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聆聽而存在

只為聆聽而存在

是音樂生活使他長期保持著年輕的心態和充沛的精力,是音樂生活使他不斷免除物慾之累和人情之苦,是音樂生活使他不斷陶冶情操和寧靜自己,是音樂生活使他堅守著一個寫作者的崇高理念而與社會世俗保持著必要的警覺與應有的距離,他就是本書的作者肖復興!

基本信息

只為聆聽而存在

作者:肖復興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頁碼:193

·版次:2002年1月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套裝數量:1作者簡介

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當過大中國小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自序

這是我寫的第二本有關音樂的散文集。第一本《最後的海菲茲》是1996年出版的,如今四年時間已經過去了。

有時候,會想為什麼會寫下這些散文?為什麼會喜歡這些音樂?才發現這些年中越是煩躁不安的時候,越是忙亂不堪的時候,越是悲觀無奈的時候,越是憤慨無助的時候,越是輾轉反側難以人眠的時候,越是能坐下來或躺下來聽音樂,或者說越是在這種時候去親近音樂,心就能夠靜下來,喧囂和嘈雜,煩擾和躁動,都能被音樂吸收殆盡,讓我萬念俱消,眼前出現片刻美好而乾淨的幻覺,心中瀰漫起一派天籟。即便在什麼也不想寫、什麼也寫不下去的時候,只要坐在電腦桌前寫寫心目中喜歡的、感動的音樂,立刻能夠進入狀態,而與世隔絕。真是一種奇怪的情景。

這本集子中大多篇章都是在去年的冬天和今年的開春時這樣寫出來的。不管寫得好壞,這一份感覺和情景,真的是十分美好。

音樂,真的是我的清新劑、解毒劑和安慰劑,或者說是麻醉劑。

應該感謝這個世界創造了如此美好的音樂。也應該感謝音樂成了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外界誘惑良多,時間雕塑著一切,也改造著人的心思,我卻是多年來除了集郵,業餘愛好就是音樂了。閒暇時間裡,逛唱片店,淘CD糟,成了最好的消遣。如果能聽到難得的音樂會,便是奢侈的事情了。總能有意外的收穫,總能和許多陌生的音樂家邂逅相逢,總能在他們的音樂

中讓自己被日子揉皺的心得以舒展。最高興的是買到一盤從未聽過又非常動聽的唱盤(當然又是價錢便宜的更好),會發現美好的音樂真是多如燦爛的星辰,會感慨自己的無知和渺小乃至自己所喜愛並從事的文學的孱弱。

那一年到日本,我沒買什麼東西,買了一個新型超薄CD機和一個隨身聽的收放機,為的是能隨時隨地聽音樂方便。如今,這兩個機子一直跟隨我的身旁,許多美好的音樂都是從它們那裡聽到的。尤其是夜闌更深的時分,抱著它們,塞進耳塞聽音樂,那種感覺實在美好。我家的窗外緊靠大街,夜裡會馳過無數嘈雜的大貨車,震盪著窗戶不住地響,有了它們,這一切便不

存在了。音樂真的是幫助我抵擋了一些什麼,當然更給我許多慰藉,心存許多幻想和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得到的嚮往。

前兩天張潔大姐鼓勵我說:你喜歡音樂是天生的,就像一個人喜歡哪一種顏色是天生的一樣。確實,對於音樂的喜愛是天生的,便也是伴隨一生的事。世界上許多事情包括名利,只是人的衣服,哪怕是貼身的漂亮豪華的內衣,也還是衣服,而只有藝術尤其音樂是從屬於人的精神和心靈的,是人流淌的血液。想想自己最大的遺憾,是從小沒有將喜愛的音樂學到底,現在只能將心中的音樂化為了眼前的文字。那文字里有我童年的一份夢想就是了。

感謝編者,讓這本小書面世而走到讀者的面前。也感謝讀者,自上一本音樂散文集《最後的海菲茲》出版之後,便收到不少讀者的來信,有鼓勵,也有批評,包括指出書中的一些有關音樂知識的謬誤。還收到讀者寄來的CD唱盤,以及有關音樂的書籍和郵票。這本小書同樣希望得到讀者的批評,當然也希望讀者能夠喜愛。我也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寫下去,寫出下一本。一位讀者來信說得好:“同為愛樂人,彼此的心情是相同的。”因為我們擁有共同的美好音樂,便是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為天涯愛樂人。

