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中國小實驗室及其多功能教室建設和儀器配備標準(試行)

2.4.2條 3.4.2條 6.4.2條

(吉林省教育廳 吉教裝備字[2004]11號 2004年3月26日)

第一章 總 則

1.0.1條 中國小實驗室及其功能教室是學校必備的設施,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教育技術裝備是學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重要條件之一。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和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小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意見》等檔案的要求,鞏固和提高“普九”“普實”成果,加快我省教育技術裝備現代化的步伐,全面提高全省中國小教育技術裝備水平。特制定《吉林省普通中國小實驗室及其多功能教室建設標準和儀器配備標準(試行)》(簡稱建設標準)。
1.0.2條 中國小教育技術裝備主要是指在教育技術裝備工作中的建設、配備、管理和使用,包括基礎性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和現代化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兩方面。基礎性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建設與配備,主要包含:理科實驗室、地理室、科技活動室、勞動技術室、圖書室(館)、衛生室、音體美類和文科類專用功能教室等的建設與配備。現代化教育技術裝備的建設與配備是指計算機網路、多媒體、現代化通訊等科學技術。主要包含:計算機室、語音室、多媒體電教室、電子備課室、電子圖書閱覽室等專用功能教室和校園廣播、閉路電視,校園計算機網路等系統。
1.0.3條 “建設標準”是結合普通高中和九年義務教育新的課程標準、新教材和信息技術課程,在進行充分調查、測算、論證的基礎上,既考慮到與“普九”“普實”標準的銜接,又考慮到我省實驗室及多功能教室建設的發展,參照GB102—2002國家標準而制定的。該標準作為我省中國小進行實驗室及多功能教室建設的總體規劃和改建、新建的基本依據。

第二章 實驗室及其多功能教室建設

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既要滿足現實需要 又要考慮長遠

發展
2.1.1條 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要滿足新的課程標準、新教材和信息技術課程對教育技術裝備提出的要求,引導學生從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過渡。
2.1.2條 適應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需要。新的科學知識必然反映到教材中來。教育技術裝備工作要充分考慮科學發展趨勢,經濟建設對人才需求的趨勢。
2.1.3條 要有發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在新建、改建實驗室及其功能教室時,建築設計要符合規範化要求,結構與布局要合理、科學、實用、美觀,杜絕不合理、不適用、不符合未來發展需要的盲目建設。

第二節 節約資金 保證質量

2.2.1條 建設要採用新工藝、新技術、精心設計、精心施工,要講究實效,確保質量。
2.2.2條 要精打細算,發揚艱苦創業精神,挖掘內部潛力,少花錢多辦事。
2.2.3條 堅持主渠道與多渠道相結合,多方籌集資金,群策群力辦好現代化教育技術裝備事業。

第三節 適合學生特點 符合教育原理

2.3.1條 在設計布置實驗室及其多功能教室時,要充分考慮青少年學生年齡、身體和心理特點,適應德、智、體、美、勞等教育原理,使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的成長。
2.3.2條 教育技術裝備部門要為學校開展探究式學習和實踐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使教師便於教學和指導,使學生便於學習和操作。
2.3.3條 要創造符合國家規定的學生衛生標準,採光、通風、實驗桌椅的功能、尺寸、每座的面積、座位和黑板的距離、設施和布置要適合學生的身材,以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第四節 提供實驗條件 提高使用效益

2.4.1條 根據各學科特點,為提倡探究式學習提供充分的實驗條件,保證完成實驗教學任務。
2.4.2條 在完成實驗教學任務外,還應對學生延長開放實驗室及其功能教室的時間,有計畫、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課外實驗和科技活動,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2.4.3條 實驗室及其功能教室不得挪用擠占,不得兼作其它活動場所,充分發揮專用教室的作用。
2.4.4條 各學科每間實驗室及專用教室應配備1名實驗技術管理人員。並經培訓持證上崗。

第五節 注意安全 確保師生健康

2.5.1條 實驗室及其功能教室要有安全措施。房門加固上鎖,貴重儀器柜上鎖,要有防火設備,排風裝置和毒氣櫃。
2.5.2條 對於易燃易爆、強腐蝕和劇毒藥品要有危險藥品櫃(窯)等設施;對劇毒和危險藥品,要由二人負責保管。對化學實驗的廢液、廢氣的處理要有妥善措施,防止環境污染;水電設計要安全合理,防止事故發生。

