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理

台灣地理

台灣地理的劃分範圍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僅指台灣本島,廣義指台灣行政當局管轄的區域,包含了本島及外圍島嶼與島嶼群: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群島、東沙群島、南沙群島與釣魚台列嶼。 台灣西與西北臨台灣海峽,距歐亞大陸(主要距福建)海岸平均距離約200公里;北邊隔東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北隔海與琉球群島相望;西南邊為南海,距中國大陸廣東省海岸距離約300公里;東邊為太平洋,和日本沖繩縣與那國島相鄰110公里以下;南邊則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在西太平洋由千島群島、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島弧花彩列島中,台灣位於中樞位置。從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台灣正好位於東亞島弧中央區域,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簡介

在東亞的相對位置:亞洲中國大陸東南方,太平洋西側,菲律賓北方,琉球群島西南方。

台灣島位於西太平洋上,形狀似番薯地瓜。東岸為太平洋。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南濱巴士海峽。北接東中國海。全島面積為36,188平方公里,南北長394公里,南北狹長,東西窄。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台地、平原為主體。山地、丘陵約占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地殼被擠壓抬升而形成的山脈,南北縱貫全台,其中以中央山脈為主體,地勢高峻陡峭。

面積

總計:36,188平方公里陸地:32,260平方公里 水域:3,720平方公里 注意:數字包含 澎湖列島、馬祖和金門

陸地邊界線:

0公里 海岸線長:

1,566.3公里 海事請求:

領海:12海哩專屬經濟海域:200海哩 對蹠點(相對極)

巴拉圭、阿根廷

地形

由於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帶,有若干火山地形。除了大屯火山群及龜山島外,目前本島並無明顯活躍的火山活動。

海拔極限:

最低點:南海 0米最高點:玉山 3,952 米 區域地形

山脈

中央山脈—為台灣最長最大之山脈,北起蘇澳,南止鵝鑾鼻。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長達330公里。有台灣屋脊之稱。雪山山脈—位於台灣西北部,北起三貂角,南止濁水溪,長18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玉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西側,北以濁水溪與雪山山脈為界,南達高雄縣旗山。阿里山山脈—位於玉山山脈西側,北起於濁水溪上游,南達曾文溪上游,長135公里,呈南北走向。山脈較低已無3000米以上的高峰。海岸山脈—北起花蓮溪出海口之南,南止於台東之北,呈南北走向,長148公里。北段較低,南段較高可達1,500米。花東縱谷平原

丘陵 竹東丘陵竹南丘陵苗栗丘陵飛鳳山丘陵恆春丘陵 盆地 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泰源盆地 平原 濁水溪沖積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蘭陽平原花東縱谷平原新竹平原台中沿海平原 台地 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恆春西台地愛蘭台地 海域 太平洋台灣海峽東海巴士海峽南海 離島與外島 火山島嶼 蘭嶼(含蘭嶼、小蘭嶼)綠島龜山島(含龜山島、龜卵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花瓶嶼 珊瑚礁島嶼 小琉球七星岩東沙島太平島中洲島 特殊島嶼 拉魯島(日月潭光華島)旗津島(因開港而成外島)和平島

東岸七星潭

西部海岸(沙岸)——多沙灘、沙洲、潟湖,海岸平直單調、海水較淺。

東部海岸(斷層海岸)——高山與深海相鄰,沿岸平原狹窄,海水較深。

北端海岸(岩岸)——岩石岬角與海灣相間,為台灣海岸最曲折的一段。

南端海岸(珊瑚礁海岸)——以珊瑚礁地形為主。

水文

台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布,長度超過100公里有七條,依序分別是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烏溪、秀姑巒溪 - 樂樂溪。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雖然最長,然而以流域面積而論,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最大。其他主要河流尚有大安溪、北港溪、八掌溪、蘭陽溪、花蓮溪、卑南溪等。平均年降雨量2,150mm,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2.6倍。降雨量分布不均,約80%降雨集中於5月至10月之豐水期。每人分配平均降雨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6,約有46.2%之降雨量直接流入海中,而33.3%為蒸發散損失,可利用水量僅占降雨量之20.5%。位於台北縣平溪鄉的火燒寮是台灣也是東亞年降雨量最多之地。

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布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

多數河川在夏季時洪水滾滾;至冬季又祇剩下河床上礫石粒粒,堪能行舟者不多。僅有台北市周圍之淡水河、大漢溪、基隆河等有全年較穩定的水量,在台灣清治時期曾發揮重要運輸功能。

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面積約8平方公里。其餘大多是由人工所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如虎頭埤、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石門水庫等。

氣候

台灣氣候以通過中南部嘉義的北回歸線為界,將台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以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夏吹西南風,冬吹東北風)。冬季溫暖(山地低於平地、北部低於南部)、夏季炎熱(除山地外,其餘皆在20℃以上)、雨量多(山地多於平地、東岸多於西岸、北部多於南部)。五、六月為梅雨季,六至九月為颱風季,於冬天時偶有寒流。

