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語詩

反語也叫倒反,就是說反話,使用同本語相反的詞語以表達本意。反語的作用是產生幽默感與諷刺性,有時比正說更有力量。

《詩經》中《碩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是飽含強烈諷刺意味的反語。
元代無名氏散曲《中呂·朝天子》,
不讀書最好,不識字最高,不曉事倒有人夸俏。
老天不肯辨清濁,好和歹沒條道。
善的人欺,貧的人笑,讀書人都累倒,
立身國小,修身則大事,智和能都不及鴉青鈔。
開頭二句即是反語,後面則是以反常觀象以映襯反語,極盡揮灑斥罵之能事。
奉陪鄭駙馬韋曲唐·杜甫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
綠樽雖盡日,白髮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條刺眼新。
何時占叢竹,頭帶小烏巾。
此詩全用反語描寫其“佳勝”,明說“賴”,實說“有趣”;明說“惱殺人”,實說“愛殺人”;明說“鉤衣”“刺眼”,意似可憎,實說“可喜”“可愛”。從而得到詼諧、幽默、辛辣的效果。
宋代有人抄竊別人詩為已有,並向陳亞炫耀,陳亞作反語詩譏之:
昔賢自是堪加罪,非放言君愛竊詞。
叵奈古人無意智,預先偷子一聯詩。
明明天今人偷古人詩句,卻反說古人偷今人詩,諷刺之意不言自明。
惠崇詩有“劍靜龍歸匣,旗閒虎繞竿”。其尤自負者,有“河分岡勢斷,春入燒痕青”,經常炫耀。但這二句實際分別出自唐代司空曙、劉長卿詩,因此有同輩子弟作反語詩嘲之云:
河分岡勢司空曙,春入燒痕劉長卿。
不是師兄多犯古,古人詩句犯師兄。
同是以不正常語入詩,但反常詩是似假實真,而謊趣與反語雖都說假話,但動機不同,謊趣詩是善意,起碼是無惡意的說謊,而反語的說謊則是有諷刺意味,並非善意的,而在辛辣諷刺的同時,自然也不乏機敏和文趣。
如明代浮白主人《雅謔》載“賊盜”云:“壽春道士,以小像乞解學士(解縉)題詠,解書‘賊賊賊’,道士愕然。續云:‘有影無形拿不得。只因偷卻呂仙丹,而今反作蓬萊客’。”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到一個朋友家去,正趕上吃中午飯,主人留他共同進餐。
董其昌看見桌上菜中的肉,切得極薄,便作了一首詩:
主人之刀利如鋒,主母之手輕且松。
薄薄批來如紙同,輕輕裝束無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風,飄搖吹入九霄中。
急忙使人追其蹤,已過巫山十二峰。
主人一時也猜不透,這待是讚美,還是譏諷?
到清代,有人又根據這首詩的意思,寫了一首;
薄薄批來淺淺鋪,廚頭娘子費工夫。
等閒不敢開窗看,恐被風吹入太湖。
見誇張詩。這是用誇張的手法來諷刺。
毒品之毒猛於虎,它嚴重危害身心健康,毀壞家庭幸福,滋生犯罪和腐敗,破壞可持續發展,危及國家安全。一旦吸毒就會上癮,一旦上癮就會人不人鬼不鬼。百年前就有人寫過反語詩,詩說:
剜骨剃髓不用刀,請君夜吸相思膏(鴉片)。
菸癮一來人似狼,賣兒賣女不認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