第六節 示範性和省、市、縣重點普通學校

2.6.1條 實用性:必須能滿足新教材的需要,能滿足基礎教育和現代化教育的需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使學生了解、掌握更多的現代化信息,為學生今後從事現代化建設事業奠定紮實的基礎。
2.6.2條 先進性:教育技術裝備應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所裝備的各種儀器設備的質量、檔次、科技含量都應高於其它學校,具有明顯的優勢和一定的超前性,以滿足現代化建設和現代化教育教學需要,確實能起到示範的作用。
2.6.3條 輻射性:教育技術裝備條件除能滿足本校教育教學需要外,還應充分發揮裝備優勢,在一定程度上為周邊學校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帶動其它學校實踐教學的深入開展,促進教育事業整體發展。

第七節 城市和城鎮一般學校要求

2.7.1條 按2000年配備目錄一類標準配齊教學需要的基礎儀器設備,並不斷更新、最佳化各學科先進的儀器設備,以適應和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2.7.2條 逐步實現教育技術裝備的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有條件的學校可提高標準和檔次。
第八節 農村學校要求
2.8.1條 按2000年配備目錄二類標準配齊教學需要的基礎儀器設備,並不斷更新、最佳化各學科先進的儀器設備,適應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適應高中階段教育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8.2條 有條件的學校可提高標準,按配備目錄一類配備。

第三章 示範性和省、市、縣重點普通中學

第一節 實驗室及其多功能教室的建設標準

3.1.1條 示範性和省、市、縣重點普通中學以不少於36個教學班,班額50人,生均面積1.92㎡,實驗按一人一組為基準。一律建有“八室兩館三系統”。超過36個班以上各室根據實際情況遞增。
3.1.2條 在滿足基本教育裝備的基礎上,以套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多媒體視聽設備為標誌,不斷更新和最佳化配置各學科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設施。

第二節 “八室”建設

3.2.1條 理科實驗室物理不少於3間,化學不少於3間,生物不少於2間,每間使用面積應不小於96㎡。科技活動室1—2間,生物標本室1間,有條件的學校要建生物實習園1個。同時,還應有能滿足需要的儀器室和準備室。
3.2.2條 文科專用教室史地教室1—2間,每間面積不小於96㎡。有條件的學校建地理園1個或天文館1個。
3.2.3條 藝術教室2—4間,其中:音樂教室1—2間、美術教室1—2間;每間不小於96㎡。結合學校特色建有舞蹈室和書法室。
3.2.4條 勞技教室1—2間,每間不小於96㎡。有條件的學校可建學工實習車間。
3.2.5條 心理諮詢室1—2間,面積不小於18㎡。衛生室1—2間,面積不小於18㎡。
3.2.6條 語音室不少於3間,每間不小於96㎡。
3.2.7條 信息技術教室(計算機教室)不少於3間,每間不小於96㎡。電子備課室不少於2間,每間不小於54㎡。
3.2.8條 多功能電教室1間(合班視聽教室),面積不小於300㎡,演播室1間,面積不小於150㎡。
3.2.9條 以上各專用教室應建有滿足需要的附屬用房。

第三節 “二館三系統”建設

3.3.1條 圖書館:建有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和圖書庫(見第9章)。音像閱覽室1—2間,每間面積不小於63㎡;電子軟體資料室1—2間,每間不小於48㎡。
3.3.2條 體育館:建有不小於2600㎡的體育館1座。游泳池1個(可建在體育館內)。建有400米跑道的操場1個。
3.3.3條 學校應安裝閉路電視系統。
3.3.4條 學校應有校園管理廣播系統。
3.3.5條 學校應有數位化信息校園網路系統。這一系統應能與社會網及遠程教育網接軌,實現資源共享。校園網系統的建設應掌握:先進性、實用性、開放性、靈活性、發展性、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擾性和經濟性等原則。主幹網應採用光纖通訊,子網採用不低於10/100M交換式乙太網