2000年3月20日於北京春雨之中

目錄

自序

只為聆聽而存在

音樂中的聖潔

音樂與愛情

音樂的隔膜

音樂斷想

月光下的勛伯格

走近理查·施特勞斯

十七分半鐘的里亞多夫

邀舞韋伯

小溪巴赫

偶遇德利布

大提琴,小提琴

單簧管,雙簧管

豎琴長吟

匪夷所思的鋼琴

捷克三傑

斯美塔納大街

冬天和春天裡的拉赫瑪尼諾夫

巴托克的啟示

舒曼和舒伯特

巴赫和亨德爾

托斯卡尼尼和普契尼

偶爾間聽了布里頓

李斯特之死

聽布魯克納

又見捷爾吉耶夫

憂鬱的戴留斯

馬勒札記

書摘

這樣說,有時會讓我想起大自然包括人類在內的聲音,就是這樣的奇特。站在原始森林或曠無人煙的大峽谷里,聽那些鳥的各種嗚叫、瀑布的奔瀉和溪水衝擊石子的湍流,還有那種風掠過樹梢或月光在林間的走動,真是美妙無比,讓我心動不已,如果錄下音來,就是好聽的音樂。為什麼?她沒有樂理、配器,甚至沒有樂器,也不用高深的音樂家,為什麼也很動聽?好的音樂,就應該是這樣的天籟之音,不假雕琢,無需偽飾。

好聽而動人,雖然不是對音樂惟一的選擇,卻是第一選擇。對於專業人士,音樂已如庖丁解牛被大卸八塊,選擇的多是多了、細是細了,但有時也難品嘗出真正的滋味來。對於一般人,這樣的簡單選擇卻絕對不會導致簡單化,可以一語中的,品嘗出音樂最動人的滋味來。

前幾天,我聽理查,施特勞斯的《堂吉訶德》。聽之前,我不知道他會怎樣處理這樣一個帶有明顯敘述情節化的作品。難道音樂真是無所不能?那還要塞萬提斯幹嘛?說老實話,聽這部作品時,我總是走神,不時在理查·施特勞斯和堂吉訶德之間蹦跳。但是,耳朵不會欺騙自己,好聽的音樂不會輕易溜走。第二小節大提琴一奏響,立刻把飄飛的心思拉了回來。我聽的這張唱盤是羅斯特羅波維奇拉的大提琴,當然更使得音樂本身錦上添花。大提琴演奏的音樂確實非常美,和後來出現的單簧管一跳一躍配合得十分精彩。看有的書中介紹,說這一段演奏的是堂吉訶德流浪的主題,大提琴代表的是堂吉訶德,單簧管代表的是桑丘。當然,這無疑是對的,可以這樣去理解,理查·施特勞斯既然譜寫了這部《堂吉訶德》,自然是要寫這兩位主人公了。但那只是理查·施特勞斯自己一廂情願的堂吉訶德和桑丘,說實在的,我一點兒也聽不出來小說或電影中的堂吉訶德和桑丘的樣子。我只聽出來好聽,幾分傷感,幾分優雅,幾分跳躍,溪水般在曠野上無拘無束地流淌。

下面幾節跳了過去,但第五節和第九節即第三變奏曲、第七變奏曲,立刻又像清風盈懷。大提琴又出現了,柔曼迂迴,清澈爽朗,尤其是第五節的後半部分,優美的弦樂一蕩漾,幾聲長笛一撩撥,真是燦爛無比,頭頂輝映著皎潔的月亮,讓你充滿甜美的幻想。第九節開始那種長風浩蕩、氣勢非凡,回聲是那樣嘹亮,宛如乘風歸去。書上說,這兩節一節說堂吉訶德和桑丘在討論騎士的生活方式,另一節說堂吉訶德和桑丘登上上天的木馬。我是一點兒沒聽出來這兩層意思,騎上離我也實在太遙遠,飛天的木馬也實在太玄乎。在聽後者時,我倒是忽然想起《戰爭與和平》中娜達莎坐在窗台上望著月亮思念安德烈的情景,這是因為將近三十年前讀這部小說時,書里有一幅這樣很美的插圖。瞬間的胡思亂想,和堂吉訶德風馬牛不相及,但不妨礙好聽的音樂在這兩者之間穿行,更不妨礙我愛聽這樣兩段音樂。好的音樂不會僅僅是音樂家要表現的所謂主題本身,而是能讓人聯想許多,和音樂毫不相關。

