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喪葬習俗

遺體置入棺中,死者頭要正中,不得偏左偏右,稱“分徑”。 落葬後,鳴三遍鑼,俗稱“趕龍”。 復土後,孝屬兜幾坯黃土回家,俗稱“兜金兜銀”。

吉安 喪葬習俗

送終 病人臨終前,子女媳婦及孫輩必速集中身旁,送別死者。但病人臨終,女兒須避開,謂“女不養不得老,送不得終”。病人死後,立香案於腦旁,稱“點燈”(腦頭燈)“照路”。兒孫跪著燒紙錢,稱“送盤費”,死者墊鋪草須燒掉,稱“燒鋪”。此俗古傳今沿。
整容 又名“裝屍”、“裝殮”。由殮者給遺體洗臉、梳頭、揩身、穿衣。遺體眼睛張開的由親人摸合,使之瞑目。用棉紙裹頭,在眼、耳、口鼻等處燒開孔眼。裝衣成單不逢雙,一般裝三件衣服,一條褲子,一雙鞋子,用禾草繩並綁難雙腳板。殮完,將遺體安放門板上,置於廳堂,接受家庭親友“相望”(向遺體告別)。
入殮 遺體入殮(入棺)多取傍晚,殮者將遺體抬進祠堂,路經鄰戶門口,鄰人用粗糠薰煙並掃之,稱“薰煞”。棺底墊石灰、禾草灰防腐,復以棉布托屍。遺體置入棺中,死者頭要正中,不得偏左偏右,稱“分徑”。為保持頭不偏斜,用直系親屬貼身衣衫塞緊,稱“塞棺”,寓“後代並發”。以甑皮墊屍腳,便於亡靈登“望鄉台”、“關照後人”。殮畢,蓋棺,釘棺。今沿。
卜葬 老年人病故家中,稱“壽終正寢”,喪家須請風水先生下羅盤擇墳地、定向,並將喪家大小生辰合“衝剋”,卜定吉時入棺、起殯、登山、落土。窮人或年歲少的人死,請堪輿不卜葬,三天之內旁祖墳安葬。
開弔 舊社會,官紳及富戶尊長亡故,盛行開弔。一般開三天或七天,即在吊日接喪禮祭亡靈。有的開鄉吊或都吊,按受一鄉之人或都之人弔唁,並筵之。此俗揮霍甚巨,今廢。現在,小康之家,盛行先一天設靈堂,開家祭,第三天安葬。
告東方 葬日先一天早晨,喪家合眷披紅掛彩,跪拜東方太皞神,樂隊奏樂,禮生司儀,長子或長孫戳血點主。木主上書寫亡者“王”位,以指血點“王”頭成“主”。然後,亡者親屬對血點一一呵氣,再在血點上蓋墨。寓“亡靈受精氣,可佑後裔蕃昌”。今保留在出殯祭奠時點“主”。
祭奠 出殯前的禮儀,分家祭和客祭。(1)家祭,家祭儀式隆重,早上殺豬開奠,而後舉行朝奠、午奠和晚奠。靈堂設靈台、香案。靈台上供奉木主、遺像,擺列祭菜(四葷四素)、齋飯和茶湯。晚餐後,家祭開始;二禮生分列香案左右司禮,鳴爆,樂隊擂鼓三通、鳴金九叩、發號三聲,孝屬披麻執杖從幃內匍匐出。入幃內行繞棺禮,禮生三歌《蓼我詩》,歌聲哀切,聽之悲痛。孝子繼詣靈台前,四跪四稽顙畢,掇嚼前俯,禮生在小樂聲中悲讀家祭文。接著,孝屬一一詣靈台前,敬飯敬菜獻茶湯。禮畢,孝屬全入幃。客祭時,孝子對長輩入吊,在幃內答拜。(2)客祭,來吊賓客,均得送吊禮:輓聯或花圈、香燭爆竹、三牲。輓聯按親疏厚薄,依次掛靈堂。家祭的,即行客祭,主祭者,頭披白布,在香案和靈台前三跪九叩首,禮生宣讀悼詞後,禮畢。(3)其它,出殯後,途中行路祭、橋祭、登山祭,意在憩扛抬,祈亡靈安全登山。今襲舊俗。

戴孝

 父母死,兒子戴的龍冠上必吊有籽棉,寓“嗣孫綿延”,身穿白長衫,腰系麻布草繩,腳蹬草鞋或麻鞋。兒媳同樣披麻穿白,頭扎麻絲。夫亡,妻戴白。妻死,夫不戴孝。祖父母死,孫男孫女頭披白布手執杖,鞋尖上貼白布,孝布上貼紅紙,以示父母吉利。家族晚輩或親戚,由喪家發孝布,女和女婿都發五尺,其他均發二尺五寸,吊者將孝布披於頭或繫於腰,束於臂。孫子執引魂幡。平日,孝屬臂戴黑紗志喪,至倒七日缷去。沿舊。
落葬 靈柩登山,女兒解索,向扛抬者贈解索利司。利司厚薄,隨家封贈,無定例。落葬後,鳴三遍鑼,俗稱“趕龍”。復土後,孝屬兜幾坯黃土回家,俗稱“兜金兜銀”。沿舊。
回靈 孝屬缷白披紅,引魂幡行前,“龍木”(棺木)行後,說是引亡靈回家,設案祭祀。沿舊。
倒七 喪事終結稱“倒七”。從死者終日起,每隔七天為一七,自頭七至七七,逢七紀念。通常倒三七或五七。倒七之日,請道士念經超度亡靈(今漸少),焚化靈屋(由女兒備)、紙箱、“搖錢樹”下大哭。俗傳所化的“財產”,亡靈易收到。沿舊。
打道場 由道士念經作法,“游十殿”。祈求閻羅天子免處亡靈罪行。解放後,此俗早廢,今又有所興。
守孝 父母死古有孝子守墓三年,今廢。今之守孝,孝子在倒七期內,不理髮,不參與喜慶。同年不婚不嫁,不辦任何喜慶。春節對聯用藍紙,多書“守孝三年易滿,思親百世難忘”。
火葬 解放後,火葬在城市逐漸興起。人死後,將遺體送殯儀館火化,取骨灰置於盒內,埋入土中或存放家中。葬禮多開追悼會,悼念死者生平,吊者佩黑紗或白紙花誌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