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司馬遷的性格之本質 司馬遷的風格之美學上的分析 司馬遷的散文風格之來源

內容介紹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是史記學發展史上第一部以章節體全面評介司馬遷及《史記》的專著。對司馬遷的評述,討論了他處的時代,追溯了他的家學淵源,勾勒了他的生平、思想;對《史記》的評述,推測了各篇的創作順序及缺補,內容分析從哲學、史學、美學、文學各個角度全面分析其內涵和價值。李氏對《史記》藝術的分析,獨樹一幟,獲得了許多創見。他用統一律、內外諧和律、對照律、對稱律、上升律、奇兵律、減輕律、建築結構與韻律等美學律則分析《史記》的藝術成就,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李氏尤其強調《史記》的抒情性,稱司馬遷是一個不朽的抒情詩人,稱《史記》既是史學,又是一部絕好的史詩和個人傳記。它鮮明的表現了評論者的個性的一家之言,對讀者深入體會司馬遷的思想、風格也是有啟發的。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卻是一部詩人李白的全面研究,舉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學創作都論涉到了。其中很有一些敏銳的觀察,並且作了專題的闡發。書中特別發揚李白的浪漫精神,他的狂與夢、他的寂寞與痛苦、他的一住情深……這一方面固是詩人生命異彩的真實呈現,另一方面也未始不是作者的主觀渲染。比較《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或許本書少一些嚴整細密,卻更有激情:這裡邊有學問,但更醒目的是才情。可以說,本書是作者的心靈與詩人的生命交會的結晶,而這交會處就在詩人的那些詩行間。所以作者在《序》里要求讀者:"引的詩更要看。"畢竟,"深入於詩人世界中的吟味"是一切有真生命的文學批評最重要的質素。

作品目錄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自序第一章 司馬遷及其時代精神 一 偉大的時代 二 楚文化的勝利 三 齊學 四 異國情調和經濟勢力的膨脹 五 這個時代的象徵人物——漢武帝 六 司馬遷在這一個時代中的意義 附錄 司馬遷生年為建元六年辨第二章 司馬遷的父親 一 世傳的歷史家並天文家 二 司馬談的思想之淵源 三 批評精神和道家立場 四 司馬談與封禪 五 偉大的遺命 六 天才的培養第三章 司馬遷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馬遷對孔子之崇拜 三 司馬遷在性格上與孔子之契合點及其距離 四 司馬遷對六藝之了解 五 司馬遷與《春秋》 六 司馬遷在精神上受惠於孔子的所在 七 司馬遷在心靈深處和孔子的真正共鳴第四章 司馬遷之體驗與創作(上)——無限之象徵 一 從耕牧到京師受學 二 東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開始——空峒扈駕和奉使蜀滇 四 封禪與北地之游——“無限”之象徵 五 負薪塞河 六 父職的繼續——司馬遷之活躍與積極 七 太初曆的訂定和著述第五章 司馬遷之體驗與創作(中)——必然的悲劇 一 司馬遷的性格之本質 二 好奇與愛才 三 司馬遷與友情——司馬遷交遊考 四 武帝時代之嚴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兩個英雄的晚年第六章 司馬遷之體驗與創作(下)——《史記》各篇著作先後之可能的推測 一 缺和補 二 《史記》中可能出自司馬談手筆者 三 《史記》中不易辨別為談著抑遷著者 四 司馬遷著述之根據與其創作時之情形 五 就著作時代上對司馬遷作品之劃分 六 結論和餘論——兼論褚先生第七章 司馬遷的精神寶藏之內容——浪漫的自然主義 一 司馬遷之識 二 司馬遷之學——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三 語言學的訓練——所謂古文 四 司馬遷之讀書 五 司馬遷與儒家 六 司馬遷之根本思想——道家 七 司馬遷和苟學 八 浪漫的自然主義 九 司馬遷的歷史哲學與歷史科學 十 司馬遷之政治觀 十一 司馬遷之民間精神 十二 《史記》一書的個性 十三 史官的傳統第八章 司馬遷的風格之美學上的分析 一 司馬遷的散文風格之來源 二 《史記》書中的形式律則 三 建築結構與韻律 四 句調之分析 五 司馬遷之語彙及其運用 六 司馬遷的風格之特徵及其與古文運動之關係第九章 文學史上之司馬遷 一 《史記》是中國的史詩 二 《史記》與中國後來的小說戲劇 三 司馬遷之文學批評 四 司馬遷之諷刺 五 總結——抒情詩人的司馬遷及其最後歸宿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懷李太白——為本書渝版題序第一章 導論 一 瘋狂,夢境,和藝術世界的相通與相異 二 李白的本質:生命和生活 三 異國的精神教養 四 遊俠 五 所謂豪氣第二章 李白求仙學道的生活之輪廓第三章 道教思想之體系與李白第四章 失敗了的魯仲連——李白的從政第五章 李白的文藝造詣與謝胱第六章 李白:寂寞的超人 一 李白的情感生活 二 李白的友誼 三 了解李白之杜甫 四 李白之身後 五 李白和山東 六 李白的風度和勤學 七 李白與一般詩人之共同點 八 李白之痛苦李長之先生學術年表了解一種文化,價值在被了解者,也在了解者——談李長之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李白研究中的常青樹——談李長之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