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麥田守望者

名著麥田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 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

簡介

1《麥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作者是捷羅姆·大衛·塞林格(J. D. Sallinger)191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早年參過軍,這部小說是他目前出版的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出版於1951年。

麥田守望者麥田守望者
麥田守望者
《麥》一發表就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同時也使作者舉國聞名,因為一些評論家譴責這部小說為非嚴肅文學,該書曾經被某些社團列為禁書,隨後還成為文學〈第一修正案〉的權利、審查、猥褻等問題的辯論中心。 書籍封面(3張)評價

這本小說雖然爭議很大,仍然受到大批讀者的喜愛,它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暢銷書之一。這部小說帶有作者年輕時一段自傳的性質,小說講述了一個16歲少年,霍爾頓·考爾菲德(Holden Caulfield),在聖誕節假前際因為5門功課有四門不及格被學校開除後,在極度壓抑、頹廢、矛盾中度過的幾天經歷。早熟但幼稚的霍爾頓發現現實世界的醜惡跟他理想的童年世界的“純真”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虛偽後沉湎於理想、純真的童年世界裡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個“純真”保護神,最後精神幾乎崩潰,被送進一家精神病醫院療養。在醫院療養康復中他以第一人稱敘述了自己的故事。

主題

《麥》客觀又深刻地指出了青少年在成長過成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如酗酒、功課壓力、精神壓抑、性行為等。後來人們流行把鴨嘴帽反戴,正是由於模仿小說裡面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

麥田守望者
塞林格塞林格
塞林格
作者:塞林格(JD Salinger) 出 處: 發布時間:2005-06-28
作名名稱:麥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寫真(2張)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家長們和文學界也對這本書展開爭論。有認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對生活的認識,對醜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促使他們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成年人通過這本書也可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壞書,主人公讀書不用功,還抽菸、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因此應該禁止。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本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仿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格複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芯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菸、酗酒、打架、調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為成人社會裡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連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師,後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二次大戰後,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複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衝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小說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識流”,兩者得到了巧妙的結合。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避瑣碎,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和俚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達到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激起共鳴和思索,激起聯想和反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