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東山(1902~1955)

史東山(1902~1955)

"1925年,他自己編寫的劇本《柳絮》為公司採用

史東山(1902~1955)

正文

史東山(1902~1955)中國電影導演、編劇。浙江省杭州人。原名史匡韶。從小受父親的藝術薰陶較深,20歲進入上海影戲公司擔任美工師,並在一些影片中扮演角色,還利用業餘時間嘗試寫電影劇本。1925年,他自己編寫的劇本《柳絮》為公司採用,並擔任導演(上映時改名《楊花恨》),這是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他的早期影片,包括《楊花恨》及後來的《同居之愛》(1926),存在唯美傾向,脫離社會現實。1927年,他編導《王氏四俠》,主觀上想表現驅除強暴,為祖國鬥爭的思想,形式上卻使影片格調和當時流行的“神怪武俠片”同流,大大損傷積極的意圖。1931年,他為聯華影業公司導演的《銀漢雙星》,再次表現出唯美主義的傾向。
左翼文化運動興起後,史東山的藝術觀發生很大變化。“九一八”和“一二八”事變後,他大聲疾呼“要拿起槍到東北去,要投奔義勇軍”,同孫瑜蔡楚生等合作編導反映“一二八”前後民眾抗戰情緒的《共赴國難》。1932年初,又編導了反映青年在國難當頭之際,消除私怨,一起奔赴抗戰前線的《奮鬥》,這些影片激勵了人民的抗日熱情。1933年9月參加中國電影文化協會,任執行委員。次年初,轉入藝華影業有限公司拍片,先後編導影片《女人》(1934)和《人之初》(1935),接著又為新華影業公司編導《長恨歌》(1936)、《狂歡之夜》(1936)、《青年進行曲》(1937),這些影片比較深刻、廣泛地觸及社會問題,有比較鮮明的時代色彩。
抗日戰爭爆發後,史東山由上海赴武漢轉至重慶,在當時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下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工作。這期間,他編導的影片有《保衛我們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勝利進行曲》(1940)、《還我故鄉》(1945)等,反映出他飽滿的愛國主義熱忱。此外,還導演《蛻變》、《秋收》等舞台劇。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回到上海,參加聯華影藝社(後改稱崑崙影業公司)的籌建工作,並拍攝了《八千里路雲和月》(1947,見彩圖)。作為史東山的代表作,這部影片為“戰後中國電影藝術奠下了一個基石”。1948年5月,編導了《新閨怨》。同年去香港,不久到北平。

史東山(1902~1955)史東山(1902~1955)
史東山(1902~1955)史東山(1902~195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史東山任文化部電影局技術委員會主任。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餘,編導了《新兒女英雄傳》(1951),獲得1951年第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的導演獎。1952年,與蔡楚生合作拍攝大型紀錄片《反對細菌戰》。50年代初,他的理論著作《電影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幾個特點》出版。1955年2月23日去世,終年53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