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

吉蘭-巴雷綜合徵(GBS)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徵,是以周圍神經和神經根的脫髓鞘病變及小血管炎性細胞浸潤為病理特點的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病,經典型的GBS稱為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AIDP),臨床表現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

基本信息

病因

病因尚未充分闡明。約70%的GBS患者發病前8周內有前驅感染史,通常見於病前1~2周,少數患者有手術史或疫苗接種史。空腸彎曲菌(CJ)感染最常見,約占30%,腹瀉為前驅症狀的GBS患者CJ感染率高達85%,常與急性運動軸索型神經病(AMAN)有關。CJ感染潛伏期為24~72小時,腹瀉初為水樣便,以後出現膿血便,高峰期24~48小時,1周左右恢復。患者常在腹瀉停止後發病,約50%的CJ腸炎患者腹瀉2周后就不能分離出細菌。

巨細胞病毒(CMV)感染與嚴重感覺型GBS有關,多數患者較年輕,發病症狀嚴重,常出現呼吸肌麻痹,腦神經及感覺受累多見,與GM2抗體關係密切,抗CMV的IgM抗體和冷凝集抗體滴度增高,觀察發現CMV感染的GBS有群發現象。發生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發病前後的GBS常伴EB病毒(EBV)感染。肺炎支原體(MP)感染的GBS患者年齡較輕。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GBS發生率顯著高於非HBV感染組。另外亦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及Lyme病的報導。

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起病前1~4周可有胃腸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狀或疫苗接種史。急性或亞急性起病;首發症狀為肌無力,多於數日至2周發展至高峰,常見類型為上升性麻痹,首先出現對稱性兩腿無力,典型者在數小時或短短數天后無力從下肢上升至軀幹、上肢或累及腦神經。下肢較上肢更易受累,肢體呈弛緩性癱瘓,腱反射降低或消失,通常在發病早期數天內患者即出現腱反射消失,部分患者輕度肌萎縮,長期臥床可出現廢用性肌萎縮。除極少數復發病例,所有類型AIDP患者均呈單相病程,多在發病4周時肌無力開始恢復。感覺障礙一般比運動障礙為輕,表現為肢體遠端感覺異常如燒灼、麻木、刺痛和不適感等,以及手套襪子樣感覺減退,可先於癱瘓或與之同時出現,也可無感覺障礙。約30%的患者可有肌痛,尤其是腓腸肌的壓痛。約50%的患者出現雙側面癱,後組顱神經也常受累,造成延髓支配的肌肉無力,並導致清除分泌物及維持氣道通暢的困難。自主神經症狀常見皮膚潮紅、發作性面部發紅、出汗增多、心動過速、手足腫脹及營養障礙等;交感神經受損出現Horner征、體溫調節障礙、胃擴張和腸梗阻等;膀胱功能障礙通常僅發生於嚴重病例,且一般為一過性。

根據臨床表現、病理及電生理表現,將GBS分為以下類型:

1.急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神經病(AIDP)

是GBS中最常見的類型,也稱經典型GBS,主要病變為多發神經病和周圍神經節段性脫髓鞘。

2.急性運動軸索性神經病(AMAN)

AMAN以廣泛的運動腦神經纖維和脊神經前根及運動纖維軸索病變為主。

3.急性運動感覺軸索性神經病(AMSAN)

AMSAN以廣泛神經根和周圍神經的運動與感覺纖維的軸索變性為主。

4.MillerFisher綜合徵(MFS)

與經典GBS不同,以眼肌麻痹、共濟失調和腱反射消失為主要臨床特點。

5.急性泛自主神經病

較少見,以自主神經受累為主。

6.急性感覺神經病(ASN)

少見,以感覺神經受累為主。

檢查

腦脊液出現蛋白-細胞分離現象是GBS的特徵之一,即蛋白水平升高而細胞數正常;病初CSF蛋白正常,通常在第一周末蛋白水平升高,臨床症狀穩定後蛋白仍可繼續升高,發病後3~6周達高峰,遷延不愈患者CSF蛋白可高達20g/L,是神經根病變導致根袖吸收蛋白障礙。白細胞計數一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