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公祠

史公祠

史公祠建於清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年間,是史可法的祠堂,內建史可法衣冠墓。墓前為“史可法紀念館”,館內陳列有史可法2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跡,以及其他一些珍貴的文物資料。

基本信息

簡介

史公祠史公祠
史公祠位於揚州梅花嶺畔,史可法路南端,內建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墓。墓分地面和地下建築兩 部分,墓周圍繞以短牆,墓前立“史忠正公墓”石碑,墓之左右各闢圓門,上嵌“梅花嶺”石額。三絕碑陳列於 揚州史公祠後梅花嶺畔方亭中。原在市區古禪智寺(今上方寺)內,寺已不存,現 揚州博物館收藏。原碑為唐代鐫刻,早毀。現碑為明代寺僧本初重刻。碑高155厘米,寬73厘米,上刻吳道子畫寶志公像、顏真卿書、李太白贊,因稱"三絕"。碑下題跋為明人所刻。碑額上刻隸書"三絕碑"三字。
明末史可法督師揚州,抗清殉城。史公祠建於清乾隆年間,祠內古今輓聯如林,多為追懷先賢、褒揚史可法捨生取義的高風亮節。

歷史

祠墓均南向,大門臨河,東墓西祠,並列通連。院正中為“饗堂”,堂前兩邊懸清張爾藎撰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為紀念史可法殉難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乾漆夾?像。饗堂後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門磚砌牌坊,上額“史忠正公墓”,與三面圍牆形成墓域。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碑後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
進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懸掛在史可法墓前上的一副楹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是由清代文人張爾所饌。
國家主席江澤民向國內外友人曾多次提及此聯,他說:“揚州城外梅花嶺,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就很能激發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1991年他陪同朝鮮金日成主席參觀這裡時,親自為其介紹此聯,並說:“我們要歷史地看待問題,用歷史的觀點對待過去的事情,現在我們的口號是中華民族大團結萬歲。”
史可法是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人,生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他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宏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督師揚州。
清攝政王多爾袞,以數萬人馬進攻揚州,多次勸降,史可法不應,終因寡不敵終,揚州失守。自刎未成被俘,不屈就義,時年僅四十四歲。揚州是江南頑強抵抗清軍的第一座城,也是清軍入關以來首次遇到的軍民一體的堅強抵抗,為了對揚州人民進行報復,也是清人想殺一儆百,於是多鐸下令,燒殺搶掠持續十天。揚州城破後,史可法就義已十二天,由於當時天氣較熱,屍體腐爛不能辨認。次年,史可法義子史德威葬史可法衣冠冢於揚州梅花嶺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謚“忠正”。因此牌坊上題額為“史忠正公墓”。
1962年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誕辰,當代大文豪郭沫若作詩以為紀念,“國存與存亡與亡,巍峨廟貌甚堂堂,梅花嶺下遺香在,鐵何時返故邦”。
史可法的抗清事業是不朽的,史可法理應值得我們尊敬、崇揚和懷念。正如詩人賀敬之所言:“史可法人可法書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