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圖

古地理圖

反映地質時期自然地理環境面貌的圖件。

古陸塊古陸塊
古地理圖

palaeogeographicmap

反映地質時期自然地理環境面貌的圖件。也是地表一定範圍內、一定時間間隔(地層單位)沉積相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古地理圖的編制有助於查明沉積盆地的演化史,不但在研究地史中海陸變遷和構造發展方面有重要理論意義,而且對、、和鐵、錳、鋁、磷、、建築石材等沉積礦產的尋找也有重大實用價值。

精度要求

古地理圖的精度要求,取決於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地區的研究程度和資料的可靠性。一般通過比例尺、沉積相級別和圖例等反映精度。中、大比例尺(1:200萬~1:20萬或更大)古地理圖與直接找礦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大比例尺圖可結合一個成礦岩系或具特殊意義的微相沉積(如幕式沉積的)編繪;小或概略性比例尺(1:200萬~1:1200萬或更小)古地理圖多為探討大區域或全球性的地質發展史、生物演化、與成礦條件及分布規律的關係。
 在編制全球性、大陸和大區域的古地理圖時,一般都採用大的時間間隔(紀、世或期)。時間間隔越小,古地理圖就越精確詳細。在進行詳細古地理研究時,以海侵、的發展期或沉積區範圍的最大擴展期編圖為宜,這樣可以反映出海岸線的極限位置。地史中的最大海侵一般都具有全球性意義。

類型和內容

古地理圖有兩種類型:①比例尺越大越能反映更多的沉積相類型,甚至微相的細節,以編制沉積相圖為宜;②比例尺越小一般只能反映古地理概括性面貌,如一些大規模的板塊輪廓和分布、大洋盆地、洋中脊、俯衝帶、深斷裂、、碰撞帶以及主要沉積類型(組合)等,以編制古地理圖為宜。由於古地理圖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所以它是一套綜合性圖件。

基礎圖件

主要有:①地層剖面圖,側重點可放在橫向對比上(如追索一個砂岩或灰岩體的幾何形態)。對生物礁、沙壩或充填河道的原始形態進行再造和對比時,可選擇一個標誌層作為基準面。建立,可對盆地沉積史及地層格局的發育作業解釋。②沉積相柱狀剖面圖,主要表示地層層序、岩性和相標誌特徵、沉積微相及相序。③沉積相橫剖面圖,表示編圖範圍內沉積相縱橫向變化情況。④等厚圖,表明編圖地層單元(段、組或任一層序)的厚度變化、幾何形態、成因及沉積環境。對相帶的劃分和古構造分析有重要意義。⑤古生物地理圖,包括生物相和生物區系兩部分內容。生物相反映古生物組合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係,生物區系側重反映不同地區間因地理和溫度隔離而導致的生物群系統差異。⑥自生礦物分布圖。⑦微量元素組合分區圖。根據工作需要還可編制其他一些單因素基本圖件,如岩屑比圖、古水流圖、特定礦物分布圖、特定元素等值線圖。
古地理圖是反映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性質的圖件,如陸地切割性質、陸源物質搬運方向、盆地內沉積類型及沉積相的分布、構造背景等,可表明沉積區和剝蝕區的古地理環境。古地理圖能很好反映古氣候、古生物和古海洋的特徵,例如根據冰磧岩、水流方向、蒸發岩、紅層、粘土礦、煤、、生物礁和寒冷、暖熱型動植物群的分布,並結合古地磁緯度進行古氣候分帶。在條件允許下應繪出古洋流、古風向、古生物的高生產率帶等內容。古洋流形式不僅與緯度有關,而且也與主要地塊的地理位置、海岸的方向和油氣、磷塊岩等礦產的形成有關。

現狀及動向

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古地理圖,代表固定論觀點,為第一代古地理圖。代表活動論觀點製圖的為第二代古地理圖,通常僅表示大陸塊體的漂移和洋中脊的位置。常用的古地理圖大致可分為4類:①將盆地內地層單元的某一特定的沉積相分析結果標繪於圖上,併疊加等厚線。曾廣泛用於碳酸鹽岩發育地區。②綜合幾種沉積相,並進一步細分,統計碎屑比例、百分比含砂量,繪出等值線及粒度分布趨向、古水流方向等,常用於發育地區。③除表示沉積相帶分布外,還在圖中標出沉積環境。屬解釋性圖件。④在概略性圖中以活動論觀點編繪製,在圖上除反映沉積類型外,一些同生斷裂、深斷裂、俯衝帶、碰撞帶均反映在圖上。
今後將編制的第三代古地理圖,即要求把大陸變形和地體概念綜合體現出來,並儘可能包括一些重要地體單元的運動。即不但要表現大陸體的運動,而且還要表現出漂移的地體、大洋台地、洋中脊、轉換斷層、島鏈、島弧和的變化,陸塊方位的旋轉和面積的變形以及古海洋內部的物理、化學環境和生物生產率等特徵。

 參考書目

王鴻禎主編:《中國古地理圖集》,地圖出版社,北京,1985。
劉寶、曾允孚主編:岩相古地理基礎和工作方法,地質出版社,北京,198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