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記翻譯

右溪記翻譯

右溪記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描寫小溪的環境清幽秀美。第二層感嘆小溪不為人所賞識,我修葺之後將其命名為“右溪”。

原文

道州城西百餘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水抵(3)兩岸,悉皆(4)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5〕。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6〕;在人間〔7 〕,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來〔9〕,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10)!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11〕,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12)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13)。

注釋

右溪:唐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右”,古以東為左,西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為之取名“右溪”。營溪:謂營水,源出湖南寧遠,西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較大支流抵:擊拍,形容溪流滿涌,作者《游右溪勸學者》:“尤宜春水滿,水石更殊怪。”悉皆:謂兩岸都是。欹嵌(qīqiàn):石塊錯斜嵌插溪岸的樣子;“欹”,通“攲”。盤屈:怪石隨著溪岸彎曲屈折的樣子。名狀:說出它們的狀態。洄(huí):漩渦。懸:形容觸石濺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註: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垂陰:投下陰影。相蔭:彼此遮蔽蔭護。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隱者和歸隱的官宦。人間:謂世俗社會,主要相對隱逸而言,指仕宦於朝;嵇康《答山巨源絕交書》:“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其義同此。都邑:都會城鎮。勝境:風景優美的環境。一本“可為”上有“則”字。靜者:謂仁人;《論語·雍也》載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置州:謂唐朝設定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設定南營州,太宗貞觀八年(634)改為道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設江華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稱道州。已來:同“以來”。之:指“無人賞愛”。悵然:惆悵抱憾的樣子。疏鑿蕪穢:謂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除荒草雜樹。俾(bì):以便,準備。為:修築。亭宇:亭子房屋。兼之:並且在這裡種植。裨:補益,增添好處。形勝:優美的風景。為:因為。命:命名。銘:銘文,指作者為右溪所作的銘文。據作者《陽華志銘》、《五如石銘》、《浯溪銘》等其它同類作品,大多以銘文為主,前有小序。則本篇當同其例,應有銘文,此記屬序。但銘文已佚,後人為擬題作“記”。彰示:明白地告訴;這裡告訴以後來的人。

譯文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條小溪。這條小溪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兩岸全是一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迴旋,不能夠用言語形容(它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岩石,水流迴旋從上衝下來,激盪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

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就是很適合隱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市民遊覽的勝地,喜歡清靜的人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景色秀麗但無人知曉)而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起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後來人。

作者

元結(719~772年),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文學家。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翽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於長安。

問題;開發右溪的價值何在?

答案:可為邑都之聖境,靜者之林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