第四節 儀器配備

3.4.1條 學校所配備的儀器、設備要儘量採用新型、先進、高質量的產品,並隨時對廢損、破舊的儀器進行更新換代。高中適當配備部分高校用的儀器及能滿足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用的儀器設備。
3.4.2條 理科儀器:根據中學理科教學儀器2000年配備目錄一類配備標準配備演示儀器3套,學生分組實驗用儀器2套。其中,學生實驗必須2人或2人以上進行的實驗外,其餘按1人一組配備。生物標本室按綱、目、科配備生物標本。
3.4.3條 文科儀器:按《中學文科儀器配備目錄》一類配備標準配二套。史地教室除配備滿足史地教學的儀器設備外,還應配備能滿足人文、氣象、環保、天文等研究、觀測的儀器設備。應配備充足的文科教學需要的設備、設施和相關軟體。
3.4.4條 體、音、美器材:體育、音樂、美術器材按教育部頒布的標準配備2—3套。配備體能測試設備和健身器材,參照教育部頒布的音、體、美欣賞課配備電教設備,如:高檔音響、實物投影儀、視頻展示台等。
3.4.5條 勞技器材:各校應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和特色,按中學勞動技術配備目錄配備有特色的勞技設備、器材材料。同時,還應有學農(工)勞動鍛鍊基地。
3.4.6條 衛生器材:按衛生器材配備目錄配足衛生器材及常用藥品。配備滿足學生心理衛生用的儀器設備。
3.4.7條 每間教室(含專用教室)均應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彩電、投影儀(視頻展示台)、銀幕等。同時,每校還應配備大螢幕投影設備。演播室配備能滿足編輯、演播用的儀器設備及軟體。音像閱覽室應配備能滿足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需要的電教設備、計算機及軟體。
3.4.8條 電子技術教室,應按教師需要配備微機。學生用微機總量按學生總數達到一台/8人的配備比例。同時,要配足先進的工具軟體及各學科教學軟體。圖書室用圖書軟體進行微機管理。
3.4.9條 語音設備:語音設備或電腦控制的視聽型語音設備不少於3套,上課時確保每生一座。
3.4.10條 各教室均應按原國家教委1991年頒布的,《中國小教室設備規範圖冊》的要求,配備能滿足需要的桌、椅(凳)、黑(白)板、櫃(櫥)、窗簾等設備。在化學實驗室、儀器室、準備室安裝通風到桌、櫃設備。安裝安全的、保護學生健康的、能滿足各種教學需要的照明、通風、供電、給排水、防火防盜設施;計算機教室、電教室、演播室、監控室、音像閱覽室應安裝空調。

第四章 城市和城鎮一般中學實驗室及多功能

教室建設標準

第一節 建設標準

4.1.1條 城市和城鎮中學按6個教學平行班,班額50人,生均面積1.92㎡,實驗按二人一組配備。超過24個班以上各室根據實際情況遞增。
4.1.2條 一律建有“七室一館(室)二網一場”。

第二節“七室”建設

4.2.1條 理科實驗室:理、化、生實驗室個數不少於2、1、1設定,各室面積均為96㎡。科技活動室1間。生物標本模型室1間。以上各專用教室均設有儀器室和準備室。
4.2.2條 建有音樂教室不少於1間,美術教室不少於1間,面積各96㎡。有條件的學校可建有舞蹈室和書法室。
4.2.3條 勞技教室1間,面積一般不小於96㎡。同時,建有學農(工)勞動鍛鍊基地。
4.2.4條 建有衛生室1間,面積不小於18㎡。
4.2.5條 信息技術(計算機)教室不少於1—2間,面積一般不小於96㎡。電子備課室1間,面積一般不小於45㎡。
4.2.6條 語音室不少於1間,面積一般不小於96㎡。
4.2.7條 多功能電教室(合班視聽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120㎡。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建演播室。建有音像閱覽室、電子軟體資料室。

第三節 “一館(室)一場二系統”建設

4.3.1條 建有圖書館(室)。其中教師閱覽室1間,學生閱覽室1間,藏書室1間,(建設面積見第9章)。
4.3.2條 建有不小於300米跑道的體育操場1個及滿足需要的體育器材室1間。建有室內體育活動場地。
4.3.3條 建有校園管理廣播系統。
4.3.4條 建有數位化信息校園網路系統。這一系統應能與社會網及遠程教育網接軌,實現資源共享。主幹網應採光纖通訊,子網采不低於10/100M交換乙太網

