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李鴻章

史海回眸李鴻章

《史海回眸李鴻章》是2008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啓超。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作者: 梁啓超 著
出 版 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8-8-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250
  • 印刷時間:
  • 開本: 16開
  • 印次: 1
  • 紙張:
  • I S B N : 9787561343791
  • 包裝: 平裝
定 價:¥29.80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梁啓超先生所著《李鴻章傳》,第二部分是由蔡爾康先生編纂的《考察政治日記》。在《李鴻章傳》里,梁啓超從史學的角度來看待李鴻章,給李鴻章以客觀公正的評價,通篇文言,用字淵博,盡顯大家風範、國學底蘊。《考察政治日記》以記實的方式詳盡地描繪了李鴻章出訪歐美八國的點點滴滴,包括行程安排、權臣會晤、要事談判、覲見君主、觀光遊覽、政治考察、賓主晏會等等,向您展開一幅幅生動形象的訪問畫面,讓您能夠從中細緻地了解中國近代史和世界近代發展歷程,更深入地了解李鴻章其人,其事,了解他出訪歐美各國的得與失。由曾在《民報》、《寰瀛畫報》、《字林滬報》、《新聞報》、《萬國公報》任職的蔡爾康先生編纂而成。

作者簡介: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茶坑村人。中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維新派領導人之一。17歲中舉,18歲就學於康有為,1895年隨康有為赴京會試並參與組織[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次年主講長沙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1898年組織發動了著名的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流亡日本。他在文學方面倡導文體改良。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學識淵博,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等多方面,編為《飲冰室合集》。

目錄

李鴻章傳
序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李鴻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
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鴻章(下)
第六章 洋務時代之李鴻章 
第七章 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下)
第十章 投閒時代之李鴻章 
第十一章 李鴻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結論
附錄 李鴻章歷聘歐美記
林樂知序
聘俄記
 專使記略
俄軺記略
俄國慶典記略
[附]俄使報聘記略
 聘德記
德軺日記
德軺緒論
[附]和軺小志
[附]比軺小志
 聘法記
法軺日記
法軺雜論
 聘英記
英軺載筆上
英軺豫論
英軺載筆下
英軺偉論
英軺後論
 聘美記
 美軺載筆
  美軺附論
 (附錄)
  歸軺新論
 傅相遊歷各國日記卷
  中俄和約
媒體評論 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清史稿・李鴻章傳》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問淨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
李少荃(李鴻章)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曾國藩
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左宗棠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日: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梁啓超
李鴻章[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
 ――唐德剛