以前,每想到這裡,我常常會為柏遼茲感動,在這個北京最冷的冬天,聽他的音樂再次想到他這件往事時,我在想這真的就是柏遼茲追求到的一份愛情嗎?年近七十的老太太,在他的眼裡其實還是童年時的靄絲黛,歲月在他的幻想中發酵,他心中愛戀的依然是童年時見到的那位“有一雙大眼睛,穿著粉紅色的鞋子”的靄絲黛。同亨麗達一樣,他仍愛著的只是童年的夢中情人而已。或者說,他愛著的只是由心中自造的一份頑固的幻想而生出的想像而已。

想到這裡,也就明白了,柏遼茲為什麼有不同凡響又別出一格的《幻想交響曲》了。也就明白了,在這首《幻想交響曲》第一樂章中有一個動人的樂句主題,是來自柏遼茲童年時期單戀靄絲黛時偷偷寫下的一支浪漫曲。柏遼茲一生生活在幻想里。

我同時還是頑固地相信,對於藝術家,在現實世界追求不到,便在他所創作的藝術世界裡獲得;這是一般人所望塵莫及而藝術家擁有的獨特的收穫。同時,對於藝術家,現實中的情感總是會和藝術中的情感混淆而相互的位置倒置;這是相比一般人藝術家所必然要付出的的代價——在這裡,藝術家的所得所失,打了個平手。

也許,現實中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愛情,所以才會有動人的藝術出現吧?如果柏遼茲真的和靄絲黛在他的年輕時候就結為百年之好,還會有動人的《幻想交響曲》嗎?從某種意義上講,包括音樂在內的所有藝術,都是現實中缺少或不可得的一種填充物,是一種幻想,是一種白日夢,才有了這樣許多比現實美好得多而且充滿幻想氣質的藝術,才能在這個北京最寒冷的冬季里聽到柏遼茲這些美妙無比、才華橫溢的音樂。

柏遼茲曾經說過:“音樂和愛情是靈魂的兩隻翅膀。”其實,這兩隻翅膀是一個含義,同時都是想像或幻想。他是依靠這兩隻翅膀在這個世界上飛翅了六十六年。

我們能嗎?我們擁有這樣兩隻翅膀嗎?

有的音樂家一生就是和美的旋律為伍,他們不追求深刻,只追求優美;他們不嚮往偉大,只嚮往清新;他們不在意厚重,只在意輕盈。他們不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多么深邃的哲學家或領導欲極強的偉人,或為了邀寵於時尚或為了膜拜於時事,只願意隨心所欲照自己的天性譜寫心靈的樂章。德利布就是這樣的一個音樂家。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歐洲音樂,怎么不讓人羨慕?想一想和德利布在一起的該有多少同他一樣美好的音樂家呀!聖—桑(1835年出生)比他大一歲,勃拉姆斯(1833年出生)比他大三歲,比才(1838年出生)比他小兩歲,夏布里埃和馬斯奈(都是1842年出生)比他小六歲。柴可夫斯基高聲讚賞了他,只比他小四歲,和柴可夫斯基同時代的俄羅斯人鮑羅廷(1834年出生)、巴拉基列夫(1836年出生)、穆索爾斯基(1839年出生)、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年出生),也是和他年

齡相仿的一群。到底該還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一樣和德利布有著美妙無比的音樂呀!歲月淘汰了許多時代中許多所謂的音樂家的音樂,卻將他們的音樂流傳到今天,即使我們一時還不知道他們,他們依然在那裡存在著,就像以前我並不知道德利布,但他的那樣美的音樂一直蕩漾在我們的這個世界上。