第四節 儀器配備

4.4.1條 學校所配備的儀器、設備要採用高質量的產品,並隨時對廢損、破舊的儀器進行更新補充,保證實驗教學開展。
4.4.2條 理科實驗儀器:各類學校均按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中學理科教學儀器配備目錄》中的一類標準配備。其中,教師演示儀器配1套,學生分組儀器1套按2人一組配備。
4.4.3條 文科按《中學文科儀器配備目錄》一類標準配備。
4.4.4條 體、音、美器材按教育部2002年配備目錄一類標準配備。可配有自己獨特的藝體表演用器材,以形成自己的藝體特色。
4.4.5條 勞技器材按一類標準選擇適合本校特點的種類配備,並配備滿足需要的材料。
4.4.6條 衛生器材按I類標準裝備,並配足常用藥品。
4.4.7條 信息技術教室滿足教師需要配備微機。學生用微機總量按學校學生總數達到一台/10人的配備比例。同時,要配足工具軟體及各學科教學軟體。圖書室用圖書軟體進行微機管理。
4.4.8條 多功能電教室應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彩電、影碟機、錄像機、投影儀等。每班均應配齊教學需要的投影儀、收錄機。
4.4.9條 應配不少於1套語音設備(有條件的可配備視聽型)。
4.4.10條 配齊滿足教育教學需要的桌椅、櫥櫃、黑(白)板、窗簾設備。可在化學實驗室、儀器室、準備室安裝通風到桌、櫃設備。安裝安全的、保護學生健康的、能滿足各種教學需要的照明、通風、供電、給排水、防火防盜設施;計算機教室、多功能電教(合班視聽)室、演播室、監控室、音像閱覽室應安裝空調。

第五章 鄉鎮農村中學實驗室及多功能

教室建設

第一節 建設標準

5.1.1條 鄉鎮農村中學按4個教學平行班,班額45人,生均面積1.8㎡實驗按四人一組配備。超過24個班以上各室根據實際情況遞增。
5.1.2條 一律建有“七室一館(室)一網一場”。

第二節 “七室”建設

5.2.1條 理科實驗室:理、化、生實驗室個數按至少1、1、1設定。各室面積均為81㎡。科技活動室1間,生物標本室1間,以上各專用教室均設有滿足需要的儀器室和準備室。
5.2.2條 音樂教室1間,美術教室1間,面積各70㎡。
5.2.3條 勞技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70㎡。並建有實驗實習基地。
5.2.4條 建有衛生室1間,面積不小於18㎡。
5.2.5條 信息技術(計算機)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81㎡。
5.2.6條 語音室1間,面積不小於81㎡。
5.2.7條 多功能電教室 (合班視聽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120㎡。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建演播室、音像閱覽室、電子軟體資料室。
5.2.8條 以上各專用教室應設定相配套的滿足教學需要的附屬用房。

第三節 “一館(室)一網一場”建設

5.3.1條 建有圖書館(室)。其中教師閱覽室1間,學生閱覽室1間,藏書室1間(見第9章)。
5.3.2條 建有不小於300米跑道的體育操場1個及滿足需要的體育器材室1間。
5.3.3條 建有校園網,結合“校校通工程”,學校相互聯通,實現資源共享。

第四節 儀器配備

5.4.1條 學校所配備的儀器、設備要採用高質量的產品,並隨時對廢損、破舊的儀器進行更新補充,保證實驗教學開展。
5.4.2條 理科按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中學理科教學儀器配備目錄》中的二類標準配備。教師演示儀器配1套,學生分組儀器按4人一組配備有條件的學校可按2人一組配備。
5.4.3條 文科按《中學文科儀器配備目錄》二類標準配備。
5.4.4條 體、音、美器材按配備目錄二類標準。
5.4.5條 勞技器材目錄二類標準選擇適合本校特點的種類配備,並配備滿足需要的器材。
5.4.6條 衛生器材按二類標準配備。並配備常用藥品。
5.4.7條 信息技術教室按滿足教師需要配備微機,保證學生上課一人一機,學生用微機總量按學校學生總數達到一台/12人的配備比例。
5.4.8條 多功能綜合電教室應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彩電、影碟機、錄像機、視頻展示台。每班均配備教學需要的投影儀、收錄機。
5.4.9條 配備1套語音室設備。
5.4.10條 學校應配齊教育教學需要的桌椅、櫃櫥、黑(白)板、窗簾等設備。有條件的學校可在化學實驗室、儀器室、準備室安裝通風到桌、櫃設備。安裝安全的、保護學生健康的、能滿足各種教學需要的照明、通風、供電、給排水防火防盜設施。