書摘

第一章 緒論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語日:蓋棺論定。吾見有蓋棺後數十年數百年而論猶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論人者將烏從而鑒之?日:有人於此,譽之者千萬,而毀之者亦千萬。譽之者達其極點,毀之者亦達其極點。今之所毀,適足與前之所譽相消。他之所譽,亦足以此之所毀相償。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謂非常人矣!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傑,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知此義者,可以讀我之《李鴻章》。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之歷聘歐洲也,至德,見前宰相俾斯麥,叩之日:“為大臣者,欲為國家有所盡力,而滿廷意見與己不合,群掣其肘。於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麥應之日:“首在得君。得君既專,何事不可為?”李鴻章日:“譬有人於此,其君無論何人之言皆聽之。居樞要侍近習者,常假威福,挾持大局。若處此者,當如之何?”俾斯麥良久日:“苟為大臣,以至誠憂國,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與婦人女子共事,則無如何矣!”李默然雲。(此語據西報譯出。尋常華文所登於《星軺日記》者,因有所忌諱,不敢譯錄也。)嗚呼!吾觀於此,而知李鴻章胸中塊壘牢騷鬱抑,有非旁觀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責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自李鴻章之名出現於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於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夫以甲國人而論乙國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無待言。然要之李鴻章為中國近四十年第一流緊要人物。讀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而讀李鴻章傳者,亦勢不得不手中國近世史。此有識者所同認也。故吾今此書,雖名之為“同光以來大事記”可也。
不寧惟是。凡一國今日之現象,必與其國前此之歷史相應。故前史者,現象之原因;而現象者,前史之結果也。夫以李鴻章與今日之中國,其關係既如此其深厚,則欲論李鴻章之人物,勢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觀察夫中國數千年來政權變遷之大勢、民族消長之暗潮與夫現時中外交涉之隱情,而求得李鴻章一身在中國之位置。《孟子》曰:知人論世。世固不易論,人亦豈易知耶?
今中國俗論家往往以平發平捻為李鴻章功,以數次和議為李鴻章罪。吾以為此功罪,兩失其當者也。昔俾斯麥又嘗語李曰:“我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以保一姓,歐人所不貴也。”夫平發平捻者,是兄與弟鬩牆而?弟之腦也,此而可功,則為兄弟者其懼矣。若夫吾人積憤於國恥,痛恨於和議,而以怨毒集於李之一身,其事固非無因。然苟易地以思,當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論者處李鴻章之地位,則其所措置,果能有以優勝於李乎?以此為罪,毋亦旁觀笑罵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故吾所論李鴻章為功罪於中國者,正別有在。
李鴻章今死矣。外國論者,皆以李為中國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於中國今後之全局,必有所大變動。夫李鴻章果足稱為中國第一人與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現今五十歲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無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則吾所能斷言也。李之死於中國全局有關係與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現在政府失一李鴻章,如虎之喪其倀,瞽之失其相,前途岌岌,愈益多事,此又吾之所敢斷言也。抑吾冀夫外國人之所論非其真也,使其真也,則以吾中國之大,而惟一李鴻章是賴,中國其尚有瘳耶?
