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故事[圖書]

史記故事[圖書]
史記故事[圖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史記故事》是2010年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司馬遷。記載了上起軒轅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

基本信息

010年版圖書信息

史記故事

史記故事史記故事

作者: (西漢)司馬遷撰,林銘子,雷素,李慧改寫

出 版 社: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1-1

開本: 大32開

I S B N : 9787534641688

定價:¥11.00

內容簡介

本冊為《傳世經典必讀文庫》增添的最新品種,文庫現共有圖書51冊。

本套叢書所選作品,是蜚聲海內外的傳世經典,是孩子們最為喜愛、最應閱讀的世界名著,也均為教育部推薦國小生課外閱讀作品。

本套名著選本,在保留原著結構完整的前提下,對作品進行了重新改編,使之更適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閱讀。同時,邀請國內著名畫家配圖,使其呈現形式賞心悅目。

目錄

一 黃帝戰蚩尤

二 堯舜禪讓

三 大禹治水

四 紂王暴虐

五 姜太公釣魚

六 不食周粟

七 烽火戲諸侯

八 掘地見母

九 借道滅虢國

十 重用百里侯

十一 重耳流亡

十二 靈輒救趙盾

十三 楚莊王納諫

十四 趙氏孤兒

十五 晏嬰出使

十六 鐵面無私

十七 伍子胥復仇

十八 專諸刺王僚

十九 孫武練兵

二十 臥薪嘗膽

二十一 三家分晉

二十二 西門豹祭河神

二十三 神醫扁鵲

二十四 鄒忌進諫

二十五 圍魏救趙

二十六 商鞅變法

二十七 兼愛非攻

二十八 合縱聯諸侯

二十九 連橫促強秦

三十 屈原投江

三十一 雞鳴狗盜

三十二 巧布火牛陣

三十三 胡服騎射

三十四 完璧歸趙

三十五 將相和

三十六 紙上談兵

三十七 毛遂自薦

三十八 竊符救趙

三十九 奇貨可居

四十 興修鄭國渠

四十一 甘羅拜上卿

四十二 韓非之死

四十三 荊軻刺秦王

四十四 大興文治

四十五 蒙恬築長城

四十六 陳勝吳廣起義

四十七 李斯冤死

四十八 項梁渡江

四十九 破釜沉舟

五十 鴻門宴

五十一 胯下受辱

五十二 論得天下

五十三 病床問相

五十四 疑而用之

五十五 呂后亂朝

五十六 悔失晁錯

五十七 李廣射匈奴

五十八 相如賦美辭

五十九 張騫出使

附錄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圖書二

史記故事史記故事

書 名: 史記故事

作者:(漢)司馬遷,翟文明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1

ISBN: 9787507528695

開本: 16開

定價: 29.80元(特價)

內容簡介

本書遴選《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中最為人所稱道的精華篇章,按照時間順序,對其進行精準的譯白,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闡釋原著。精練生動的文字、科學簡明的體例、豐富精美的圖片、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多種視覺元素有機結合,幫助讀者從全新的角度和嶄新的層面去考察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圖書目錄

