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數民族研究論叢

台灣少數民族研究論叢

台灣高山族的釀酒與飲酒文化 台灣高山族的阿眉斯語 清代台灣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圖書名:台灣少數民族研究論叢

圖書信息:

作 者:張崇根,劉元如 主編
出 版 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12-1
版 次:1

頁 數:448
字 數:354000
印刷時間:2007-12-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105089970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台灣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內涵,歷來為學界所推崇,素有“東南亞民族學的寶藏”、“中國上古史之活的史料”、“為整個環太平洋文化的重要據點”等評價(凌純聲語)。唯其如此,半個多世紀以來,海峽兩岸的學者,在這塊學術研究領域裡耕耘不輟,留下了諸多富有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的著作。
基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加強台灣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這一宗旨,由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牽頭、中央民族大學台灣少數民族研究所執編的《台灣少數民族研究文庫》(下稱《文庫》),擬精選一批涵蓋歷史、文化、語言、教育、宗教、文學藝術、社會發展狀況等領域,反映台灣少數民族人文學科學術水平的、高質量的著作,以學術專著、編著、譯著、教材、調查報告、論文專集等形式,納入《文庫》系列叢書。除隆重推介有一定影響的代表性著作外,《文庫》還將著力於支持和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實證性和有現實意義的理論研究,並將其成果列入出版計畫。通過以上兩大系列學術成果的規劃和推展,以期構建一個獨樹一幟的、具有較高學術理論水平的台灣少數民族人文學科領域的平台。

目錄

高山族來源管探
從考古發現看台灣高山族來源——試論高山族與東夷的關係
從語言探索高山族與古越人的淵源關係
台灣“番族”與林爽文起義——兼論清朝統治者對“番族”的政策
藍鼎元治理台灣高山族的貢獻
台灣噶瑪蘭的開發與姚瑩的貢獻
“霧社起義”和高山族的愛國傳統
19世紀後期台灣的山地社會與“開山撫番”
台灣“高砂義勇隊”考論
清代高山族社會經濟形態探討
清代高山族的劃分及其社會經濟形態
台灣高山族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和確立
高山族文化遺產
台灣高山族的釀酒與飲酒文化
清代漢族與平埔諸族之間的矛盾和融合
一幅珍貴的高山族鹿皮畫
台灣中部平埔族的漢化與媽祖信仰
清代台灣平埔族漢化原因試探
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及其原因試析
試論文身圖式——黎族和高山族文身圖式及延伸研究
台灣高山族的阿眉斯語
南島語的創新和分類
清代台灣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試析高山族原始宗教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高山族祭儀析議
論高山族圖騰與祖靈崇拜的價值取向
清朝以來台灣平埔族研究述評

試讀部分章節

高山族來源管探
郭志超
關於高山族的來源,我國大陸和台灣的學者多認為其族源主要來自我國內地東南地區的古代居民,其次來自南洋群島的古代居民。這是合乎史實的結論。關於古代南洋群島的居民遷入台灣的問題研究甚少,本文就這一點略作探討。
概述高山族的來源,大致可以勾勒出三條粗線:(1)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即3萬年前至1.5萬年前,那時台灣和大陸連為一體,以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為代表的蒙古利亞古人類從大陸進入台灣;(2)舊石器時代末期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中國內地華南地區的蒙古利亞種人先後與從中南半島北上的尼革羅種的尼革利佗人、高加索種的古印度尼西亞人融合為原馬來人(Proto--Malay)(即古越人),一部分原馬來人陸續渡過台灣海峽進入台灣;(3)在中國內地形成的部分原馬來人向南發展,進入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和南洋群島,再下古印度尼西亞人以及尼革利佗人融合,成為正馬來人(True Malay),其中小部分從南洋群島(特別是菲律賓群島)陸續渡海北上進入台灣。
高山族現在約有40萬人口,主要分布在台灣本島中部山區和東部平地以及蘭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