西哲有恆言曰: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若李鴻章者,吾不能謂其非英雄也,雖然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也。時勢所造之英雄,尋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無時勢?故讀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鴻章其人之英雄者,車載斗量焉:若夫造時勢之英雄,則閱千載而未一遇也。此吾中國歷史所以陳陳相因,而終不能放一異彩以震耀世界也!吾著此書,而感不絕於余心矣。
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國民實力,置其國於威德完盛之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孟子日:放飯?流而問無齒決,此之謂不知務。殆謂是矣。李鴻章晚年之著著失敗,皆由於是。雖然,此亦何足深責?彼李鴻章,固非能造時勢者也。凡人生於一社會之中,每為其社會數千年之思想習俗義理所困而不能自拔。李鴻章不生於歐洲而生於中國,不生於今日而生於數十年以前,先彼而生並彼而生者,曾無一能造時勢之英雄以導之翼之,然則其時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於如是,固不能為李鴻章一人咎也。而況乎其所遭遇,又並其所志而不能盡行哉?吾故日: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但此後有襲李而起者乎?其時勢既已一變,則其所以為英雄者亦自一變,其勿復以吾之所以恕李者而自恕也。
第二章 李鴻章之位置
中國歷史與李鴻章之關係
本朝歷史與李鴻章之關係
欲評騭李鴻章之人物,則於李鴻章所居之國,與其所生之時代,有不可不熟察者兩事:
一日李鴻章所居者,乃數千年君權專制之國,而又當專制政體進化完滿,達於極點之時代也。
二日李鴻章所居者,乃滿洲人入主中夏之國,而又當混一已久,漢人權利漸初恢復之時代也。
論者動曰:李鴻章,近世中國之權臣也。吾未知論者所謂權臣,其界說若何。雖然,若以李鴻章比諸漢之霍光、曹操,明之張居正,與夫近世歐美日本所謂立憲君主國之大臣,則其權固有迥不相侔者。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古代中國權臣專擅威福,挾持人主,天下側目,危及社稷,而鴻章乃匪躬蹇蹇,無所覬覦,斯亦可謂純臣也矣。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近代各國權臣,風行雷厲,改革庶政,操縱如意,不避怨嫌,而鴻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無所成就,斯亦可謂庸臣也矣。雖然,李鴻章之所處,固有與彼等絕異者,試與讀者然犀列炬,上下古今,而一論之。
中國為專制政體之國,天下所聞知也。雖然,其專制政體亦循進化之公理,以漸發達,至今代而始完滿,故權臣之權,迄今而剝蝕幾盡。溯夫春秋戰國之間,魯之三桓、晉之六卿、齊之陳田,為千古權臣之巨魁。其時純然貴族政體,大臣之於國也,萬取千焉,千取百焉。枝強傷乾,勢所必然矣。洎夫兩漢,天下為一,中央集權之政體,既漸發生,而其基未固,故外戚之禍特甚。霍、鄧、竇、梁之屬,接踵而起,炙手可熱。王氏因之以移漢祚,是猶帶貴族政治之餘波焉。苟非有閥閱者,則不敢覬覦大權。范曄《後漢書》論張奐、皇甫規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盼,則天命可移,而猶鞠躬狼狽,無有悔心,以是歸功儒術之效,斯固然矣。然亦貴族柄權之風未衰,故非貴族者,不敢有異志也。斯為權臣之第一種類。及董卓以後,豪傑蜂起,曹操乘之以竊大位。以武功而為權臣者,自操始。此後,司馬懿、桓溫、劉裕、蕭衍、陳霸先、高歡、宇文泰之徒,皆循斯軌。斯為權臣之第二種類。又如秦之商鞅,漢之霍光、諸葛亮,宋之王安石,明之張居正等,皆起於布衣,無所憑藉,而以才學結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與國聽命,權傾一時,庶幾有近世立憲國大臣之位置焉。此為權臣之第三種類。其下者,則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盧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檜、韓?胄,明之劉瑾、魏忠賢,穿窬斗筲,無足比數。此為權臣之第四種類。以上四者,中國數千年所稱權臣,略盡於是矣。