本紀

五帝本紀第一

華夏始祖黃帝

聖明的唐堯

賢德的虞舜

夏本紀第二

大禹治水

舜帝禪位大禹

夏朝興衰

殷本紀第三

成湯滅夏

名相伊尹

盤庚遷殷與武丁中興

荒淫殘暴的商紂王

周本紀第四

農師后稷

周族的興起

西伯侯姬昌

盟津觀兵

牧野之戰

封邦建國,馬放南山

周公攝政

周穆王制刑

周厲王毀國

烽火戲諸侯

周王絕祀

秦本紀第五

秦的傳承與立國

秦穆公求賢

秦晉戰於韓地

崤之戰

由余歸秦

秦始皇本紀第六

清除權臣

兼併六國

統一天下

秦始皇出巡

入海求仙藥

焚書坑儒

祖龍之死

二世胡亥

指鹿為馬

趙高被誅,秦朝滅亡

項羽本紀第七

少年項羽

安陽奪帥

破釜沉舟

鴻門宴

西楚霸王

楚漢相爭

鴻溝劃界

四面楚歌

烏江自刎

高祖本紀第八

劉邦娶妻

揮劍斬白蛇

沛縣起兵

約法三章

還定三秦

漢王鬥智

劉邦稱帝

親征平叛亂

起舞吟詩

高祖之死

呂太后本紀第九

殘害戚姬

諸呂封王

連殺三趙王

誅滅諸呂

孝文本紀第十

漢文帝即位

孜孜求治

節儉的孝文帝

緹縈救父

孝武本紀第十一

少君與少翁

欒大顯貴

武帝求仙

世家

吳太伯世家第一

延陵季札

公子光弒王僚

夫差亡國

齊太公世家第二

姜太公封齊

昏君齊襄公

管仲相齊

齊桓公稱霸

崔杼、慶封之亂

田氏代齊

魯周公世家第三

周公姬旦

隱桓之事

慶父之亂

襄仲殺嫡立庶

三桓攻伐公室

燕召公世家第四

燕王噲即位

昭王納賢

管蔡世家第五

管叔鮮和蔡叔度

陳杞世家第六

征舒雪恥

衛康叔世家第七

康叔封衛,州吁亂國

惠公與懿公

衛靈公選立太子

宋微子世家第八

微子的逃亡

箕子的宏論

“仁義”的宋襄公

名臣華元

晉世家第九

曲沃代晉

驪姬下毒

假途伐虢

晉秦之爭

重耳流亡

重耳返都

文公稱霸

晉靈公害趙盾

晉厲公朝政

楚世家第十

一鳴驚人

孤獨的楚靈王

叔向論楚難

費無忌亂楚

倒霉的楚昭王

懷王蒙羞

奇妙的比喻

昭子理屈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勾踐入吳

臥薪嘗膽

無疆敗國

陶朱公范蠡

鄭世家第十二

桓公立國,莊公小霸

變亂迭起

朝秦暮楚

子產安邦

趙世家第十三

趙氏孤兒

趙簡子當權

三家分晉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主父之死

觸礱說趙太后

趙孝成王貪利招禍

魏世家第十四

魏文侯選相

哀王受欺

昏庸的安羞王

魏無忌的高論

韓世家第十五

弱韓伐謀伐交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陳完奔齊

齊威王治國

東帝齊湣王

孔子世家第十七

名顯諸侯

孔夫子用事

喪家之犬

盤桓陳衛

厄於陳蔡

孔子歸魯

陳涉世家第十八

大澤鄉起義

陳王之死

外戚世家第十九

薄太后和竇太后

後宮傾軋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琅邪王劉澤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相國蕭何

伴君如伴虎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蕭規曹隨

留候世家第二十五

張良遇黃石公

遠見與卓識

運籌帷幄

議封功,勸定都

智保太子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奇士陳平

得漢王信任

奇計定天下

明哲保身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絳侯周勃

周亞夫制軍用兵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梁孝王受寵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荒淫無恥的王室

三王世家第三十

武帝封三王

列傳

伯夷列傳第一

伯夷和叔齊

管晏列傳第二

管仲與晏子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老子和莊子

韓非與《說難》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司馬穰苴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孫子練兵

孫臏入齊

增兵減灶

吳起成名

吳起的見識

吳起之死

伍子胥列傳第六

伍子胥逃難

掘墓鞭屍

伯嚭讒言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顏回和子路

子貢出使

商君列傳第八

商鞅入秦

立木為信

作法自斃

蘇秦列傳第九

蘇秦用事

說趙王合縱

遊說韓魏

蘇秦相六國

榮歸故里

蘇秦之死

名士蘇代

張儀列傳第十

蘇秦激張儀

司馬錯論伐蜀

說魏王連橫

張儀欺楚

脫身有術

勸韓說齊

連橫趙燕

張儀之死

辯士陳軫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智囊”樗里子

左丞相甘茂

功臣流亡

少年拜相

穰侯列傳第十二

穰侯魏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名將白起

王翦之意不在田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百家爭鳴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相門有相

雞鳴狗盜

馮諼客孟嘗君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毛遂自薦

解邯鄲之圍

虞卿說趙王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賢能的信陵君

竊符救趙

終不得信任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黃歇封相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

脫險入秦

遠交近攻

拜相封侯

范雎請客

秦昭王為范雎報仇

弘辯智士蔡澤

樂毅列傳第二十

樂毅伐齊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完璧歸趙

將相和

趙奢鬥勇

紙上談兵

廉頗不老

名將李牧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田單復國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魯仲連一言退萬兵

書取聊城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屈原和《離騷》

屈原投江

不得志的賈誼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奇貨可居

李代桃僵

飲鴆自殺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專諸刺吳王

豫讓報智伯

聶政為知己者死

太子丹求賢

荊軻刺秦王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李斯諫逐客

沙丘之謀

人人自危

嚴行督責

被害身死

權宦趙高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蒙氏兄弟

二蒙受害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張耳陳餘親如父子

蒯通說縣令

武臣稱王

爭權奪利成仇人

貫高守信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梁王彭越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亂世英雄