第六章 示範、重點(實驗)實驗室及多功能

教室建設

第一節 建設標準

6.1.1條 示範、重點國小以學校為36個班,班額45人,生均面積1.92㎡,實驗按一人一組配備。超過36個班以上各室根據情況遞增。
6.1.2條 應建有“七室一館一場三系統”,做到:常規儀器配足,現代設備要領先,藝體器材有特色。

第二節 “七室”建設

6.2.1條 自然實驗室不少於2間,每間實驗室面積不小於86㎡並有儀器室、準備室各2間,儀器室面積不小於40㎡,準備室面積不小於18㎡。課外科技活動室1—2間,生物模型標本展室1間。
6.2.2條 建有音樂教室2間,美術教室2間,面積不小於86㎡。結合學校特色建有舞蹈室、書法室,面積不小於60㎡。
6.2.3條 勞技訓練室1間,面積不小於86㎡。
6.2.4條 建有衛生室不小於1間,面積不小於18㎡。
6.2.5條 信息技術(計算機)教室2間,每間面積不小於86㎡。
6.2.6條 語音教室2間,每間面積不小於86㎡。
6.2.7條 建有多功能電教室(合班視聽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120㎡;電子備課室1間,音像閱覽室1間,面積不小於54㎡;電子軟體資料室1間,面積不小於18㎡。
6.2.8條 以上各專用教室應建有滿足需要的附屬用房。

第三節 “一館一場三系統”建設

6.3.1條 建有圖書館(室)1個,閱覽室1間,教師閱覽室1間,藏書室1間(見第9章)。
6.3.2條 建有不小於300米跑道的體育操場1個,並建有滿足需要的體育器材室1間。有條件的學校建體育館。
6.3.3條 應安閉路電視系統。
6.3.4條 建有校園管理廣播系統。
6.3.5條 建有數位化信息校園網路系統。這一系統應能與社會網及遠程教育網接軌,實現資源共享。校園網系統的建設應掌握:先進性、實用性、開放性、靈活性、發展性、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擾性、經濟性等原則。主幹網應採用光纖通訊,子網採用不低於10/100M交換式乙太網。

第四節 儀器配備

6.4.1條 學校所配備的儀器、設備要儘量採用新型、先進、高質量的產品,並隨時對廢損、破舊的儀器進行更新。
6.4.2條 自然(科學課)儀器:按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國小數學自然教學儀器配備目錄》中的一類標準配備。演示實驗按3套配備,分組實驗按一類標準配備2套。除此之外,還應適當配備部分中學理科儀器及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用的儀器設備器材,注重培養學生創思路和實踐能力。
6.4.3條 文科按《國小文科儀器按配備目錄》一類標準配備2套。
6.4.4條 參照體、音、美配備目錄中的配備標準,配足教學需要的設備,還要配足有自己獨特的藝體表演用器材,以形成自己的藝體特色。
6.4.5條 各校應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和特色,按國小勞動技術配備目錄配備有特色的勞技設備、器材、材料。
6.4.6條 衛生器材:按衛生器材配備目錄配足衛生器材及常用藥品。
6.4.7條 每間教室(含專用教室)均應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彩電、投影儀、銀幕等;配備一套先進的音響設備、一套編輯系統、視頻展示台、大螢幕頭影儀,並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收錄機。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軟體、光碟、磁碟。
6.4.8條 信息技術教室應按滿足教師需要配備微機,學生用微機總量按學校學生總數達到一台/15人的配備比例。圖書室用圖書軟體進行微機管理。
6.4.9條 語音室配備2套語音設備(有條件的可配備視聽型)。
6.4.10條 應配齊滿足教學需要的桌椅、黑板、櫃櫥、窗簾等設備。安裝安全的、保護學生健康的、能滿足各種教學需要的照明、通風、供電、給排水、防火防盜設施。計算機教室、電教室、演播室、監控室、音像閱覽室應安裝空調。

第七章 城市和城鎮一般國小實驗室

及多功能教室建設標準

第一節 建設標準

7.1.1條 國小實驗室及多功能教室的建設與配備標準以4個平行教學班,班額45人,生均面積1.62㎡,實驗按二人一組配備。超過24個班以上各室根據情況遞增。
7.1.2 條 學校應建有“七室一館(室)一場二網”。