台灣的天然災害

熱帶氣鏇:平均每年三至四個。熱帶氣鏇是影響台灣氣候的主要因素,除了強風造成的屋舍毀損,熱帶氣鏇所帶來的瞬間雨量也容易造成豪雨,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水災以及土石流。另一方面,由於熱帶島嶼地形若缺少夏季的熱帶氣鏇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 地震:由於台灣地處板塊交界處,因此地震頻繁,平均每年發生的有感地震超過百次,災害性的強震約5-10年一次,最近一次的大地震是1999年在南投縣發生芮氏規模7.3的九二一大地震。 參見 台灣地震列表。 寒害:台灣冬季雖溫暖,但偶爾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至0~10℃低溫,造成農漁作物損失。 焚風:台灣雖罕有受到焚風災害,常在颱風的環流系統橫越山脈造成,其中台東地區常受其害。

自然資源

只有儲量不多的煤、黃金、銅、硫磺、天然氣、石灰石、大理石和石棉。

土地利用:

耕地:24% 長期作物:1% 其他: 75% (2001年)

生態保護區

台灣自然生態保護區是台灣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之保護區,可區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等四類型。目前國家公園有八座,其中最新的國家公園為台江國家公園。

台灣自然生態保護區
類別 國家公園 自然保留區 野生動物 保護區 野生動物 重要棲息環境 國有林 自然保護區 總 計
個數 8 19 16 30 9 80
面積(公頃) 322,845 64,477 25,118 297,948 (扣除與野生動物 保護區重疊部份) 21,772 702,361 (已扣除 範圍重複部分)
占台灣陸域面積 9.0% 1.8% 0.6% 8.3% 0.01% 19.5%

環境問題

空氣污染,來自於工業廢棄物和未處理污水的水污染,飲用水供應的污染,保育動物的買賣,水土保持問題,河川地砂石盜採問題,地層下陷問題,外來種入侵問題,低放射性核廢料處理問題,溫室氣體排放量問題,農地面積減少或受工業污染、氣候變遷對人民生命財產的衝擊。由於政治處境的問題,目前台灣並無參與任何國際環境保護條例。

島嶼

台灣的附屬離島包括蘭嶼、小蘭嶼、綠島、小琉球、龜山島、龜卵嶼、七星岩及基隆東北方的棉花嶼、彭佳嶼、花瓶嶼、基隆嶼、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燭台嶼、釣魚台列嶼(共8個,另有3個未命名岩礁),總共22個。(旗津島原屬於半島,因高雄第2港口開港,獨立成島,但非屬傳統22個附屬島嶼;而外傘頂洲等西南沿海沙洲,亦非屬之。至於蘭嶼南方之高台石,長年隱沒于海水下。)

火山島:台灣周圍離島絕大分屬於火山島。其中澎湖群島的岩石構成較特殊為玄武岩,此乃因南海曾短期海底擴張所造成,其餘皆屬安山岩。龜山島最近一次噴發距今約7,000年, 目前仍有火山活動。

珊瑚礁島:由珊瑚礁組成,多分布於南部海域,包括小琉球、七星岩。

陸連島: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原與台灣島分離,因興建和平橋而相連。

澎湖群島

澎湖群島由90個島嶼組成,位於台灣島西部,彼此相隔澎湖水道。最大島嶼為澎湖島(即大山嶼)64平方千米、次為漁翁島(即西嶼)18平方千米、白沙島(即北山嶼)14平方千米。群島除最西的花嶼主要由玢岩及花崗斑岩構成外,余皆為玄武岩台地經侵蝕破壞分割所成。地表起伏平緩,海拔不逾80米。海岸珊瑚礁發達,北部且有環礁生成。

釣魚台列嶼

釣魚台列嶼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大南小島大北小島飛瀨島等8座島嶼及3個未命名岩礁所組成。1968年發現周邊海域極富資源,自1972年美國將沖繩歸還日本後,釣魚台列嶼開始出現主權爭議,目前在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日本各自主張擁有主權。

金門群島

金門群島位於台灣海峽西方,臨中國大陸福建省九龍江口,與廈門隔海對望。除了本島(大金門)、烈嶼(小金門)。全島地層以花崗片麻岩為主,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之紅壤土為主,農業發展受限。太武山高度253米,為金門島最高峰。

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西北方,臨中國大陸福建省閩江口和連江口,與福州隔海對望。馬祖列島主要由南竿島、北竿島等等附屬島嶼組成。地質條件上為花崗岩錐狀島嶼,地勢起伏大且陡峭。南竿島的雲台山,高度248米,列為台灣地區小百岳之一。部分灣澳地區經過沖積與堆積作用形成沙灘、礫石灘、卵石灘。主要島嶼中只有東引沒有沙灘。

南海諸島

東沙群島的東沙島、南沙群島的太平島和中洲島。屬於珊瑚礁島由珊瑚礁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