黥布與隨何

黥布造反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胯下之辱

蕭何月下追韓信

設壇拜將

背水一戰

自立為齊王

蒯通說韓信

被封淮陰侯

韓信之死

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燕王盧綰

陳心懷不軌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田橫五百士

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列傳第三十五

從屠夫到列侯

忠厚長者夏侯嬰

戰功累累的灌嬰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丞相張蒼

耿直的周昌

廉正的申屠嘉

酈食其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高陽酒徒

酈生說齊

說服南越王

陸賈的高見

平原君朱建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婁敬議定都

籌策備匈奴

叔孫通制禮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季布的故事

欒布哭彭越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名重朝廷

精細過人

袁盎之死

晁錯的聰明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得遇明君

公正不阿

馮唐的逆耳之言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萬石君的家教

忠謹的衛綰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田叔的賢能

田仁與任安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起死回生的扁鵲

太倉公答疑難病症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吳王劉濞得勢

晁錯議削藩

七國之亂

袁盎獻計

反叛的下場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魏其侯竇嬰

武安侯田蚧

豪橫的灌夫

灌夫罵座

可悲的結局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御史大夫韓安國

調和矛盾

沉浮匈奴事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百戰成名將

漢之飛將軍

李廣自刎

李陵降匈奴

匈奴列傳第五十

鳴鏑射馬

漢匈和親

中行說入匈奴

文景兩朝的和親與攻伐

馬邑之謀

河西漠北大戰

余戰不休

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第五十一

從奴隸到將軍

驃騎將軍霍去病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勤儉馳名的公孫弘

主父偃上書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南越王趙佗

三朝元老呂嘉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閩越王餘善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西南夷故事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文君當壚賣酒

相如事武帝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膽大妄為的厲王劉長

遣送淮南王

劉安的陰謀

伍被答淮南王

後院起火

謀叛未遂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孫叔敖和子產

汲鄭列傳第六十

不留情面的汲黯

怒罵三公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儒學的復興

轅固生與董仲舒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蒼鷹”郅都

張湯得志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張騫出使西域

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俠士郭解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餓死的鄧通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詼諧善辯的淳于髡

東方朔傳奇

西門豹治鄴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司馬遷自傳

圖書信息

作者: (西漢)司馬遷著,黃尚恩改編

史記故事史記故事

出 版 社:希望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版次: 1

頁數: 136

印刷時間: 2009-6-1

開本: 16開

印次: 2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7943352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中國小教輔 >> 語文閱讀

定價:¥9.90

內容簡介

兩千多年前,一位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部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史記》全書共130篇,52萬多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和考察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三千餘年的歷史。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本紀”,12篇,以歷朝帝王的順序年代為綱的歷史大事紀,是一種編年史的摘要,其中項羽和呂太后雖非帝王,但他們都是該歷史階段的實際主宰者,故列入本紀;“表”,10篇,是以清晰簡明的表格概括排列各個歷史時期的人事,或年經國緯,或國經年緯,縱橫朗然,使讀者對三千年間的歷史大事一覽即知;“書”,8篇,是有關經濟、軍事、水利、祭祀,以及禮、樂方面的制度文化史;“世家”,30篇,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傳的家族的歷史,寫的是春秋戰國時代所存在的各個諸侯國和漢王所封的王侯,其中孔子和陳涉雖非王侯,但是他們為國家的統一都作出突出貢獻,故列入世家;“列傳”,70篇,寫的是一些有才幹、有作為,卓爾不群,能不失時機地建功立業,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司馬遷通過對這么長一段歷史的描述和考察,“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作者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走訪神州大地,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蹟,聽取民間故事,採集傳說。隨後,司馬遷回到長安,入仕為郎中(皇帝的隨從人員),隨武帝或受武帝派遣遊歷多地。特別是元鼎六年武帝平定西南夷,設立五郡,司馬遷受其派遣到這些地方進行考察,此為他的第二次大遊歷。通過對歷史遺蹟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 元封元年,司馬遷出使歸來,其父司馬談病危,臨終時再三囑咐他一定要寫好《史記》。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司馬遷認為,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貶責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開脫,且李廣利又是漢武帝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於是,漢武帝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宮刑)。三年後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今僅存《悲士不遇賦》一篇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傑出散文。《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受腐刑後不甘於“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目錄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