第二節 “七室”建設

7.2.1條 自然實驗室1間,面積不小於73㎡,建有科技活動1間,面積不小於70㎡,並建有儀器室和準備室各1間,儀器室面積不小於40㎡(可兼容準備室)。
7.2.2條 音樂教室:建有音樂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73㎡。建有美術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73㎡。
7.2.3條 建有勞技訓練室1間,面積不小於73㎡。
7.2.4條 建有衛生室不小於1間,面積不小於18㎡。
7.2.5條 信息技術(計算機)教室1間,每間面積不小於86㎡。
7.2.6條 語音教室1間,每間面積不小於86㎡。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需要增加1間。
7.2.7條 建有綜合電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86㎡;音像閱覽室1間,面積不小於54㎡;電子軟體資料室1間,面積不小於18㎡。
7.2.8條 以上各專用教室應建有滿足需要的附屬用房。

第三節 “一館一場二系統”建設

7.3.1條 建有圖書館1個,閱覽室1間,教師閱覽室1間,藏書室1間(見第9章)。
7.3.2條 建有不小於200米跑道的體育操場1個,並建有滿足需要的體育器材室1間。
7.3.3條 學校應安裝校園廣播系統。
7.3.4條 建有校園網,這一系統應能與社會網及遠程教育網接軌,結合“校校通”工程,學校相互連通,實現資源共享。

第四節 儀器配備

7.4.1條 學校所配備的儀器、設備要採用高質量的產品,並隨時對廢損、破舊的儀器進行更新補充,保證實驗教學開展。
7.4.2條 自然(科學課)按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國小數學自然教學儀器配備目錄》演示實驗按2套配備,分組實驗按一類標準配備1套。
7.4.3.條 文科按《國小文科教學儀器按配備目錄》中的一類標準配備1套。
7.4.4條 參照體、音、美配備目錄中的一類配備標準配足教學需要的設備。可配有自己獨特的藝體表演用器材,以形成自己的藝體特色。
7.4.5條 按勞技器材配備目錄選擇適合本校特點的滿足需要的器材。
7.4.6條 衛生器材按一類標準配備,要有必備的常用藥品。
7.4.7條 每間教室(含專用教室)均應配備有投影儀、銀幕;電教室配備視屏展示台、大螢幕投影儀,並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收錄機。
7.4.8條 計算機配置標準必須以滿足信息技術課的使用為前提。學生用微機總量按學校學生總數達到一台/18人的配備比例。圖書館(室)用圖書軟體進行微機管理。學校均應配備教師用機及校園管理用機。
7.4.9條 語音室配備1套(有條件的可配備視聽型)。
7.4.10條 應配齊滿足教學需要的桌椅、黑板、櫃櫥、窗簾及照明、通風、供電、給排水設施及安全設施、設備。計算機教室、電教室、演播室、監控室、音像閱覽室應安裝空調。

第八章 鄉鎮農村中國小實驗室及多功能教室

建設標準

第一節 建設標準

8.1.1條 國小實驗室及多功能教室的建設與配備標準以4個平行教學班,班額45人,生均面積1.57㎡,實驗按四人一組配備。
8.1.2 條 學校應建有“七室一館(室)一場二網”。

第二節 “七室”建設

8.2.1條 自然實驗室:有自然實驗室1間,面積不小於70㎡,建有儀器室和準備室各1間,儀器室面積不小於40㎡(可兼容準備室)。
8.2.2條 音樂教室:建有音樂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70㎡。建有美術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70㎡。
8.2.3條 有條件的學校建科技活動(勞技訓練)室1間,面積不小於70㎡。
8.2.4條 建有衛生室1間,面積不小於18㎡。
8.2.5條 信息技術(計算機)教室1間,每間面積不小於70㎡。建立遠程教收視網,有條件的學校建立校園網。
8.2.6條 語音教室1間,每間面積不小於70㎡。
8.2.7條 建有多功能電教室(合班視聽教室)1間,面積不小於70㎡;有條件的學校可建音像閱覽室和電子軟體資料室。
8.2.8條 以上各專用教室應建有滿足需要的附屬用房。

第三節 “一館(室)一場一網”

8.3.1條 建有圖書館(室)學生閱覽室1間,教師閱覽室1間,藏書室1間(見第9章)。
8.3.2條 建有不小於200米跑道的操場1個,並建有體育器材室1間。
8.3.3條 建有遠程教育收視網,有條件的學校建立校園網,結合“校校通”工程,學校相互連通,實現資源共享。

