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王陵

有虎紐銅錞於與銅鉦出土,是巴蜀特有的樂器。 以上9座墓的發掘證明,這是一處巴王室陵墓群。 已清理的81座墓中,巴蜀特有的船棺葬21座,木槨墓14座,時代由戰國到秦代。

簡介

《華陽國志o巴志》載:“巴子雖都江州(今重慶),或治墊江(今重慶合川),或治平都(今重慶豐都),後治閬中(今四川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慶涪陵)”。枳是巴王朝在西周時期的國都,故是巴王朝的祖塋所在。但因年代久遠,巴王朝早期陵墓尚未發現。1972年至1984年在涪陵市區東南19公里的烏江西岸,屬白濤鎮陳家嘴小田溪的地方,因被盜發現並發掘出八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棺木已朽,但銅環(獸面銜環)位置大體整齊,漆木痕跡明顯,隨葬品部分埋在土中保存原狀,被盜文物已追回。出土文物眾多,總數為189件,其中青銅器173件,有生活用具4l件,為釜、甑、鏊、勺、豆、壺、罍等;兵器54件,為戈、矛、劍、鉞、弩機、箭鏃等;生產工具3件,為銅質鑿、斤;樂器37件,有編鐘、鉦、錞於等;陶器殘片54件。其中一號墓出土14件錯金銅編鐘及錯銀銅壺最為精美。編鐘之中,大的高27厘米,小的15厘米,紋飾繁縟,出土時光采奪目,製作極其精巧。其餘鍾架虎頭飾件、雙龍紋方銅鏡等均為文物珍品。有虎紐銅錞於銅鉦出土,是巴蜀特有的樂器。青銅禮器特別是編鐘的成套出土在四川巴人墓中還是首次。1993年在三峽水庫淹沒區調查中又發現9號墓。墓為豎穴土坑,長3o86米,寬lo7米,有棺,棺環銅製,非常講究。出土文物52件,其中青銅器44件、陶器4件、玉器2件、琉璃飾件2件。兵器中以巴式劍為多。兵器及印章有巴蜀圖文符號。以上9座墓的發掘證明,這是一處巴王室陵墓群。l號墓埋成套編鐘,2號墓出土鉦上有兩個“王”字,9號鎏銀巴式劍上也有“王”字,且極精美。此3墓大概都是王陵。從而證實古書上所說巴人“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記載,因而具有重大史料價值。據青銅器銘文為戰國晚期產物,此時秦已滅巴蜀,但巴王室仍然存在,有不少巴王見於史籍。如《後漢書o巴郡南蠻傳》載:“及秦惠王並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華陽國志o漢中志》也稱:“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約為三巴太守。”還有“白虎夷王”的說法。因此小田溪墓群中出現王陵並非不可理解。
巴王朝在江州建都400年之久,必留有陵墓遺蹟。但《華陽國志o巴志》對巴國建都的情況說的甚詳,卻沒有說明墓葬情況,僅說葬於枳。《輿地記勝》中有:“巴縣西北五里前後有石獸石龜各二,麒麟石虎各一,即古巴國之君也”。《蜀中名勝記》卷17重慶府引《本志》說:“郡學後蓮花壩,有石麟石虎,相傳為古時巴君冢”。上述記載的遺蹟今已不存。《名勝記》又有:“治北康村小阜二十餘,俗稱古陵,也曰巴子冢”。但數十年大規模的建設,所謂小阜早已平毀,至今市區尚無古墓發掘的報導。1954年基建施工中,在北距重慶44公里的巴縣銅罐驛鎮東冬筍壩發現一處巴王陵墓群,隨即發掘。先後清理墓葬8l座,出土文物近千件,對研究巴國歷史有重大價值。墓群位於長江西岸台地上,高出河床約40米,長約1000米,寬約400米。發掘時,墓群的大部分已被取土破壞,另有少部分至今尚埋在建築物之下,不能發掘,因此所清理的墓葬占總數尚不及五分之一。已清理的81座墓中,巴蜀特有的船棺葬21座,木槨墓14座,時代由戰國到秦代。船棺葬均系土坑豎穴,大小僅容一船棺,長約4o5—7o0米,寬約1o0—1o5米,深3—4米。船棺均用楠木製成,長約5米,直徑約1米,中間鑿空,底削平形成船狀。實際上是一隻獨木舟。冬筍壩出土的四具均較完整。另在四川廣元昭化寶輪院亦發掘出船棺葬9座,形制、大小均與冬筍壩同。此外在四川成都、綿竹、廣漢、綿陽、雙流、什邡等地也有船棺葬發現。可以認為,船棺葬是巴蜀在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特有墓葬形式。船棺墓中多有隨葬品,主要為陶器、青銅容器、兵器。兵器中以巴式柳葉劍和圓刃折腰式銅鉞為突出,容器中以銅炊爨器為常見。共出土銅印章17枚,其中12枚出於船棺墓中,最多的一墓有印章5個。印章上有漢字“富貴”、“萬歲”、“敬事”、“中仁”、“高”等,其他文字不能識。各類銅器上也均有各式符號文字,具象形及會意字特徵。有三個墓中出土秦半兩錢幣,還有所謂“橋形幣”。也許是裝飾品。根據出土文物分析,冬筍壩墓群時代大部屬戰國中及後期。出土秦半兩錢幣的三座墓最晚,已近於秦滅巴蜀。冬筍壩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具明顯的巴文化特點,船棺葬應屬巴族上層人物喪葬禮俗,因此該墓群的主體部分屬於巴王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