禪讓的故事

史記卷二 夏本紀第二

大禹治水

史記卷三 殷本紀第三

暴君商紂

史記卷四 周本紀第四

周厲王弭謗

烽火戲諸侯

史記卷五秦昭襄王莊襄王本紀第五

臨行哭師

史記卷六秦始皇帝二世皇帝本紀第六

沙丘之謀

指鹿為馬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破釜沉舟

鴻門宴

自刎烏江

史記卷八 漢高祖本紀第八

約法三章

高祖論得天下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姜太公的故事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周公的故事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臥薪嘗膽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趙氏孤兒

胡服騎射

觸龍說趙太后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賞功罰過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孔子周遊列國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大澤鄉起義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 莊子申不害韓非列傳第三

老子的故事

食我餘桃

史記卷六十五 孫武 吳起列傳第五

孫武演兵

孫龐鬥智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顏回好學

史記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甘羅列傳第十一

甘羅十二為上卿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毛遂自薦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列傳第二十一

完璧歸趙

將相和

紙匕談兵

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荊軻刺秦王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胯下之辱

蕭何月下追韓信

背水一戰

史記卷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馮唐論用將

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 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扁鵲見齊桓侯

緹縈為父上書

史記卷一百九李廣列傳第四十九

飛將軍李廣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酒極則亂

貴馬賤人

西門豹治鄴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列傳第七十

史記故事史記故事

著史之因

編輯推薦

《史記故事(少兒注音美繪本)》由海豚出版社出版。

文摘

公元前500多年,楚國國君平王想除掉太子。將軍伍子胥只好帶著太子和太子的兒子逃到了鄰國鄭國。在鄭國,太子和鄭國的一些大臣準備發動政變,謀殺鄭國國君,結果陰謀敗露了,太子被殺。伍子胥只好帶著太子的兒子繼續逃亡。

他們白天躲藏起來,晚上趕路,終於來到了吳國與楚國的交界地昭關。過了昭關便是吳國,他們才能安全。但是楚王早就想用懸賞來捉拿他們,於是在每個關口都掛了伍子胥的畫像並設重兵嚴格把守。伍子胥沒有辦法,十分焦急,夜夜睡不著覺,頭髮都變白了。

這一天,有個老頭向他打招呼:“您要到哪裡去,伍將軍?”伍子胥大吃一驚,忙轉過身去,慌張地說:“你認錯人了,我不姓伍。”老頭走到伍子胥跟前,拍著他的肩膀說:“我叫東皋公,幾天前在關口看過您的畫像,所以知道您就是伍子胥。我也許可以幫你們過去,跟我來吧。”伍子胥看老頭面相正直,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隨他去了。

東皋公把伍子胥帶到自己的一位朋友那裡,這位朋友長得和伍子胥十分相像。他們仔細商量後,決定第二天動身。

媒體推薦

時至今日,不可一世的漢武帝,只留得“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而《史記》則“光芒萬丈長”。歷史最是無情的。

——季羨林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唯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讀遊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

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也。”

——魯迅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通史,但此書的真正意義不在史而在文。司馬遷說:“詬莫大於宮刑。”他滿腔孤憤,發而為文,遂成《史記》。時至今日,不可一世的漢武帝,只留得“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而《史記》則“光芒萬丈長”。歷史最是無情的。

——季羨林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序言

《史記》縣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著。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太史令,他繼承前入的優良傳統和編撰歷史的方法,取材於宏博的典籍、國家檔案文書和實地調查來的材料,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終於成書。

《史記》記述了中國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總計3000多年的歷史。詳於戰國、秦、漢。全書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個部分,總計130篇,526500字。本紀是全書的綱要,依朝代記帝王之事。表以表格的形式,按世系、年、月,寫成簡明的大事記。書敘述各種典章制度,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禮樂、天文歷算等領域。世家按年系事,記載世襲的王侯封國的歷史變遷,兼及個別與王侯相當的名人。列傳主要是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傳記,少數篇章記錄了周邊少數民族及與中國來往的一些國家、地區。本紀和列傳是主體。與表、書、世家互相配合和補充,構成一個整體,實現其“究天人之計,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之宗旨。

《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史記》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思想及平民立場,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司馬遷秉筆直書,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本著還原歷史真實面目的精神,不僅對封建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朽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又為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立傳,將醫生、學者、商賈、遊俠、農民領袖等人物的傳記,與帝王將相併於一書,頌揚了普通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俠義等優秀品質,反映了不同階級的真實歷史動態。同時,《史記》中的《平準書》、《貨殖列傳》等篇章集中體現了司馬遷進步的經濟思想,也從而使《史記》成為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藝術於一體的百科式史書。

名人推薦

� --此文字指其他 平裝 版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