斜的剝蝕速度較向斜為快。背斜軸部裂隙發育,岩石較為破碎,而且地形突現,處於相對抬升地區,有利於剝蝕作用進行。如果褶曲的上層岩石堅硬、如石灰岩、砂岩,下層岩石較弱,如頁岩、泥岩,強烈的剝蝕作用,便首先切開其上層,一旦剝蝕到下層,其破壞速度益為增快。與此相反,向斜軸部岩層較為完整,並常有剝蝕產物在軸部堆積,起到保護作用。當背斜剝蝕到和向斜持平時,向斜軸部的剝蝕速度遠較背斜軸部為慢。

實例

南京附近地形倒置現象十分普遍,尤以幕府山附近為典型。這裡背斜軸部常出露志留紀頁岩,岩性較軟,成為寬闊的谷地,如鐵石崗與豬頭山之間的寬谷。向斜軸部常為三疊紀石灰岩,岩性堅硬,成為山脊,如煤炭山、豬頭山。背斜谷與向斜山之間的相對高差可達200一300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