第四節 儀器配備

8.4.1條 學校所配備的儀器、設備要採用高質量的產品,並隨時對廢損、破舊的儀器進行更新補充,保證實驗教學開展。
8.4.2 條自然(科學課)儀器按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國小數學自然教學儀器配備目錄》中的二類標準配備。演示實驗按1套配備,分組實驗按二類標準配備1套。
8.4.3.條 文科按《國小文科儀器配備目錄》中的二類標準配備。
8.4.4條 按體、音、美配備目錄中的二類配備標準,配足教學需要的設備。
8.4.5條 按勞技器材配備目錄中選擇適合本校特點的滿足教學需要的器材。
8.4.6條 衛生器材按二類標準配備,要有必備的常用藥品。
8.4.7條 有條件的學校建電子備課室、配備相應的一定數量的教師用微機。計算機配置標準必須以滿足信息技術課的使用為前提。學生用微機總量按學校學生總數達到一台/20人的配備比例。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軟體、磁碟。
8.4.8條 語音室配備1套語音設備。
8.4.9條 每間教室(含專用教室)均應配備有投影儀、銀幕、收錄機;電教室配備電視機、視屏展示台、大螢幕投影儀。
8.4.10條 學校應配齊滿足教學需要的桌椅、櫃櫥、黑板、窗簾及照明、通風、供電、給排水設施及安全設施、設備。
第五節 村小實驗室及建設標準
8.5.1條 11個班以下、每班達不到45人的國小,建各學科的綜合教室1間,面積按生均1.57㎡建設,最低面積不少於45㎡。在綜合教室設圖書角和衛生角。
8.5.2條 建有儀器室和音體美器材庫各1間,面積不少於18㎡。
8.5.3條 建有光碟音像播放室1間,面積不少於45㎡。有條件的學校可建微機室和語音室。
8.5.4條 根據班級人數4人一組設定實驗台,按二類配備標準和分組數配備演示儀器和分組儀器及其音體美器材。
8.5.5條 配備有錄音機、照相機、投影儀、錄放機、電視機、光碟音像播放設備。有條件的學校,根據學生人數配備1—10台微機和語音設備。
8.5.6條 學校應配有教學需要的桌椅、櫃櫥、黑板、窗簾及照明、通風、供電、給排水設備及安全設施、設備。

第九章 中國小圖書館(室)建設標準

9.0.1條 圖書館(室)屬學校校舍中的教學輔助用房。圖書館(室),包括藏書室(包括學生借書處)和閱覽室(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應便於開展閱覽。藏書室應與閱覽室配套設定,或合併設計。同時,應考慮目錄檢查和借閱、管理所需空間。有條件的學校可按學分類設定閱覽室和電子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生均使用面積不低於1.9平㎡)、電子資料室、多功能學術報告廳等。
9.0.2條 圖書館應配備書架、閱覽桌椅、出納台、書櫃、目錄櫃、檔案櫃、陳列櫃、辦公桌椅、裝訂設備、安全設備等必要的設施、設備,並有計畫地配置複印、聲像、檔案保護、計算機(網路設備)、掃瞄器、刻錄機、印表機等設備。
9.0.3條 圖書館(室)應有良好的避風、換氣、採光、照明、防火、防潮、防蟲等條件。
9.0.4條 規模較大的初級中學、實驗中學和高級中學可根據使用要求將報刊閱覽室和圖書閱覽室分設。
9.0.5條 城市中國小圖書館(室)使用面積表如下列各表。
9.0.6條 農村中國小的圖書室建設標準:
國小:
(1)圖書室:初小、完小應每校設定一間,使用面積:初小4班15㎡/間,完小6班、12班、18班分別為22㎡/間、30㎡/間、38㎡/間。
(2)教師閱覽室(兼會議室):初小4班宜每校設定一間,使用面積:20㎡/間,完小應每校設定一間,使用面積:6班、12班、18班分別為28㎡/間、41㎡/間、48㎡/間。
(3)初小不宜設定學生閱覽室,完小宜每校設定一間,使用面積:6班、12班、18班分別為21㎡/間、41㎡/間、62㎡/間。
中學:
(1)圖書室:應每校設定一間,使用面積:12班、18班、24班分別為36㎡/間、54㎡/間、72㎡/間。
(2)教師閱覽室:應每校設定一間,使用面積:12班、18班、24班分別為35㎡/間、53㎡/間、70㎡/間。
(3)學生閱覽室:每校均宜設定,總使用面積:12班、18班、24班分別為60㎡/間、90㎡/間、120㎡/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