想想,這樣的藝術家生長可能自有自己的生長期,就像是一窩一窩繁殖的鳥或動物,這一窩和那一窩就是大不一樣,在某一個時期會盛產一批藝術家,讓有些時期望洋興嘆,讓我們嘆為觀止。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歐洲音樂,真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時期,像是肥沃的土地上長著豐碩的莊稼在風中拔節瘋長,彼此競爭著,相互提攜著,一邊肆無忌憚地批判著對方,一邊也在毫不留情地鼓吹著、激情洋溢地欣賞著對方,起碼是像柴可夫斯基在認真地傾聽著德利布的音樂一樣在傾聽著別人的聲音,而讓世界發出更多不同又美妙的聲音。我一時無法弄清在那個時期所呈現出如此輝煌燦爛景色的原因,但有一點我敢肯定,那就是好的氣候才會有好莊稼的豐收,好的氛圍才會有不是一個人而是大面積音樂家的百花競放。而這好的氣候和好的氛圍,在於外界的時代背景和客觀環境,也在於藝術家自身的心理、素質、胸懷和精神。

我慶幸自己偶遇德利布,會不會和別人正擦肩錯過?

當時,我不知道這就是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只覺得鋼琴和樂隊居然可以配合得如此默契,可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鋼琴可以演奏得如此氣勢磅礴,宣洩出如此耀眼輝煌的色彩來,實在是難得。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的力度和激情,充滿現代感和現代意識,和我們今天的感情與心靈一點也不隔膜,同我以前曾經聽過的鋼琴協奏曲不盡相同,比如拿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蕭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和它相比,柴可夫斯基的更憂鬱些,蕭邦更詩情些,都缺少它擁有的這種力度和魔力的進發,浪漫與激情的高亢。如果說柴可夫斯基像是積雪覆蓋的森林,蕭邦像是月光下的山岡,它則像是陽光燦爛下雄鷹展翅高飛的藍天,無限寬廣地迴響著鋼琴的聲音,能讓鋼琴無所不至無所不能。

我真的被它所激動所感動。它的這種力與氣所呈現出的風格,很像當時門外寒風呼嘯的冬天,或者說很像能夠征服這樣肆虐逞凶的冬天的一種象徵。它和我當時心中由悲觀和失望隱隱激起的渴望相吻合。

有時候,悲慘的環境和軟弱的心,一併渴望有一種力量來搭救自己,音樂常常就在這時不期而至。當時,那一夜滴水成冰,暴風雪正孕育在地平線外。

那晚幕間休息時,我問一位行家,方知道這就是拉赫瑪尼諾犬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他當時很激動興奮地劉我說:“是拉三!”說得那樣有感情,仿佛得意而親呢地叫著他家什麼親人的小名。

後來,我在書中看到才知道,就是這首“拉三”,被稱為浪漫派大師的作品達到極限的一首鋼琴協奏曲,就是拉赫瑪尼諾夫自己超越它都很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拉赫瑪尼諾夫隔了十七年那么久才創作出他的《g小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來,而且讓人們大為失望。“拉三”是他自己橫在鋼琴前——道難以逾越的橫桿。

第二天,我到商店裡買了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鋼琴協奏曲。在這張唱盤中還有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都是阿什肯納吉的鋼琴演奏。聽了阿什肯納吉之後,才對比出來昨晚那個俄羅斯小妞演奏的力度是夠了,卻少了一些柔韌的筋,因缺少這兩者之間的對比,很容易將鋼琴弄成了嗡嗡作響的蜂箱。阿什旨納吉這款錄音於1963年,也是正值年輕的時候,但畢竟水準不同,理解的深度,演繹的感情不同,那種明暗對比,輕重緩急,十指連心,在黑白鍵上激盪起的旋律自然也就不同。鋼琴不過是演奏者心靈的外化。發現他們兩人的不同,便也發現當時在音樂廳中我的激動只是對拉赫瑪尼諾夫的一種片面的理解。音樂水平的提高有賴於多聽多看彼此間的對比和如阿什肯納吉這樣高手的點撥(後來在報紙上看到那位俄羅斯小姐在這一屆北京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第四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