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水口

水口古稱淵關。據歷史記載,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設“巡檢司”,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8年)古田縣治前遷於水口歷八年,道光22年水口設古田縣分縣治,解放後,公社化期間水口曾一度是公社所在地,1986年5月由原莪洋分鎮,命名為水口鎮。
【歷史沿革】
水口古稱(“口”內含“水”,音淵)關。據歷史記載,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設“巡檢司”,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8年)古田縣治曾遷於水口歷八年,道光22年水口設古田縣分縣治,解放後,公社化期間水口曾一度是公社所在地。1986年5月因水口水電站建設而成立庫區新鎮,由原莪洋分鎮,命名為水口鎮。經歷過古田溪水電站,水口水電站、外福鐵路,316國道、202省道的三次搬遷建設,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鄉鎮。歷史上人才輩出,商賈雲集,古時騷人墨客,官賈仕子途經水口必登臨觀景,吟詩作賦,以抒情懷。南宋理學大師朱熹過水口有詩曰:“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明朝劉伯溫游小武當山也留有“絕壑禪鍾隔水間,人間喧寂一溪風。王程亦有閒時節,誰借林中半榻雲?”一詩。 【地理位置】
水口位於東經118°36′6″——118°48′9″,北緯26°17′20″——26°26′30″之間。地處古田西南、閩江中游與古田溪交匯處,外福鐵路、316國道、202省道貫通全境,交通發達。東距福州84公里,西離南平89公里,離水口水電站壩址13公里,是福州、寧德、南平、三明四市交界處,具有“古田南大門”之稱。
【轄區人口】
水口鎮下轄水口、朝天橋2個居委會,溪嵐、汶潭、嵩溪、嶺邊、灣口、水潮6個村。全鎮人口1069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00人,人口居住集中。
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水口鎮依山面水,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內主要有閩江、古田溪穿過,最高海拔1118.6米,平均海拔200——400米,年平均氣溫20.8℃,年降雨量1388——1500mm,無霜期300天以上。屬丘陵地帶。全鎮轄區總面積15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4.5萬畝,糧播面積1.3萬畝,森林面積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6%。
【古蹟名勝】
境內庵堂寺廟遍布各地,名勝古蹟比比皆是,目前境內保存較好的有:天柱山、鼎古雲、關帝廟、白雲寺、白鹿洞、青山書院、摩崖石刻、古道及西美亭等古路亭;又有20世紀90年代興建水口水電站形成的秀美富麗的閩江大型水庫——金鐘湖,形成“三山三橋夾兩湖”的勝景。青山碧水,高峽平湖,千年古蹟與現代化建築融為一體的水口,是休閒度假、觀光旅遊的好去處。
【風俗民情】
居民為漢族,宗教以佛教、道教、天主教為主。因地處水陸交通要道,往來舟車不斷,其中不少外來人口在此定居,故姓氏較多,方言、風習總體與福州地區相近。主要民俗有:每年正月十五迎接“臨水陳夫人”,設壇供奉祈求賜福;二月初二“白馬孚佑王”千秋壽誕,延請福州名班演戲三五日;端午節有龍舟賽;舊曆六七月舉行“五靈公”出巡大典,是日鄉民沿街迎送,禮仗威嚴,信眾焚香禮拜,祈保合境平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