要而論之,愈古代,則權臣愈多;愈近代,則權臣愈少。此其故何也?蓋權臣之消長,與專制政體之進化成比例,而中國專制政治之發達,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於教義之浸淫,二由於雄主之布畫。孔子鑒周末貴族之極敝,思定一尊,以安天下,故於權門,疾之滋甚,立言垂教,三致意焉。漢興,叔孫通、公孫弘之徒緣飾儒術,以立主威。漢武帝表六藝,黜百家,專弘此術,以化天下。天澤之辨益嚴,而世始知以權臣為詬病。爾後二千年來,以此義為國民教育之中心點,宋賢大揚其波,基礎益定。凡縉紳上流,束身自好者,莫不兢兢焉。義理既入於人心,自能消其梟雄跋扈之氣,束縛於名教以就圍范。若漢之諸葛、唐之汾陽,及近世之曾、左以至李鴻章,皆受其賜者也。又歷代君主,鑒興亡之由,講補救之術,其法日密一日,故貴族柄權之跡至漢末而殆絕。漢光武、宋藝祖之待功臣,優之厚秩,解其兵柄;漢高祖、明太祖之待功臣,摭其疑似,夷其家族,雖用法寬忍不同,而削權自固之道則一也。洎乎近世,天下一於郡縣,采地斷於世襲,內外彼此,互相牽制,而天子執長鞭以笞畜之。雖復侍中十年、開府千里,而一詔朝下,印綬夕解,束手受吏,無異匹夫。故居要津者,無所幾幸,惟以持盈保泰守身全名相勸勉。豈必其性善於古人哉?亦勢使然也。以此兩因,故桀黠者有所顧忌,不敢肆其志,天下藉以少安焉。而束身自愛之徒,常有深淵薄冰之戒,不欲居嫌疑之地,雖有國家大事,明知其利當以身任者,亦不敢排群議逆上旨以當其沖。諺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者,滿廷人士皆守此主義焉,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漸矣。
逮於本朝,又有特別之大原因一焉。本朝以東北一部落崛起龍飛,入主中夏,以數十萬之客族,而馭數萬萬之主民,其不能無彼我之見,勢使然也。自滇閩粵三藩以降將開府,成尾大不掉之形,竭全力以克之,而後威權始統於一。故二百年來,惟滿員有權臣,而漢員無權臣。若鰲拜,若和砷,若肅順、端華之徒,差足與前代權門比跡者,皆滿人也。計歷次軍興,除定鼎之始不俟論外,若平三藩,平準噶爾,平青海,平回部,呼哈薩克布魯特敖罕巴達克愛烏罕,平西藏廓爾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蓮教、天理教,平喀什噶爾,出師十數,皆用旗營,以親王貝勒或滿大臣督軍。若夫平時,內而樞府,外而封疆,漢人備員而已,於政事無有所問。如順治康熙間之洪承疇、雍正乾隆間之張廷玉,雖位尊望重,然實一弄臣耳!自余百僚,更不足道。故自鹹豐以前,將相要職,漢人從無居之者(將帥間有一二則漢軍旗人也)。及洪楊之發難也,賽尚阿、琦善皆以大學士為欽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遠征,遷延失機,令敵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漢人之機乃發於是矣。故金田一役,實滿漢權力消長之最初關頭也。及曾胡諸公起於湘鄂,為平江南之中堅,然猶命官文以大學士領欽差大臣。當時朝廷雖不得不倚重漢人,然豈能遽推心於漢人哉?曾胡以全力交歡官文,每有軍議奏事,必推為首署。遇事歸功,報捷之疏,待官乃發。其搠謙固可敬,其苦心亦可憐矣。試一讀《曾文正集》,自金陵克捷以後,戰戰兢兢,若芒在背。以曾之學養深到,猶且如是,況李鴻章之自信力猶不及曾者乎?吾故日:李鴻章之地位比諸漢之霍光、曹操,明之張居正,與夫近世歐洲日本所謂立憲君主國之大臣,有迥不相侔者,勢使然也。
且論李鴻章之地位,更不可不明中國之官制。李鴻章歷任之官,則大學士也,北洋大臣也,總理衙門大臣也,商務大臣也,江蘇巡撫也,湖廣、兩江、兩廣、直隸總督也。自表面上觀之,亦可謂位極人臣矣。雖然本朝自雍正以來,政府之實權,在軍機大臣(自同治以後督撫之權雖日盛,然亦存乎其人不可一例),故一國政治上之功罪,軍機大臣當負其責任之大半。雖李鴻章之為督撫,與尋常之督撫不同,至若舉近四十年來之失政,皆歸於李之一人,則李固有不任受者矣。試舉同治中興以來軍機大臣之有實力者如下:
第一,文祥、沈桂芬時代 同治初年
第二,李鴻藻、翁同和時代 同治末年及光緒初年
第三,孫毓汶、徐用儀時代 光緒十年至光緒廿一年
第四,李鴻藻、翁同和時代 光緒廿一年至光緒廿四年
第五,剛毅、榮祿時代 光緒廿四年至今
案:觀此表,亦可見滿漢權力消長之一斑。自發捻以前,漢人無真執政者,文文忠汲引沈文定,實為漢人掌政權之嚆矢。其後李文正、翁師傅、孫徐兩尚書繼之。雖其人之賢否不必論,要之同治以後,不特封疆大吏,漢人居其強半,即樞府之地,實力亦驟增焉。自戊戌八月以後,形勢又一變矣。此中訊息,言之甚長。以不關此書本旨,不具論。
由此觀之,則李鴻章數十年來共事之人可知矣。雖其人賢否、才不才,未便細論,然要之皆非與李鴻章同心同力同見識同主義者也。李鴻章所訴於俾斯麥之言,其謂是耶!其謂是耶!而況乎軍機大臣之所仰承風旨者,又別有在也。此吾之所以為李鴻章悲也。抑吾之此論,非有意袒李鴻章而為之解脫也。即使李鴻章果有實權,盡行其志,吾知其所成就亦決無以遠過於今日。何也?以鴻章固無學識之人也。且使李鴻章而真為豪傑,則憑藉彼所固有之地位,亦安在不能繼長增高,廣植勢力,以期實行其政策於天下。彼格蘭斯頓、俾斯麥亦豈無阻力之當其前者哉?是固不得為李鴻章作辯護人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